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竟是他!宋孝宗赵昚

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竟是他!宋孝宗赵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049 更新时间:2024/1/19 5:03:03

赵昚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已经在皇宫里苦熬了30年。

时隔多年以后,宋孝宗赵昚都会清晰地想起他第一次进皇宫的情形。那时候,他才6岁。当他被父亲牵着手,慢慢的走进森严壮观的皇宫时,心里涌上的,除了恐惧,就是孤独。那么多那么高大的房子,不管是谁走进去,也会像一滴水溶进海洋、一片树叶飘入森林一样,无影无踪。

过了几天,赵昚就与另外一个胖胖的小孩子一起,忐忑不安地站在一个瘦削、目光锐利的伯伯面前。伯伯衣着华丽,沉默寡言,他的目光在两个孩子身上瞟来瞟去,像是一头狮子在两只绵羊面前挑选晚餐。晚餐嘛,当然是越肥越好,这位伯伯对胖小孩露出了和蔼的微笑。就在这时候,斜刺里跑来一只猫,胖小孩伸出脚去踢它——这一脚便把皇帝位置踢走了。

伯伯叹了一口气,摸摸小赵昚的脑袋瓜子,对旁边的人说:“就是他了。”

这个瘦削的中年男人,就是在长期的逃跑生涯里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宋高宗。从此赵昚就开始了漫长的皇宫生活。

宋高宗虽然选定了赵昚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一直没有给他一个正式的名分。从内心讲,宋高宗还想挣扎一下,给自己鼓捣一个龙种。在宋朝,没有人工受精这一说法,因此宋高宗就得完全靠自己折腾,求医问药,不在话下。另外,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她中意的是另一位候选人:赵琢。

天姿聪明的赵昚决定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挣工分了。多年的皇宫生活,让他逐渐熟悉政治生活的套路。他敏锐的发现,晚年的宋高宗与秦桧之间出现了不和谐调子,于是,他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宋高宗这一边。后来,秦桧病重,赵昚及时得到了消息,通知了宋高宗;宋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和他的余党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

这是赵昚在政坛第一次亮相。

49的宋高宗无法再折腾下去了,于是,立储的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此刻韦太后已死,凡事都得他来抓主意。宋高宗打算对两个候选人进行一番考核,从而为南宋王朝选出一个合格的老大。以什么为标准考核呢?宋高宗苦苦思量,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好色之徒,害得整个国家都受到了牵累,因此未来的接班人一定不能步自己后尘,于是他决定用美色考验两个候选人。

宋孝宗赵昚

宋高宗在宫中选了20名宫女,分别送到两个候选人宿舍。赵昚当时已经快到30岁了,正是当打之年,有美女投怀送抱,那自然不能白白浪费——好在他的老师史浩提醒了他,让他好好对待这些宫女。

过了一些日子,宋高宗召回20名宫女,一番体检之后他发现,赵昚同学是完璧归赵;而赵琢同学则毫不客气的将那10朵花儿尽数采摘。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1160年,宋高宗正式将赵昚立为太子。1163年,在主战派军民的压力之下,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赵昚,是为宋孝宗。在禅位仪式上,宋高宗说了一句出自内心的自我评价:“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可谓一生的总结。

宋孝宗一上任就表现出与宋高宗不一样的地方。他恢复了主战派胡铨的官职,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为“武穆”,在西湖边建立岳坟,供后人缅怀。他还削去秦桧的官号,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他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这些措施在当时大快了人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孝宗身处的情况比较窘迫。当他想在政治舞台上来个大鹏展翅的时候,却发现太上皇宋高宗有意无意的按住了他的手脚,使他腾挪不得。比如,1165年,金国派使臣进京入见。双方在递交国书的仪式上发生了争执。金国使臣要按绍兴和议的礼仪,由宋朝皇帝在殿上亲自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而宋孝宗认为金朝南侵,两国为敌对国家,应由大臣转呈金朝的国书。双方僵持住了。这时太上皇宋高宗发下来话,让宋孝宗遵守和议。因此宋孝宗不得不屈辱的从金朝使者手里接过国书。

