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的才能与运气:揭秘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刘邦的才能与运气:揭秘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343 更新时间:2024/1/14 12:11:58

刘邦的才能与运气

一,刘邦的基本情况

1,家庭背景

首先说说他的名和字,也就是涉及到他究竟是什么成份。

史记上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汉书的记载与之相同。可见直到两百年后的班固,也是认为刘邦是没有名的,至于邦这个名,当是做了皇帝之后的事。

季者,排行也。他的长兄叫刘伯,次兄叫刘仲,大致意思就相当于现在的刘大、刘二,刘三或者刘四的意思。听起来不象是有身份的人的名字,和曹参、萧何等人的名比起来,要没文化得多。

但是如果就这么认为刘季就是刘三,根本没有名的话,又有一个不解的地方。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刘交,字游,名和字都很正式,和刘家另外三个兄弟却大相径庭,更让人奇怪的是,刘交居然还曾经受诗于鲁国的儒生浮丘伯,正儿八经的读过书,让人大跌眼镜。

刘太公(即刘老汉)除了刘媪之外,居然还有另外一个老婆?这似乎有点说不通。我想来想去,只能认为刘交的母亲是个外妇,就跟刘邦长子刘肥的母亲曹氏一样,是个外妇,大致也就是私生子的意思。与曹氏不同的是,刘交的生母可能是个大户人家的,否则刘交不可能有条件去读书。

当然了,这仅仅是猜测,没有任何史实根据。

总的来说,刘家的情况不算太差——刘老汉能找情人生私生子,刘季也能做小吏,肯定不是一贫如洗的那一类。但是也不算太好,除了刘交之外,刘家三兄弟都要下田干活,吕雉这个大家小姐嫁过来之后,也要带着一双儿子下地。(这里补充一下,按秦法,男子成年后,是要分家独立门户的。也就是说,刘季经常性的带人到寡嫂家混饭,是不厚道的。)大概可以算到中农到富农之间。

2,刘邦的出生年月。

史书里没有刘邦年龄的记载,现在的两种说法,都于注解,《史记集解》皇甫谧说,“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生,至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年六十二。”《汉书》则是一个叫瓒的人注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两者相差九岁。

皇甫谧,以及这个叫瓒的人,据说都是魏晋年间的人,很难说哪个说法更可靠。

本人取刘邦生于公元前247年,卒年53,但也不是空穴来说,是从一本书里得到的发。史记《项羽本纪》里项伯去救张良时,曾提到一件事:刘邦问张良,项伯和张良哪个大,张良说,项伯大一些,刘邦脱口而出:“吾得兄事之”,以常理推测,张良应该略长于刘邦,这样刘邦才不需要问项伯的年龄,直接说吾得兄事之。而张良的生卒虽然不详,但是按相关记述,大致可靠是生于公元前251年左右,那么刘邦生于公元前247年,应该比生于公元前256年更加可信一些。当然了,这也是仅仅稍微可信一些,并不绝对。

我考虑的,主要还是吕雉的年龄,这个等到说吕雉的时候再讨论,要不然就牵扯太广了。

这两个问题说完之后,来说说刘邦的其他方面。

二,刘邦的能力

刘邦有没有能力?这个问题不用问。他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短期内从平民崛起的帝王,肯定不是吃干饭的,说刘邦没能力,那显然是很白痴的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他的能力究竟有多强。或者说,他能夺天下,完全是因为能力的因素,还是其他的因素更多一些。

1,刘邦的用兵能力。

这个答案是比较直接的。韩信和刘邦讨论时曾经很不给面子的说,陛下将兵,不过十万,我韩某人就比较牛了,多多益善。刘邦很不爽,但是这个不爽,是因为韩信不给他面子,而不是韩信贬低他。基本上可以说,将兵十万是刘邦的能力杠子。有两点佐证,其一,刘邦在入关之后,有兵十万,基本上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因此他能将兵十万,是比较可信的。其二,当了皇帝之后,多次带兵出征,大致也在十来万左右,战绩还行。而两次大兵团作战,一次是彭城之战,五十六万,输得老婆孩子都丢了,一次是三十二万打匈奴,被人围了七天七夜,当然这两次作战都有其他因素,不过刘邦带这么多兵已经指挥不灵,大概也是一个因素。因此说刘邦带兵十万左右,应该是符合实际的。在那个时代,这个能力不能算差,虽然比不上韩信和项羽这样的超一流水平,但比起英布、曹参这样的斗将,还是高出一筹的。不算超牛,但可以算中上水平。

