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继位沾了儿子的光?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皇帝继位沾了儿子的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334 更新时间:2024/1/6 4:43:08

俗语云;母以子贵。然本文介绍的,却是父以子贵,这大概也属中国特色吧。

网络配图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选择嗣君,主要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君主时代君位承袭的最基本原则与标准,它由我国古代西周时期的大圣人周公所开创。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古代君主因个人喜好而打破前面的继承原则,主观决定继承人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在古代,有一群被称为皇孙或王孙的人物,往往也会左右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接班人选择问题。这种现象的缘起是:由于君主特别钟爱某一个皇孙或王孙,而移爱于生下了“好圣孙”的皇子或王子,并坚决地选择了这位皇子或王子为储君,以便保证这些“好圣孙”能够在将来继承大位。那些在皇位(或王位)继承问题上多多少少沾了点儿子的光的帝王有西周先君王季、晋惠帝、明仁宗和清朝的雍正皇帝。

西周王朝先祖王季

周朝是我同古代皇权时代以前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段,“周”原为商朝的一个小小藩属国,后来实力渐长,并成为反对商朝残暴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周代建立以前。先君太王(古公宜父)一共生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为太王生有一个名叫姬昌孙子

相传,周太王非常喜欢孙子姬昌,因此逐渐萌生出了一个想法——隔过太伯和仲雍,直接将王位传给幼子季历,以便保证将来季历再传位给姬昌。据司马光《稽古录》记载:“(姬)昌有盛德……古公(亶父)知其必兴周家,欲立季历以传昌。太伯、仲雍知其指,自窜于句吴以让季历。太伯犹服端委,仲雍遂从夷俗,断发文身,以示不可用。古公薨,季历立,是为王季……王季薨,昌立,是为文王。”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王季的即位,完全得益于两位兄长的让贤,为了能够保证侄儿姬昌的即位,太伯和仲雍宁愿去蛮荒之地,去过野蛮人一般的生活。至于太伯、仲雍他们二人到底去了哪里,目前尚没有定论,有的人说是去了北方,并建立了虞国,有的则说二人是到南方建立了吴国。无论哪一种说法成立,反正二人为了不成为三弟季历登基的绊脚石,主动远离了自己的故土是不争的事实。

周太王死后,王季便掌握了周的统治权力;后来他又把权位交给了姬昌。姬昌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终于使自己成为了一位奠定西周基业的伟大君王。

痴儿晋惠帝司马衷

晋武帝司马炎继承父祖功业,建立了西晋。遗憾的是,由于司马炎把皇帝宝座传给了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导致了天下大乱,不仅皇族内部互相厮杀,而且外族大肆入侵,西晋也在内外战乱中覆亡。司马衷传世的“圣言”不多,其中两句话最有名,且都是经典性痴语,分别是:“蛤蟆是为公事叫还是为私事叫”和“(既然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何不喝肉汤”。

网络配图

对于儿子的愚傻,武帝不是不知道,好多大臣都曾劝他更易太子,但武帝一直都没有易储。缘何?首先,司马衷占有了“天时”的优势——他是父母实际上的嫡长子(司马衷之前,武帝与杨皇后生有皇长子司马轨,但却早逝)。在古代宗法制度下,司马衷既嫡且长,这个身份天生高贵,尽管晋武帝共诞有二十六个儿子,可供选择之人甚多,其中不乏睿智之人,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把司马衷立为了皇太子。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一点更为关键,那便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通。

司马衷虽然愚钝,但他与宫女谢氏的儿子司马通却是一个机灵鬼,聪明得要死。晋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小皇孙。一次皇宫失火,武帝站在城楼上指挥灭火。此时他五岁的小皇孙司马通跑到武帝身边,把武帝拉到了一边,说:“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意思是皇帝爷爷应当在混乱时躲起来,以防止他人借着着火之际对皇帝爷爷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小小五岁顽童竟然能够说出这般话语,这令晋武帝格外兴奋。

