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若极大明王室朱元璋后人 却对康熙顶礼膜拜

朱若极大明王室朱元璋后人 却对康熙顶礼膜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519 更新时间:2024/2/10 12:02:33

明清易代,是一场天崩地裂的大变局。短短一个月内,崇祯帝殉国,李自成败退,随后是清军入关,剃发易服…清廷的种种酷烈举动,使得很多士人不肯与清廷合作,他们遁入山林,出家避世,成了前朝“遗民”。这些遗民大都铮铮铁骨,不过,也有例外。有这么一个和尚,是朱元璋后裔,郡王家庭出身,可他出家没几年,就又不甘寂寞,向康熙皇帝拍起马屁来,他究竟是谁呢?

这人名叫朱若极,说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若是说他的别号“苦瓜和尚”,可能很多人就有印象了。朱若极出家之后,改名石涛,石涛和尚这么名字,在中国书画史上非常有名。他的绘画创作,影响极大,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更是国画理论的经典之作。一直到民国时期,张大千、齐白石等著名画家,都很崇拜他。

而朱若极的出身也很高贵,他的父亲朱亨嘉,是明朝第十三代靖江王。这个靖江王可不是一般的郡王,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儿、开国大将朱文正的后人。朱文正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孤军镇守洪都抵挡陈友谅,以弱势兵力牵制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长达数月之久。因此,朱元璋给这个亲侄儿的后人极高的待遇,靖江王这一支,虽然名为郡王,其实地位、待遇,都和亲王差不多,护卫的仪仗等级,更是直逼太子,可谓宠遇优渥。

然而,即便如此,朱若极作为靖江王一脉的直系子孙,还是毫不犹豫的成了大清朝的顺民。

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为了展现“圣君风度”,接见了不少南方士人。当他南巡至南京的时候,顺便临幸了长干一枝寺,听说石涛和尚是有名的画僧,便下诏要石涛见驾。此时正居住在寺内的石涛和尚立刻激动万分,感激涕零的前去“面圣”。

在面见康熙时,石涛的自称,既不是“老衲”,也不是“小僧”,而是“臣僧”,他一口一个“陛下圣明”、“皇上天威”,虽然激动的语无伦次,“臣僧结舌口忙忙”,可马屁拍的依然天花乱坠,其摇尾乞怜之状,连围观者都觉得肉麻。

不仅如此,石涛事后回忆这次见驾的经历,还写了好几首更加“肉麻”的诗歌颂康熙皇帝,有多肉麻呢?我们选几段来看看。

“东巡万国动欢声,歌舞齐将玉辇迎。仁总向衢歌见,禹会遥从玉帛呈。……明良庆合时偏遇,辅助欢腾泽自浓。拜手万年齐献寿,铭功端合应登封。”

在这首诗歌中,他把康熙皇帝比作尧舜,说自己生逢其时,正赶上大清盛世,还在结尾祝愿康熙皇帝长命百岁、万寿无疆。这歌功颂德的程度,实在令人咋舌。

那么问题就来了,石涛明明是朱明皇室的后裔,为啥偏偏对康熙皇帝这般献媚呢?

其实有好几个原因。其一,石涛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明朝灭亡后立刻蠢蠢欲动,在封地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扬言要继承皇帝大统,不把其他残存的明朝皇室放在眼里。这就惹恼了其他王爷了,人家亲王们都没说话,你一个小小的郡王,就敢当皇帝了?于是,已经登基的南明隆武皇帝立刻发兵攻打朱亨嘉,把他抓了回来,软禁在连江,很快,又派锦衣卫勒死了朱亨嘉。这段经历,让石涛对南明以及明朝并无好感,正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那么,剿灭南明势力的清朝,岂不就是石涛的大恩人了?所以,石涛自然对康熙感恩戴德。

其次,明朝灭亡时,石涛才两三岁,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清朝人,所以对明朝毫无认同。加上他热衷仕进,虽然当了和尚,其实是把出家当成了“终南捷径”,就像唐朝人喜欢故意到终南山隐居,以获得皇帝关注一样,石涛的出家,其实也有类似目的。

第三,石涛是朱元璋后人,这事康熙也知道。如果石涛不表现的积极主动一点,焉知不会遭到清廷的“清算”?他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命啊。

不过可惜的是,不管石涛如何猛拍马屁,如何卖力表演,康熙还是没有看上他,虽曾两次接见,但很快又将他抛诸脑后,也许,康熙只是将这个凡心未了的和尚当作“弄臣”看待吧。石涛为了生计,不得不主动前往北京结交大清的达官贵人,又遭冷遇,晚年的他心灰意冷,写诗道:“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这个身份特殊的和尚,虽然百般钻营,还是没有获得大清皇帝的青睐。(原文来自明清史研究的头条号)