2,交际能力。

坦白的说,这一点是刘邦的强项。

说这一点是刘邦的强项,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沛县吃得开,在一个小地方吃得开,当然不错,但是远远算不上牛,他最强的地方,在于他能屈能伸,既能把樊哙这样的粗人收拾得服服贴贴,打骂由他,也能在张良、郦食其这样有身份的人面前低头,更能自降身份,和比他年轻近一辈的项羽做兄弟,当然这也并不妨碍到时候对兄弟下黑手。做得大爷,也装得孙子,是刘邦的一大特点,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成功的人士都具备这一优良品质。而且大部分是先装孙子,孙子装好了,才有机会做大爷。一开始就做大爷的,往往最后要做孙子,甚至连孙子都不得做。

正因为刘邦能屈能伸,所以在他的身边,不仅有曹参、萧何这样的吏,有樊哙这样的武夫,渐渐的也有了郦食其这样的狂徒,张良这样的智者。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一点,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张良、韩信、陈平之流,都是后来才到刘邦手下,而且这还要归功于项羽。况且这一招也不是无往而不利的,刘邦有人缘不假,但离人心所向还远得很,先是雍齿看不上他,带着丰邑投降了周巿,害得刘邦的家人全成了俘虏,后又有王陵,就是不投靠老乡刘邦,直到后来刘邦出关与项羽开打,而项羽显然又不是个可以投靠人好主公,才不得不选一个人投靠,将就着选了刘邦。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张良和刘邦的关系。

很多人都以为张良一开始就投靠了刘邦,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张良最开始遇到刘季是去见景驹的时候,刘季百余骑,张良有少年百十人,两人一谈,结果刘季看中张良了,就让他当了厩将。史书上说:“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不去。”我一直怀疑这里面究竟有多少两厢情愿的事,以张良当时的心态来看,他似乎不太可能愿意投靠在刘邦手下,因为他要复兴韩国,一直到韩成死,他一直在努力复兴韩国。这个时候,他因为刘季能听懂他讲的兵法,就会投靠刘季这个自己老窝都刚刚被人端了的落魄汉?(当时雍齿以丰降周市,刘邦去见景驹,是想求兵夺丰的,其惨状可想而知。)既然投了刘邦,那为什么后来又要离开他?

我怀疑这可能是刘邦主动的,甚至带有耍横的成份,张良不过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再加上后来确实成了刘邦的臣子,当初的不情愿也只能写成主动投靠了。而后来在颖川,张良引兵从刘邦也许是事实,但可能不是投靠,而是寻求帮助,因为韩王成也在其中,张良的身份是韩司徒,张良总不会带着韩王去投奔刘邦吧,要知道刘邦不过是楚怀王帐下的一个大将而已。但是刘邦既然再次遇到了张良,自然再次把他带走,“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项羽分封诸王之后,张良再次离开刘邦,以韩司徒的名分留在韩地。后来韩成被杀,张良没有了希望,也就间行归汉了。

如果项羽不杀韩成,张良会到刘邦身边去吗?也许最后还会的,但是至少没有这么快。

项羽啊……

3,政治素养。

政治是什么?说不清,但是能看清形势,分清敌我,并且脸够厚,心够黑,这基本是必备素质。还有就是分清敌友,近期的,远期的,能暂时利用的,必须立刻打倒的,这些心里都要有数,才能团结该团结的,打倒要打倒的。刘邦在这一方面显然不是强,而是超强。他的主要对手项羽跟他比起来,单纯得象个孩子,也难怪,项羽当时还就真是个孩子,而且是一路顺风船长大的孩子,用现在的话说,他受过的挫折教育太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败之后,就乌江自刎了。换成刘邦,哪怕是把亭长给宰了,也要自己先过江去,然后卷土重来,再决胜负。