宋高宗一度非常坦白地告诉宋孝宗:“你等我死后再搞那些事儿吧。”这让宋孝宗很是不爽却又无可奈何。此是后事,按住不表。单说宋孝宗甫一登基,就采纳宰相张浚的建议,积极筹划北伐的事情。

按照惯例,只要有人提出北伐,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而且这反对的人来头不小:宋孝宗的老师,兼右相史浩。他反对的依据其实也有道理:北伐的各种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窃以为,在大一统时代,能够在朝廷里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实在是皇帝的福音。古人老早就说了嘛,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过,为了这一天宋孝宗已经等待得太久了,他几乎迫不及待的想挥师北上,一雪靖康之耻。而张浚同志也是相同的心思:建功立业。于是乎,他俩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块儿来了。

在宋朝,调动军队是需要履行一定的手续,通过三省和枢密院来完成。而三省和枢密院基本上都由主和派把持着。为了达到迅速出兵的目的,张浚在经过宋孝宗同意之后,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李显忠等将领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发动了抗金战争。

史浩知道此事后,以自己作为右相,居然被排斥在国家大事之外为由,辞去了右相职位。

战争伊始,进展比较顺利。金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一贯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居然会主动向自己进攻。他们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北伐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李显忠率领攻打灵壁,一路由大将邵宏渊率领攻打虹具。李显忠是陕西人,一家200余口尽被金兵杀害,因此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很快就攻克了灵壁。另外一路久攻虹具不下,最后还是李显忠派灵壁降兵前去劝降,虹具守将才放弃抵抗。

邵宏渊这人心胸狭窄,嫉妒李显忠的才能,因此在军事行动上不配合李显忠。李显忠请邵宏渊乘胜进攻宿州,但邵宏渊却不予理睬。李显忠只得独自率部行动,经过激烈战斗,攻下了宿州。宿州是军事重镇。宋孝宗闻讯后那是相当高兴,写了一封亲笔信嘉奖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他当然不知道,他的嘉奖使得李显忠与邵宏渊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在经过最初的溃败之后,金兵开始展开反扑。李显忠奋勇抵抗的时候,邵宏渊不但不救援,反而站在城墙上说风凉话:“这大热天的,摇扇子也不凉快,打什么仗嘛。”

可想而知,孤军作战的李显忠抵抗多时后,独木难支,最终全线溃败。宿州古称符离,因此这一事件也称为符离之溃。

虽然宋军在符离之溃中没有受到实质性打击,但这给了踌躇满志的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逐渐意识到,恢复大业并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就倾向了主战派,他重新任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并将主战的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先后赶出朝廷。不过,他还是对主战派留有余地。张浚因战败请辞,宋孝宗好言劝告,象征性地降为江淮宣抚使,部署两淮防线;不久又恢复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

不打仗了,大家就坐到谈判桌上来。

金国开出了价码: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

金国以为像以前那样,只要自己开出价码,宋朝就只有乖乖的接受,但这回他们遇到了宋孝宗——一个欲有所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说:不。

说“不”是需要底气的。宋孝宗召回张浚为右相,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一决雌雄。

张浚招徕山东淮北的忠义之士万余人,补充建康、镇江的正规军,增修两淮城堡工事,添置江淮战舰,随时奉命待发。无奈汤思退及其同党百般攻击张浚,污蔑他“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插了一腿,让宋孝宗不要“折腾”。在种种压力之下,宋孝宗屈服了,将张浚罢免。

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留下遗嘱,“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配葬在祖宗墓侧,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谈判继续进行。几番艰辛的拉锯战之后,1164年,“隆兴和议”签字生效。具体条款是:

1、宋帝称金帝为叔父;

