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渊起兵造反是因为儿子设下的美人计?

李渊起兵造反是因为儿子设下的美人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4/1/28 11:22:47

李渊,鲜卑姓大野,字叔德,先祖本为赵郡,即今日河北赵县李氏,同时是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深受隋朝的重用。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历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两年后,晋封太原留守。

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外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七岁即袭唐国公,后为太原留守,高官显爵,位高权重,那么,他为何要起兵反隋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自己的“一夜风流”,而这个一夜风流还是自己的儿子设下的美人计。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李渊也不例外。

网络配图

然而尽管如此,这次不自觉的“一夜风流”不仅成为一代枭雄李渊的风流佳话,更重要的是,成为李渊举旗造反的起点和动力。

据《新唐书》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

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这段史料清楚记录了李渊起兵反隋的前奏曲,那就是李渊曾与晋阳宫人的“一夜风流”。而晋阳宫人就是他姨表兄弟隋炀帝杨广的嫔妃,李渊与晋阳宫人有染无疑是一次未被炒作起来的“晋阳门”事件。

隋朝末年早已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江山行将瓦解,时任晋阳令的刘文静与李世民一起探讨天下形势,刘劝李世民趁隋炀帝沉湎酒色,天下大乱之时举兵入关,李世民业也早有此意,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说服李渊起兵造反。但是李渊因为自己与杨广有姨表兄弟之亲,却不以为然。刘文静便与李世民商量了一个计策,找到宫监裴寂要他负责实施。这个计策就是由儿子李世民设下的让其父李渊不得不起兵的“一夜风流”的美人计。

宫监裴寂是管理行宫的官吏,也是李渊的副手,与李渊情同手足。裴寂也早有造反之意,于是便假借公务之便,在隋炀帝的晋阳行宫内设宴邀请李渊。李渊不知就里,便来到行宫,兴高采烈地与裴寂一边说话聊天,一边推杯换盏,不知不觉间已酩酊大醉。

裴寂便安排宫女唱歌跳舞并频频向李渊敬酒,畅饮至深夜,李渊早已醉不成行。于是裴寂又安排两个绝色的晋阳宫女扶李渊去上床休息,李渊便在酒醉之后稀里糊涂地与他的姨表兄弟的这两个美人上了床。

网络配图

其实,这两个美人便是晋阳宫内尹、张二妃。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路过晋阳,修建了晋阳行宫。宫中设有正副宫监各一人,以管理晋阳宫的事务。

当时晋阳地方官吏为了向隋炀帝献媚,在晋阳地区挑选美女,供他淫乐。尹、张二位美女就是在那时被选入宫中的。隋炀帝拥有美女无数,他在晋阳宫中只停留了几天,临走时抛下这两位美人长守深宫。

裴寂本是晋阳宫副监,平时又与二妃有所往来。因此,他将这“二凤拥一龙”的计策一说,立即得到长年苦守深宫的二妃欣然响应。

当时,酒宴之上,裴寂与李渊二人相对酌饮,畅谈旧事。李渊不胜酒力,裴寂又是有意灌他,李渊便有了几分醉意。这时,忽然门帘掀动,环佩声响,李渊定睛一看,只见走进两个美人,生得佳丽俊俏,宛如出水芙蓉,娇嫩无比。

两个美人婷婷袅袅,走近席前,向李渊俯身行礼,李渊慌忙答礼不迭,被重新按回座位。裴寂指引两位美人,分坐李渊左右,重行劝酒。李渊已酒醉糊涂,也不问其来历,美人在侧,更添酒兴,转瞬间,又有几大杯下肚,把个李渊喝得酩酊大醉,由两位美人扶到宫中睡下。

是夜,在两位美人的服侍下,李渊醉卧晋阳宫。一是李渊酒意正浓,二是有美人当前,这一觉,直睡到日上三竿,方才醒来。恍惚之间,李渊只觉得一股异香扑鼻,似兰非兰,似麝非麝。

不由得揉开双眼,左右一瞧,竟有两个裸体美人躺在身边,便询问她们的姓名。当他得知这两个美女就是晋阳宫的尹、张二妃之时,顿时吓得脸色煞白,魂飞魄散。李渊急急跑出行宫,正遇裴寂走来,便一把拉住他责问,为何加害自己?