还有一回,武帝领着爱孙走到了圈养猪的地方,小司马通停下脚步,指着那些大肥猪对皇帝爷爷说:“豕甚肥,何不杀以享士,而使久费五谷?”武帝听罢,更是高兴,立即下令宰杀几头猪,以犒劳兵士。后来武帝曾对廷尉傅祗评价司马通说:“此儿当兴我家。”对爱孙抱有莫大的厚望。

又有人说广陵“有天子气”,将会出天子,武帝信以为真,遂又将爱孙封为了广陵王。很明显,在晋武帝眼中,司马通已经成了有实无名的“皇太孙”。然而,这一切却最终成了晋武帝的一厢情愿。虽然司马衷登位后,聪明的小司马通被立为了太子,但司马通因非皇后贾南风所生且渐生恶习,最终被其毒死。

瘸子皇帝明仁宗朱高炽

明成祖“靖难之役”推翻侄子朱允炆建文政权之后,原燕王世子同时亦是成祖长子的朱高炽,被册封为了皇太子,成为大明皇权的合法继承人。

网络配图

按照常理来讲,由王世子而皇太子是再正常不过的水到渠成之事,但是,朱高炽这个太子的选立,却是其父皇朱棣思想斗争后的结果,因为成祖对这个继承人并不十分满意。据《明史》记载,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行动极为不便,成祖认为儿子的形象不够好,将来作为一国之君,有损国威和形象;另外,他更喜欢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并且早在朱棣起兵“靖难”之时,就曾经许诺朱高煦,将来君临天下后,把皇位传给他。于是,成祖朱棣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遵循封建宗法礼制而出现的既成事实,毕竟朱高炽是当年太祖册封的燕王世子;另一方面却是作为人间无上帝王对二儿子钟爱之情的难以释怀。

正值明成祖朱棣左右为难之际,大臣谢缙的一个词,终于使成祖坚定了立朱高炽的决心,这个词便是——“好圣孙”。据《明史·谢缙传》载:“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丘福言汉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可见,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是因为朱高炽有个好儿子,即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成祖将继承自己的丰功伟业与国家大权的希望寄托在了朱瞻基这位“好圣孙”的身上,因此才移爱于朱高炽,朱高炽因子得福,由此幸运地成为了皇储。此后,成祖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还曾说朱瞻基是“他日太平天子也”。由此,朱瞻基成了大明王朝继建文帝朱允炆之后第二位有名有实的皇太孙。可见,瘸子皇帝朱高炽是沾了儿子受宠的光了。

清世宗雍正帝胤禅

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初清圣祖康熙帝存晚年废黜皇二子胤礽子之位后,最终选择皇四子胤禅为嗣君,是因为喜爱胤稹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的缘故。虽然民间及学术界关于雍正即位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却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那便是康熙晚年极为宠爱皇孙弘历。

网络配图

关于这一点,有两个事例可以佐证。第一,康熙晚年,胤稹曾邀请父皇到圆明同游玩。一次,康熙一行到圆明园牡丹台游赏,胤稹借机将儿子弘历介绍给了康熙,康熙见到弘历后格外高兴,立即“命宫中养育”,这使弘历享受到了其他一百多个皇子皇孙所没有的殊遇。第二,一次在避暑山庄狮子园,胤稹带着嫡福晋乌拉那喇氏和侧福晋、弘历生母钮祜禄氏一同拜见康熙,康熙当着众人的面称钮祜禄氏为“有福之人”。为什么康熙单单称赞妾身份的儿媳钮祜禄氏呢?究其原因,当然是母以子贵,因为她生下了宝贝皇孙弘历,康熙说钮祜禄氏有福,背后隐含之语即弘历日后必大福大贵。后来弘历登基,还曾多次提及自己儿时被皇帝爷爷带在身边的故事。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纵然胤稹最后在诸多兄弟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的实力,但弘历的受宠,无疑大大增添了J乱稹继承大统的可能性。在康熙遗嘱中被称为“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的雍正,显然是又一位王季式的因子而得福的古代帝王。(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标签: 王季司马衷朱高炽胤禅