2、国交平等,改诏表为国书;

3、改岁贡为岁币,银绢各减5万;

4、疆界如绍兴之旧,宋归还所取商秦二州。

与绍兴和议相比,双方都进行了适度的退步。在金国那边,是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在南宋这边,是军事实力实在太差,打不过人家。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进入了40年的和平时期,直到开禧北伐。在这40年里,两国都开足马力,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宋孝宗还是对恢复大业念念不忘。他一边搞建设,一边搞军备。他也知道,金国是靠不住的,只要他们一恢复元气,随时都有撕毁条约,举国南侵的可能。是以,他任用主战派代表允文为相。

虞允文曾经组织指挥过采石大捷,宋孝宗对之寄予了很大希望。这年9月,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任宣抚使,希望他日后能在四川率先出兵。他对虞允文说:“丙午(即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他甚至与虞允文相约,一起发兵攻打金国。虞允文临行前,宋孝宗握住他的手,说:“爱卿啊,如果你出兵了,我没出兵,是我辜负你;如果我出兵了你没出兵,是你辜负我。”

虞允文走后,宋孝宗天天等候他出兵的消息。可虞允文到四川快一年了,都没有向他报告出兵的计划。宋孝宗等不及了,一封又一封加急电报发过去,催促他出兵。而虞允文的回答都是:还没准备好,不能出兵。宋孝宗很生气,派人拿着自己亲笔写的信去催促虞允文。这一回,派去的人赶到四川,却发现虞允文已经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了。

宋孝宗的计划又泡汤了。

学界有一种说法: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这说法是比较公允的。宋高宗空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却尽做些自毁长城的事情;到了宋孝宗时代,老大挺能干,手下却多是胸怀大志,却碌碌无为之士。比如张浚,是一个旗帜鲜明的主战派,但能力实在有限。虞允文的情况也差不多。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并不是一个栋梁之才,难以承担中流砥柱的重任。或者,这就是宋孝宗不得不面临的窘境吧。

虞允文事件又给了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由此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从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一心一意抓国内建设,增强国力,为下一届政府北伐打好人力、物力基础。

宋孝宗恢复了开国以来言论自由的传统,鼓励大臣们存在不同意见,互相争论。这使得相当长一段时间,政治都比较清明。

为了改变民贫国弱的局面,宋孝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每年都亲自过问各地的收成情况,而且还十分关注新的农作物品种。有一次,诗人范成大向他介绍了一种叫“劫麦”的新品种,宋孝宗让人先在皇宫的后花园里试种,发现确实穗实饱满,就在江淮各地大面积推广。

宋孝宗不但在执政能力上远胜宋高宗,在个人操守上也比他强很多。他崇尚节俭,经常穿旧衣服上班。他也不爱大兴土木。在他的治下,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社会。国库充盈,据说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宋孝宗本人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宋高宗死后不久,他就禅让给三子赵惇。说来还有点意思。因为当时金国也换庄,轮到20几岁的金章宗做老大了。按照“隆兴和议”规定,60多岁的宋孝宗要在国书里称呼金章宗为“叔叔”,这对自尊心极强的宋孝宗来说,是绝不能忍受的。

宋孝宗执政的大部分年头都有一个宋高宗压在头上,怎一个“囧”字了得?不过,他又是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怎一个“强”字了得!

标签: 宋孝宗赵昚宋朝皇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女强人一多半都是山西人!你知道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女强人,山西,历史名人,女皇帝,美女

    中华上下八千年,一多半影响中国历史的优秀女人均出于山西!你知道几个? 有华夏女人文始祖女娲;有奔月之嫦娥,填海之精卫;有忠贞爱情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有中国四大美女之貂婵与杨贵妃;有汉武帝之皇后卫子夫、大隋开国皇 帝之独孤皇后、有唐高宗之王皇后;有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准皇帝慈禧;有唐朝的平阳、太平

