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经营西域战略:成功打破C形包围圈

汉武帝经营西域战略:成功打破C形包围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50 更新时间:2024/1/5 12:02:40

两伐大宛:汉武帝的武力开埠

仅用“丝路基金”开道是否就能摆平一切?答案是否定的。

无论是广义上的西域,还是狭义上的西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民族,与汉朝的关系,最初不过是贪汉财物。这在张骞出使乌孙时可见一斑,乌孙王在面对琳琅满目的汉朝奢侈品时,竟然对张骞行了拜见单于一般的礼节。“因汉绝远”,所以西域各国怕匈奴多于怕汉朝,甚至抢掠、攻杀汉使。汉使的队伍,实际上是官方商团,除政府官员外,还有企业家、赐物、财货,掠杀汉使竟成了丝路小国发财致富的最佳途径。而匈奴在西域设有“僮仆都尉”,征收税负,征发兵源,小国稍有忤逆,随即大兵相向。

网络配图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先行的路子走不通了,还要亮剑,彰显军事存在。还是刚才提到的大宛国,有宝马,就是汗血宝马。汉武帝很想要,一方面,满足下自己的奢侈品收藏欲;一方面,要通过这种马改善马种。汉马和秦马类似,都是河曲马。这是一种挽马,多做力用,说白了是力畜,适合干农活儿。汉跟匈奴作战,河曲马不如蒙古马,因此在漠北决战后,汉亦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追歼。传说中的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无疑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国防利器。

汉使带着商团去了。除了丝路基金一千金,还有国礼:一匹金马。请贵国与汉通商,很有诚意吧?结果大宛稀罕汉朝财物,其结果是,汉使被杀,财务被抢,汉朝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起者,权威收到了严重考验。

强汉出手。汉武帝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攻伐大宛。李广利遇到了一个问题:沿途各国坚壁清野,拒绝补给汉军。除非攻城,攻下才有粮秣。这样一路消耗,到郁成时只有几千人,被当地人杀败而还。汉朝第一次伐大宛,就这样失败了。

很多人认为因李广利是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无领兵才能。但笔者认为,这次失败主要还是因为汉朝轻敌了。第一,有人告诉朝廷,西域兵弱,三千汉兵一路杀将过去,就能尽数降伏。第二,属国骑,大抵是羌胡降兵,作战意志不如汉朝正规军。第三,充军的郡国恶少年,或许武艺高强,性格强横,但缺乏必要的军事训练,兵将之间也熟悉不够。第四,仓促出兵,没有预备队。

网络配图

这场失败彻底激怒了汉朝。如果不给大宛一点颜色看看,之前的漠南、河西、漠北三次会战的战果也将覆水东流!所以第二次伐大宛,汉武帝使出了压箱底的资本:“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同时,在酒泉驻扎了18万预备队,大兵压境,西域震动!

这次兵带的多,沿途小国没有做出坚壁清野的姿态。到了大宛城下,攻城甚急,大宛人杀了他们的王,开城投降。汉朝得到了汗血宝马。

笔者的家乡武威,是东汉文物“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按畜牧专家的说法,这马就融合了大宛马、河曲马、蒙古马的优秀之处,遂有后来的“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看来马种改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汉朝伐大宛,是一次典型的“武力开埠+国际威慑”。在此之后,西域各国才真正认识到汉朝的强大,并从与汉朝的互使往来中,获得了大量经济红利。在汉与匈奴之间的选择中,大部分西域国家会选择汉。这是汉与匈奴争夺西域过程中,第一次重大胜利。

汉朝的“盟国”与高铁

第二次重大胜利,则源于汉朝“远交近攻”策略之奏效。乌孙国在葱岭北,大宛、康居东,与汉朝不接壤,不会产生大的纠葛,但也不算太远,汉的羽翼差不多能罩到。乌孙常受匈奴欺凌,兵将较多,有一定作战能力。汉朝这次选择的方式,是和亲+战争红利。和亲的承载者,是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尤其解忧,足以跻身中国历史最佳女外交官之列。解忧一直在影响乌孙政局,促使乌孙和汉共击匈奴。如昭帝时,汉将常惠发兵乌孙兵,乌孙王自率五万骑从西方进入匈奴领土,斩首4万级,马牛羊驴驼70余万头,乌孙可自行支配战利品。在汉朝的主导下,参与战争,从中分得红利,也成为西域各国的经济来源之一。再往后,不单对匈奴,对西域内反叛汉朝的国家,也采取了这种形式。如陈汤、甘延寿击北匈奴、班超伐龟兹,基本上都大量征发西域兵。

网络配图

第三次重大胜利,源于汉之“西域都护”超越匈奴之“僮仆都尉”。西域都护的前身是屯田官,这些屯田点,既是往来客商、使者的驿站,也是汉朝屯卒的军粮来源。一方面满足了丝绸之路往来的安全需求,一方面不至于劳顿西域各国,加重它们在粮秣供给方面的负担,类似美国西进运动时的“毛皮驿站”。汉昭帝时,与匈奴争夺车师,胜利,丝路南道畅通。后来匈奴的日逐王降汉,北道也通。都护府成立,郑吉成为汉朝第一任西域都护。这意味着天山南北,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领土。汉朝在这里采取羁縻治理,经济上不敛赋税,不摊粮饷,而往来客商和使者,以及时不时发生的战争掠夺行为,使西域小国的利益评判,明显倒向了汉朝。政治上则为西域小国调节矛盾、保障安全。匈奴则不同,僮仆都尉,顾名思义,西域各国皆为匈奴仆役,只有掠夺,没有关爱;只有践踏,没有共存。汉朝为西域小国提供了和平、安全、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匈奴的僮仆都尉“遂罢”。此外,对于葱岭外诸国,如康居、安息、条支等,汉朝始终坚持互利互惠原则,商贸优先。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皇帝安敦派使团来华,都是丝绸之路国际交往的佳话。汉在葱岭外,营造了一个“结盟组织”。