王立群先生分析过,刘邦一入关,就知道形势变了,秦完蛋了,下面是要对兄弟下手的时候了,所以他能从咸阳宫里搬出来,封府库,收买人心,必要的时候,还到项羽面前装孙子,把项羽这个愣头青给糊弄过去了。相比之下,项羽这时候就不够杀伐果断,囿于他的性格,没有及时认清谁是自己最主要的对手,错失大好机会。这样的事,他不仅干过一次,一直到丢了自己的性命为止。

从政治素养上来分析,项羽比刘邦显然差得多,刘邦完胜。

三,刘邦的性格

再说说刘邦的性格。

其实这个在前面已经说了,主要表现为脸够厚,心够黑。并不是说这是全部,刘邦为人豁达,豪爽,乐观,顽强,这些都不可否认,但是能让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却还是脸够厚,心够黑。脸够厚,就能忍一切不能忍,心够黑,就能做一切别人不能做的。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该下黑手的时候坚决不留情,这一点刘邦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能保自己的命,连亲生儿子都可以推下车去,至于其他人,那就更不用说了。纪信替他送死,可是纪信的后人有什么好处?

但是刘邦也有强的地方,而且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一,大方,舍得花本钱。王陵、高起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你成功的原因没有别的,“陛下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刘邦虽然其后说了一个三杰论,但是他并不否认王陵他们的话。可见舍得下本钱,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以后是不是要收回来,以后再说,眼下先喂饱你们再说,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这个道理刘邦很清楚,不象项羽那么抠。附带说一句,汉初的人不诲言功利,很坦率,不象后来的人那么虚伪,跟儒家当时还未能大行其道固然有关系,但是上层建筑不讳言功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能忍,光棍不吃眼前亏。有帐后算,先解决眼前的难关。所以项羽不让他在关中称王,他忍了,韩信不来救他,要做齐王,他忍了,想杀雍齿却不能杀,忍了。

忍过了眼前,慢慢再跟你们算帐。最后这些帐基本都算了,除了雍齿。

心字头上一把刀,刘邦能夺天下,这把刀功不可没。后来的帝王继承了他这一点的,不在少数,赵匡胤杯酒释杯权已经算是厚道人了,朱和尚火烧功臣楼那才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他们至少有一点不如刘邦。刘邦很光棍,记仇记在脸上,并不假惺惺的遮上一层布。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其一,当着众臣的面质问老子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治生产,游手好闲,和勤劳的大哥、二哥相比,大概不受老子刘太公的喜爱,平时也唠叨得不少。刘邦做了皇帝,大宴群臣,当着众臣的面问老子,你说我没用,现在我和哥哥的产业哪个大?这种事,想必在后来的皇帝是做不出来的。

其二,对嫂子的回报。

刘邦带兄弟们回家吃饭,其实是到大嫂家混饭,结果吃了闭门羹,当了皇帝之后,家里的其他人都封了,就是大哥的儿子不封,最后老太公看不下去了。刘邦说,当初大嫂不给我面子,我记恨着呢。老太公说情,封了个颉羹侯。这颉羹侯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也猜得出来了。同时还要记住一点,二哥刘仲、小弟刘交、侄子刘贾等人可都是封了王的。

其三,对丰邑子弟的记恨。

丰邑子弟跟着雍齿投降周市,让刘邦无家可归,这个仇他一直记着。当了天子,复了沛县的赋税,但是就是不复丰邑的赋税,汉十二年,破英布后归沛,作大风歌,大饮十余日,就是没丰邑的事。“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得,唯陛下哀矜。’上曰:‘丰者,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以其为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之,乃并复丰,比沛。”