  • 中国历史上第二伟大的皇帝:隋文帝的历史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文帝,古代皇帝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从乱世中统一的皇帝,无非两个,一个秦始皇嬴政,一个隋文帝杨坚。而且史上普遍是打江山的不会治江山,后来治江山的明君又不是打江山的。但是杨坚就都占了。开皇之治把基础打得多么牢靠,直接带来后世唐朝的辉煌。公元581年3月4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著名的儒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著名,儒将

    所谓儒将,盖指出身读书人并具有儒雅风度的将帅。一部中国古代战史,正可谓武将如云,而儒将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而能挤身十大之列的,除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这两条基本条件外,还须胸有韬略(最好有军事理论著作传世)腹有文墨(棋琴书画诗词歌赋俱通)战绩卓著。但诸如曹操,诸葛亮等人,因其本身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将

  • 中国古代历史上高富帅:周武王姬发的首席乱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武王,高富帅,古代

    你每天都可能遇见的伟人,就是孔夫子常念叨的周朝开国名臣周公旦。只要你会做梦,就会遇到他,天天做梦就天天见。他当然是圣品人物,儒家孔圣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后世儒生尊其为“元圣”。王族出身自然是很富啰,还很尊贵。但是荀夫子很削我面子,他批斗世人迷信看相的风气时说周公是个矮子,而且长得像折断的枯树——“文

  • 天津教案中无辜获罪的张光藻:张光藻为何无辜获罪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天津教案,张光藻,清朝

    天津教案,俗称“火烧望海楼”,是一次天津人民反对外国传教士的斗争。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国天主教士在天津望海楼设立教堂,诱人入教,强占民地,激起民愤。同治九年(1870年)春,发生迷失幼孩之事,而拐犯的供词又牵涉到教堂。同时,群众多次发现教堂有人在黑夜抬小棺埋于义冢,一次

  • 清朝开国十大功臣排行:揭秘大清开国十大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开国十大功臣,清朝,鳌拜,多尔衮

    NO.1 额亦都世居长白山英锷峪,姓钮祜禄氏,隶满洲镶黄旗。为清开国五大功臣之一(五大功臣即何和礼、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和扈尔汉)。康熙重臣遏必隆父亲,孝昭仁皇后祖父。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努尔哈赤路过嘉木瑚寨,小住穆通阿家,与额亦都谈得十分投机。额亦都欣赏努尔哈赤的领袖气度,告诉姑姑要跟

  • 明孝宗朱佑樘: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完美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朱佑樘,一夫一妻,明君,

    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涌现出很多有作为的皇帝,有的皇帝被称为完美皇帝,其实人无完人,完美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说法。明朝有所作为的皇帝不多,但,明孝宗朱佑樘可以说是明朝的一位完美皇帝,他使明朝中兴且称为盛世,后世称之为“弘治中兴”。当然他还有一个标签,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

  • 明末历史解密:努尔哈赤因何决心起兵推翻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后金,七大恨,

    清太祖努尔哈赤生于1559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八年。那时明朝建立了近二百年,经历过辉煌也巩固了政权,但在1644年却被努尔哈赤创建的大清所取代,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努尔哈赤下决心推翻明朝的呢?努尔哈赤,满族人,满族的前身是女真,在明朝时女真分为四个分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努尔哈赤

  • 唐朝历史上职业差评师:崔涯诗评青楼和妓女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青楼,妓女

    职业差评师,是因网上评点隐藏商机而催生的新兴职业,据说月收入可达数万元。然而,在读史过程中,我却发现,这种职业在唐朝的时候已经有了。唐朝有个叫崔涯的人,诗写得不错,因而在扬州一带小有名气。崔涯这个人,生性放荡,喜欢流连于花街柳巷,被时人称作“青楼达人”。因为他对各家青楼都熟悉,所以在平日聚会时,经常

  • 将相和释义解:可以看出乎廉颇当将军是尚且年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攻取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