可是裴寂此时却假装正色斥责李渊,说他趁皇上不在晋阳行宫,居然跑进宫中坐龙椅,睡龙床,还淫污皇上嫔妃,这是可灭九族的欺君之罪。

网络配图

李渊不由感到祸闯大了,便向裴寂求情,裴寂看到时机已到,便劝他起兵造反,这样一可免除这灭九族的大祸,二可得到大隋江山。李渊对起兵造反虽有犹豫,但眼前的滔天大祸,使他最终还是决定起兵反隋。

公元617年,即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造反。他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当年十一月,李渊率军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隋恭帝,改元义宁,并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统领百官,综理万机。

次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唐朝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大唐王朝的建立和兴旺,李世民可谓功不可没,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曾经是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王朝的建立,竟然是儿子对父亲使的一个“一夜风流”的美人计逼出来的。

标签: 李渊

更多文章

  • 铁腕皇帝朱元璋:为惩治腐败忍痛处死驸马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铁腕皇帝朱元璋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重典,用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可喜的“洪武之治”局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为了惩治腐败,朱元璋竟然连驸马都杀了!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饱受元朝官吏的盘剥敲诈,对官员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行为深恶痛绝。大明王朝建立

  •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继位沾了儿子的光?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王季,司马衷,朱高炽,胤禅

    俗语云;母以子贵。然本文介绍的,却是父以子贵,这大概也属中国特色吧。网络配图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它由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大圣人周公所开创。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

  • 康熙的暴力拆迁:3天打造沿海无人区 违者立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康熙的暴力拆迁

    康熙皇帝曾被世人称颂为“一代圣主”。有历史学家甚至称其为“汉文帝以来的第一个好皇帝,亦是一部二十五史中,惟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学精神的一个皇帝”。当然如何全面评价康熙其人,不在本书叙述的范畴。但是,如果从海洋的角度来讲,特别就其“迁界”留给国家、民族的后遗症而言,这个评价就该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诚

  • 翟让武功高强有勇有谋 却被李密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翟让

    翟让是隋末年间瓦岗寨的创始者兼前期首领,武功高强,有勇有谋,在反隋大军中独树一帜。而李密作为隋末年间的官员,居然背叛隋朝,投奔到反隋的部队瓦岗寨义军之中,作为一个谋略家,李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权势,最后不得已而杀掉了瓦岗寨前首领翟让,这是怎么回事,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知道李密绝非等闲之辈,年纪轻轻

  •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包拯曾弹劾重臣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龙图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体现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天长县当县令,巧断“牛舌

  • 秦始皇不离立后的原因竟是因母亲而对女人仇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的君王,向来都有其关于后宫的记载,尤其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的皇帝,却一生从未立过皇后,两千年以来,始皇后是谁没有人知道,那么世人关于秦始皇为何不立后的种种猜测也从未停歇过。在秦陵中,观察关于女性的葬迹,可以发现,秦孝文王与秦始皇的义母华阳太后合

  • 揭秘三国时期周瑜的死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瑜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他们心中自然有惺惺相惜之意。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也应该是很伤心的。然而诸葛亮气死周瑜背后的真相,一直很有争议,真的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吗?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遡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尤其是东吴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

  • 此人制伏司马懿拯救了三十万将士的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拉开序幕。诸葛亮亲自出征,并调派了征西大将军魏延、长史杨仪、征西将军姜维、前军都督张翼、讨寇将军王平、辅汉将军虎步监孟琰、将军马岱、司马费祎等将领参战,总兵力合计十万人。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总兵力已近二十万人。双方在渭水一带展开激战。经过三个多月

  • 明朝朱元璋反腐!不惧丢皇家脸面竟赐死驸马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

    在古代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定了《明大诰》等律令,发明了“剥皮楦草”的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洪武之治”的局面,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吏治清朗百余年。在整治吏治过程中,朱元璋始终坚持铁腕冷面,雷厉风行,绝不手软,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他亲自下令赐死驸马欧阳伦

  • 宋仁宗为何不能随便给妃子加薪?有何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期间,后宫嫔妃很久没有升迁,十分不满,便屡屡提出申请,仁宗总是说没有先例,大臣们不会答应。妃子们不信,说:“圣上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仁宗笑着说:“你们不信,不妨试一试。”旨意下发后,大臣们果然上奏说没有依据。有的嫔妃半信半疑,仍然向仁宗讨要封赏,仁宗也不推辞,取来彩笺写上某宫某氏转任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