对老子、嫂子和乡人都能如此,其他的对于骂他的人全部斩首,追过他的人赶尽杀绝,也就不算什么了。

不过这刘邦也一点不错,他做得很坦荡,一点虚伪的成份也没有。快意恩仇,还保持着那一份质朴。说到这里,也要说说史书的直笔,汉书固然不如史记直白,可是比起后来的史书来,这些都能直白无讳,也足以让后世的史家汗颜了。

四,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刘邦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差,政治素养超强,但是并不代表刘邦就一定能赢,因为搞政治,不仅要脸够厚,心够黑,还要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你能用人,愿意用人,但是未必就有人。

刘邦有人才,但是他开始的人才,也就够他当一方之主,充其量能做个诸侯王罢了。本来以他的能力,在那个时代虽然不是最强的,但也算是中上等,应该说做个安安稳稳的王也没什么问题。关键的是问题是,他千不该,万不该,和唯一比他强的项羽结了仇。如果真窝在汉中,用不了过几年,然后手下也跑得差不多了,不用项羽打他,他也就自生自灭了。(从这一点上来说,范增的主意是很毒的。)他能成就帝业,还是靠手下的四个人才,即所谓的汉初三杰再加上陈平。

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大才里的三个——张良、韩信、陈平都是项羽送给他的,而且是强送,不要不行。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三个人都是项羽分封之后才投入刘邦帐下的。在他们投入刘邦帐下之前,刘邦虽然有萧何,但是也就是一方豪强罢了,和项羽分封的那些王的实力差不了太多。只有另外三个人到了之后,刘邦才算是真正的风生水起。

第一个是韩信。仗打完了,他在项羽帐下还是个执戟卫士,这下子真绝望了,所以跟着刘邦入了汉中。入了汉中还是没机会,还差点被杀掉,亏得遇到了夏侯婴和萧何两个伯乐,他终于拜了将。他送给刘邦的第一个大礼,就是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夺回关中,进而横扫天下。纵观楚汉战争,刘邦的作用是正面牵制项羽,而攻城掠地的主要战绩,都是韩信的。可以说,刘邦的天下是韩信打下来的。

第二个是张良。项羽杀了韩成,张良间行入汉,注意,不是光明正大走的,是偷偷跑掉的。具体的结过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不再赘述。张良的作用,并不是攻城掠地,虽然貌似他也能打,但是他身体不好,没有领兵,主要还是起参谋的作用,及时的为刘邦指明方向。刘邦在关键时刻的几个决定,都是张良的功劳。

第三个是陈平。因为韩信帮刘邦拿下了关中,殷王反楚,陈平定之,后来殷王又反,项羽不从自已身上找原因,硬要杀陈平泄愤,陈平只好“身间行杖剑亡”,又是逃亡。陈平的作用是阴谋,相当于情报机关,对内监督诸将,对外使用各种计谋,分化、瓦解对方的阵营。

到这个时候,刘邦的班底基本组建完成,开始向帝业迈进。

而与此同时,项羽却过早的迈过了人生的最高峰,开始向低谷不断的滑入。遇到项羽做对手,是刘邦的最大运气。

相比之下,他的子孙刘备没这么好的运气,不仅遇到了孙权这个脸更厚的妹婿,还遇到了曹操这个心更黑的对手,结果辛苦了一辈子,虽然卧龙凤雏都收入帐下,却只当了两年天子就郁闷死了。

他的能力也许不比老祖宗刘邦差,但是他的运气就差得太远了。

回到刘邦,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没有韩信,没有张良,没有陈平,刘邦能成为天子吗?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这三个人都是项羽强送给他的,你要说这还不是运气,我也只好望天了。

标签: 刘邦

更多文章

  • 身死后被灭族:历史上平西王吴三桂如何身败名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吴三桂,平西王

    导读:公元1644年3月19日的凌晨,明帝国走到了油枯灯灭的最后时刻。此时的大明皇宫里一片死寂,饥饿愤怒的农民军已经相继攻陷了外城,冲天的火光将紫禁城映照得更加金碧辉煌。崇祯皇帝听着宫外传来隐约的厮杀声,在火光的映照下踉踉跄跄地走到了煤山,结束了自己三十四岁的生命,也结束啊了一个延绵276年的庞大帝