第四次重大胜利,源于汉朝在“高铁”方面的巨大投入。除西汉开通沙漠丝绸之路,从阳关、玉门关到车师,再到疏勒,遍布亭隘外,东汉初年还开通飞狐道,自代至平城,约三百余里;又开通峤道,自零陵、桂阳,通岭南,远达交趾、九真、日南等郡,长一千余里;自巴蜀向西南开通

古道、永昌道,经缅甸,到达身毒,北上大夏,这就是西南丝绸之路。这些通道的沿途,有邮局,旅店,保障了来往商旅的安全,促进了投资和地方经济繁荣。

网络配图

在这样的布局之下,匈奴彻底失去了西域。没有了天山南北草场和农田的滋养,没有了丝绸之路的商业收益,再加上汉朝和盟国的通力打击,以游牧为生的匈奴帝国,终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分裂,最终沦为边塞部落。汉朝对于丝绸之路的经营,延续二百多年,历时多代,其经略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今人回味。

更多文章

  • 推行仁政却被低估的皇帝宋仁宗赵祯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仁宗

    赵祯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富盛名的皇帝,他的庙号里充满了仁慈和善,他统治时期不逊于任何一个朝代所谓的盛世,他是一位被低估了的皇帝。他就是宋仁宗赵祯。一位仁慈的君主。我国历史上一位推行仁政却被低估的皇帝。在古代,君权,相权,官僚体制横行的时代,君主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对社会进程

  • 探秘上古野史:周王室曾穷得连先王都葬不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周王室

    话说周王室国祚百载,也是富有四海,但曾有段时间闹经济危机连先王崩逝,体面下葬的钱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这个皇帝就是东周第七代君主周顷王姬壬臣,周襄王的儿子,在位五年没什么政绩,却在父亲死后闹了个很大的笑话,让人们把周王室狠狠地鄙视了一次。闹这个笑话的原因很简单:没钱。公元

  • 白起为何只能被逼自杀 而王翦却能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白起

    在秦王朝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军事上有两个人可以说居功至伟:一个是白起,另一个是王翦。然而,白起最后被逼自杀,王翦则得以安享晚年。这是为什么呢?白起出身行伍,后因战功卓著,升任国尉。公元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攻占了9座城池,并占领南阳,隔断了上党同韩国的联系。上党太守冯亭不甘心,便向赵国提出,愿意将

  • 南齐孝武帝下旨:官员贪污必须与我分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孝武帝

    南齐时,都城广州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尤其红火。一些大商人,甚至包括南齐政府,常年派商船往来于现在的越南、印度、泰国、柬埔寨、叙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将丝绸、瓷器运出去,把香料、珍珠带回来,一进一出,利润高达二三十倍。不但商品贸易发达,奴隶贸易也繁盛,印尼酋长从马来半岛低价买进矮黑人,不法的中

  • 为何北宋名士欧阳修被后人誉为“千古伯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欧阳修

    欧阳修文章锦绣,为人却耿介切直,放达不羁,以至树敌无数,屡遭同僚诟病和围攻。对他才华非常欣赏的宋仁宗曾惋惜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他的老师晏殊甚至对人说:“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可见,欧阳修在做人上恐怕刻薄有加,宽容不足。但这样一个对同僚刻薄的人,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

  •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备

    导读: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希望他可以帮自己打天下。而刘备临终之时,又将孩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好生调教。刘备为何如此重视诸葛亮,并将政权交由他处理。难道刘备不怕诸葛亮造反自称为王吗?《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和他的老祖宗汉高

  • 光绪皇帝选后经过:洞房夜痛哭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光绪皇帝选后经过

    光绪皇帝洞房夜痛哭为了谁?据皇族后人传说,光绪帝在洞房中扑在既是表姐又是皇后的隆裕怀里痛哭流涕。按说他对表姐并无反感,他反感的是让表姐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慈禧太后为十七岁的光绪皇帝举行了“亲政大典”,宣布撤帘归政,然后以训政的形式操纵国家政权。此时,还有一件不能再拖的大事儿,那就

  •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故事 宋仁宗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仁宗身世之谜

    皇帝故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嘉祐八年宋仁宗仁宗像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

  • 三国第一谋士有争议 但第一蠢蛋谋士一定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郭图

    三国时代精彩纷呈,各种勾心斗角,谋略武功数不胜数,英雄猛将,谋臣智士,能叫上来名号的实在是太多了,想要评价出三国第一谋士貌似有点困难,但要说三国里第一蠢蛋谋士,那就一定是他没跑!这位谋士真是大名鼎鼎,虽然被称作谋士,但其实更适合叫做坑货,他不仅是把自己给坑了,还前后坑死过两位主公,这种奇葩在三国里也

  • 建文帝是历史上因"头不够圆"而被赶下台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建文帝

    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赶下了台(史称“靖难之役”)。这段历史人人皆知,不再赘述。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与朱允炆仓促削藩有关。但是史书上还给出了另一个理由:朱允炆的头长得不够圆。网络配图话说朱元璋一生多子,多达24个之多。他建立明朝后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