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将相和释义解:可以看出乎廉颇当将军是尚且年轻

将相和释义解:可以看出乎廉颇当将军是尚且年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39 更新时间:2024/1/19 4:29:32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攻取齐国阳晋,被赵王拜为上卿。这是廉颇事迹的最早记载。赵王与秦王渑池会是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负荆请罪的事发生在这之后不久。

这个时候廉颇的年纪尚不可能知道,但从打败齐国,拜为上卿这事来看,肯定不是十岁八岁的小孩子,应该是有些战斗经历的人。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到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后,廉颇因与乐乘的矛盾,愤而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离开赵国后,由于赵奢指挥得当,赵国在对秦战争中一连打了几个胜仗,这个时候赵王是不可能想到起用廉颇的。至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时,赵被秦攻下龙、孤、庆都,第二年秦又攻赵上党。"赵王思复得廉颇",应该是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之后的事。赵悼襄王思用廉颇,派人到魏国看看廉将军还能不能领兵打仗。这时的廉颇尚能够"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可见,这时的廉颇将军并不是很老。若不是有人说坏话,赵王还是愿意让他回国作战的,因为廉颇并不是老得不中用了。如果这个时候廉颇真的是已经年纪很大,已经八九十岁了,赵悼襄王是绝不可能动劝他回国的念头。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可见,不但赵王认为廉颇可用,他的仇人也感到廉颇是个威胁。使者说他"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使者虽然想使坏廉颇,但也不直说他老得不行,不便从年纪上做文章,只能从排泄不好入手。这说明即使是在这个时候廉颇依然是有能力的,也并不是很老。廉颇回国未成,但还是有人拿他当人才的,"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这时的廉颇真的年纪很大了,楚国是不会"阴使人迎之",并任他"为楚将"的。

廉颇入楚后活了多少年,也不清楚,但"廉颇卒死于寿春","卒"是最后的意思,这肯定他并不是入楚就去世的。

现在我们算一下,从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负荆请罪,到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赵王思用廉颇,已经过了39年,廉颇"居魏久之",以后又到楚国,最后死在楚国。这怎么的也得有几年时间。假如廉颇负荆请罪时就是老将,就算是60岁,那么他任楚将时已经将近百岁。

古人的寿命与健康是远远不及今人的。楚国不惜得罪魏国,挖来一个百岁老人做武将,这只能是神话。但《史记》并不是神话,它是历史,只能历史地看。假如,廉颇为楚将时是70岁,那么40多年前负荆请罪时的他,不到30岁。30岁不到的大将军,应该算是年轻的了。

标签: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更多文章

  • 汉高祖刘邦的另一面:非文盲而且善于作诗歌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大风歌,吕雉,

    唐朝有个叫章碣的人,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焚书坑》,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因为这"刘项原来不读书",成了不读书才能干大事,或是读书人干不成大事的有力论据。刘邦与项羽到底读没读过书,到底是读了多少书,他们的文化程度如何,所学专业是什么,这些全得

  • 为何说萧何贪污自毁清誉是君主时代臣子的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萧何,刘邦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经评价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再深入分析一下,张良在汉朝建国后已经不管事,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基本处于一种被“限制居住”状态;萧何曾经

  • 慈禧为什么要杀珍妃?珍妃自己作死和变法无关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珍妃,慈禧,变法,

    溥仪出狱后,第一个出门探访的人就是末代进士商衍瀛(右),商此时已卧病在床,他说:“皇帝,我跟着您走。”溥仪忙说:我们都跟着毛主席走。不久,商衍瀛辞世。庚子年间八国联军逼近京城,慈禧研究西逃路线,到了乐寿堂后边。商议中,她让太监的二总管上东北三所,把打入冷宫的珍妃提出来。珍妃怎么被打入冷宫的呢?众说纷

  • 后晋重臣杜重威:比石敬瑭还要反复无常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后晋,杜重威,石敬瑭,

    杜重威(?-948),因避后晋出帝讳,又名杜威,朔州(今山西省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晋高祖石敬瑭的妹婿,封舒州刺史。先后率军讨伐张从宾、范延光、安重荣,以功被拜为潞州节度使,加平章事,后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任成德军节度使。契丹南下时,为晋军主帅,率十万兵马投降,拜为太傅。后汉刘知远称帝后,拜为

  • 开宋国公王晏:历经四朝却备受重用的爱国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晏,后汉,后晋,

    王晏(890—966年),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五代时大将。先后事过四朝帝王,官至太子太师,北宋时进封韩国公。王晏(890—966年),徐州滕(今山东滕州人)人。王晏出身农家,健壮勇悍,少年时,常率乡邻伙伴打劫殷富人家,在方圆百十里很有名气。后梁末年,徐州地方混乱,打家劫舍的强盗和小股的农民起义

  • 商鞅必须死:揭秘权臣商鞅不得不死的十大理由!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商鞅,秦孝公,变法,

    中国历史上,商鞅是个人物,是个力主改革的功臣。而且在他的改革下,秦国的进步日新月异,进步很大。不过这样的人,却又没有太好的下场,就是被人车裂而死,那么曾经做过秦国国相的商鞅为何落得如此地步,是谁要对商鞅下此毒手呢?其一,商鞅来历不正。丞相公叔座死后,恰逢秦孝公举国招贤,卫鞅于是入秦并 “走后门”,通

  • 朱元璋分封太侈埋变乱祸根: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明朝,分封,朱棣

    朱允炆失误之一: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

  • 陈子昂之死悬疑:到底是因忧伤过度还是为人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子昂,武三思,忧伤过度,

    唐初,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浮靡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同时在他的政论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和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他的一生经历曲折多变,关于他的死因人们至今仍无定论。陈子昂,字伯王,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出生于豪富之家,

  • 诗鬼李贺诗中的不尽忧伤:其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贺,诗鬼,唐朝,

    李贺出生于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在他生活的年代,仕进是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考取进士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但李贺因避家讳,不能举进士,这对才华出众又极为自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李贺的一生有太多不幸与磨难,内外种种压力,使他的人格变得病态、扭曲。有人认为病态的人格导致他诗歌的感伤,而

  • 明朝权阉王振擅权之谜:土木堡之变是否全怪王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振,明英宗,土木堡,

    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刺部大举进犯中原。明英宗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迎敌。蒙汉两军于土木堡附近展开一场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于土木堡,不但五十万大军损失过半,就连一国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时天下震惊。事实上,造成这一事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明军的指挥竟然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太监,此人就是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由于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