  • 中国历史上岳飞和袁崇焕还有于谦到底谁死的最冤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岳飞,袁崇焕,于谦,冤死

    导读:三人中应当属袁崇焕最冤。岳飞是死于佞臣之口,死于皇帝的胆小懦弱;于谦是死于帝皇间的政治斗争 ,应该说,于谦是一个忠贞有才之士,但是遗憾的是不懂帝王政治,成为了两个皇帝权利斗争的牺牲品;而袁崇焕是死于敌人的反间计。袁崇焕本受崇祯皇帝重用,崇祯皇帝吧袁崇焕当做是拯救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遗憾

  • 历史上孔圣人孔子的学说对后世有什么负面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学说,影响,后世

    导读: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取决后来历代帝王的统治需要,统治阶级需要什么,影响就是什么?秦朝是以法家立国的,儒家的思想和学说影响只在民间,所以才会有“焚书坑儒”的事情。汉代开始的时候是以道家的无为立国的,所以晁错才会被枉杀。直到董仲舒的“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提出才使得汉代自武帝以后把孔子的

  • 东方不败原型竟是他!八卦掌宗师董海川自宫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方不败,太监,董海川,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武术。由于它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在清末董海川于北京成名以前,并没有八卦掌的流传,所以后人都尊董海川为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人。逝于光绪六年(1880年)冬

  • 《水浒传》中谁是梁山好汉里最具杀伤力的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水浒传,梁山好汉,英雄

    导读:躺在六和寺的病榻上,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林冲笑着问一只胳膊的武松:你说,在梁山,谁是杀气最重的人?马上林冲,马下武松,老林,你让我说啥好呢?望着林冲,打虎英雄武二郎一时语噎。应该说,水泊梁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团伙,其中大部分都不把杀人当回事。极端的不必说,像宋江这样的劣等武术把式,急了的时候

  • 真实的晚清武林高手董海川:八卦掌祖师董海川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八卦掌,董海川,晚清,

    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家庭背景生于清代清嘉庆三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

  • 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竟是他!宋孝宗赵昚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孝宗赵昚,宋朝皇帝,

    赵昚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已经在皇宫里苦熬了30年。时隔多年以后,宋孝宗赵昚都会清晰地想起他第一次进皇宫的情形。那时候,他才6岁。当他被父亲牵着手,慢慢的走进森严壮观的皇宫时,心里涌上的,除了恐惧,就是孤独。那么多那么高大的房子,不管是谁走进去,也会像一滴水溶进海洋、一片树叶飘入森林一样,无影无踪。

  • 历史上的女强人一多半都是山西人!你知道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女强人,山西,历史名人,女皇帝,美女

    中华上下八千年,一多半影响中国历史的优秀女人均出于山西!你知道几个? 有华夏女人文始祖女娲;有奔月之嫦娥,填海之精卫;有忠贞爱情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有中国四大美女之貂婵与杨贵妃;有汉武帝之皇后卫子夫、大隋开国皇 帝之独孤皇后、有唐高宗之王皇后;有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准皇帝慈禧;有唐朝的平阳、太平

  • 中国历史上第二伟大的皇帝:隋文帝的历史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文帝,古代皇帝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从乱世中统一的皇帝,无非两个,一个秦始皇嬴政,一个隋文帝杨坚。而且史上普遍是打江山的不会治江山,后来治江山的明君又不是打江山的。但是杨坚就都占了。开皇之治把基础打得多么牢靠,直接带来后世唐朝的辉煌。公元581年3月4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著名的儒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著名,儒将

    所谓儒将,盖指出身读书人并具有儒雅风度的将帅。一部中国古代战史,正可谓武将如云,而儒将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而能挤身十大之列的,除出身文人、风度儒雅这两条基本条件外,还须胸有韬略(最好有军事理论著作传世)腹有文墨(棋琴书画诗词歌赋俱通)战绩卓著。但诸如曹操,诸葛亮等人,因其本身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