标签: 朱若极康熙清朝

更多文章

  • 钟繇凭啥与书圣并称"钟王" :楷书奠基人和革新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钟繇,书法,王羲之,

    当曹操与袁绍展开著名的“官渡之战”时,魏国重臣钟繇给曹军送去了两千匹战马,甚应其急,帮助曹操获得大战胜利。就是这位钟繇,在书法史上却是一位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的大书法家。他凭啥这么牛?那是因为他不仅善写汉魏时正统书体——篆书和隶书,而且他还是当时新书体——楷书的奠基人和革新者。他68岁时书写的《

  • 努尔哈赤力倡俭朴多次谢绝贡品:训诫子孙戒奢戒酒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努尔哈赤,教育,清朝,

    《清实录》和《满文老档》中,记录着努尔哈赤对儿孙讲这样的话:那些明朝、倭子、蒙古等大国几代人修善积德终成大业的故事,还有那些因为居心邪恶,重钱财、轻德行败亡的故事,你们应该多听多记才是,改掉恶习,保持善良,这才是修身的好办法。现在靠老天帮忙,咱们也算是富足了,一定不要奢靡。东西多了就公平地分给女真人

  • 北魏献文帝死亡之谜:与一位极品女人脱不了干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魏,献文帝,皇帝

    北魏文明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四位权倾天下、“位极人女”的女性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她的开阔胸襟与丰功伟绩,历代女性几乎无人望其项背,然而史书却没有留下这位“千古一后”的名字,仅称其为“冯氏”。献文帝即位一年,他的嫔妃就生下了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冯氏二

  • 刘裕的老婆是谁?草根皇帝刘裕一生挚爱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北魏,刘裕,皇帝

    刘裕:出身:功曹(相当衙门人事部门文书)家境贫寒。他的祖上曾做过高官,因为西晋末年战乱从徐州南迁京口,身份无法证明,到刘裕父亲这只能某个功曹职业。刘裕是晋哀帝兴宁元年(公元364年)4月2日出生,刚出生妈妈就死了,父亲因无力抚养要抛弃他,后来父亲再婚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刘裕3岁回到父亲家,4岁时父亲

  • 朱元璋的反腐之路:女婿欧阳伦买卖茶叶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朱元璋,皇帝

    《明史·列传·九》记载:“安庆公主,宁国主母妹。洪武十四年下嫁欧阳伦。伦颇不法。洪武末,茶禁方严,数遣私人贩茶出境,所至绎骚,虽大吏不敢问。有家奴周保者尤横,辄呼有司科民车至数十辆。过河桥巡检司,擅捶辱司吏。吏不堪,以闻。帝大怒,赐伦死,保等皆伏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爱婿欧阳伦,当朝进士,官至都

  • 兰陵王高长恭悲情一生:系出名门功高震主饮鸩殒命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高澄,高长恭,高纬

    一面是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多情王爷,一面是力破万军、驰骋沙场的勇猛将军。兰陵王高长恭一个原本淹没在浩如烟海史籍中的人物,近年来随着影视作品的播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那么真实中的兰陵王是否真如影视中的那么高贵、英俊、勇敢、多情吗?天潢贵胄系出名门兰陵王高长恭本名高肃,一名孝瓘,字长恭,渤海蓨(今

  • 真实的刘玄德:爱开玩笑、爱记仇 甚至睚眦必报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备,简雍,刘璋,关羽

    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千百年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一个不苟言笑、谨慎严肃、宽厚仁义的忠厚长者形象。例如在当阳长坂坡,面对汹汹而来的曹魏骑兵,他坚决不愿意抛弃跟随的十数万百姓。然而在真是的历史中,他其实也是一个爱开玩笑、爱记仇的普通人,甚至有时还会睚眦必报。真相一彼有其具话说刘备率军进入四川,占领成都后。

  • 周遇吉:镇守宁武关为大明王朝最后战死的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周遇吉,李自成,崇祯帝

    1644年1月3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率50万大军北征。3月19日拂晓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覆灭。可谁也没有想到,从西安到北京几千里,一路上几乎没经历大规模的战斗。与大顺军展开最后一战的不是高城深池的北京城,也不是雄关险隘的居庸关,更不是北方重镇大同、宣府,而是在一个很多人都不太熟悉的

  • 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在用人上远比刘备大气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诸葛亮,刘禅,蜀汉,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

  • 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非要杀掉曾经让梨的孔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孔融,曹操,三国,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演义中,曹操打算出师讨伐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点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这是虚构。历史上,没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这一说。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确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妻儿老小全部诛杀。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