更多文章

  • 康熙的暴力拆迁:3天打造沿海无人区 违者立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康熙的暴力拆迁

    康熙皇帝曾被世人称颂为“一代圣主”。有历史学家甚至称其为“汉文帝以来的第一个好皇帝,亦是一部二十五史中,惟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学精神的一个皇帝”。当然如何全面评价康熙其人,不在本书叙述的范畴。但是,如果从海洋的角度来讲,特别就其“迁界”留给国家、民族的后遗症而言,这个评价就该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诚

  • 翟让武功高强有勇有谋 却被李密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翟让

    翟让是隋末年间瓦岗寨的创始者兼前期首领,武功高强,有勇有谋,在反隋大军中独树一帜。而李密作为隋末年间的官员,居然背叛隋朝,投奔到反隋的部队瓦岗寨义军之中,作为一个谋略家,李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权势,最后不得已而杀掉了瓦岗寨前首领翟让,这是怎么回事,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知道李密绝非等闲之辈,年纪轻轻

  • 包拯曾弹劾三十余名重臣 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包拯曾弹劾重臣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谓是家喻户晓。包拯生在合肥长在合肥,去世后还葬在了合肥。“龙图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体现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天长县当县令,巧断“牛舌

  • 秦始皇不离立后的原因竟是因母亲而对女人仇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的君王,向来都有其关于后宫的记载,尤其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而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建立秦王朝的皇帝,却一生从未立过皇后,两千年以来,始皇后是谁没有人知道,那么世人关于秦始皇为何不立后的种种猜测也从未停歇过。在秦陵中,观察关于女性的葬迹,可以发现,秦孝文王与秦始皇的义母华阳太后合

  • 揭秘三国时期周瑜的死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瑜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同为世之人杰,他们心中自然有惺惺相惜之意。周瑜的死,物伤其类,诸葛亮也应该是很伤心的。然而诸葛亮气死周瑜背后的真相,一直很有争议,真的是诸葛亮气死周瑜的吗?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遡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尤其是东吴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

  • 此人制伏司马懿拯救了三十万将士的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拉开序幕。诸葛亮亲自出征,并调派了征西大将军魏延、长史杨仪、征西将军姜维、前军都督张翼、讨寇将军王平、辅汉将军虎步监孟琰、将军马岱、司马费祎等将领参战,总兵力合计十万人。曹魏在西北地区的总兵力已近二十万人。双方在渭水一带展开激战。经过三个多月

  • 明朝朱元璋反腐!不惧丢皇家脸面竟赐死驸马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

    在古代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定了《明大诰》等律令,发明了“剥皮楦草”的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洪武之治”的局面,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吏治清朗百余年。在整治吏治过程中,朱元璋始终坚持铁腕冷面,雷厉风行,绝不手软,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他亲自下令赐死驸马欧阳伦

  • 宋仁宗为何不能随便给妃子加薪?有何缘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期间,后宫嫔妃很久没有升迁,十分不满,便屡屡提出申请,仁宗总是说没有先例,大臣们不会答应。妃子们不信,说:“圣上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仁宗笑着说:“你们不信,不妨试一试。”旨意下发后,大臣们果然上奏说没有依据。有的嫔妃半信半疑,仍然向仁宗讨要封赏,仁宗也不推辞,取来彩笺写上某宫某氏转任某官

  • 解密嘉庆帝靠什么15日内极速铲除大贪官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庆帝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但是,乾隆并没有放弃权力,规定凡遇军国大事、用人行政之大端都要亲自过问,和珅也就仍然得以专权。但形势毕竟有了变化,和珅当然也有所担心,害怕嘉庆日后会处治他,于是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他极力限制嘉庆培植、任

  • 中国历代亡国君王 谁的下场最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亡国君王

    黄袍夺目龙椅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皇帝乃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艳羡的职业,但作为王朝末代的亡国之君,却是人间最苦。他们在位时目睹大厦将倾、战战兢兢有心无力;被赶下龙椅后一落尘埃、栖栖遑遑猪狗不如,更有可怜者遭人凌辱死无葬身之地。因夏朝至今无实证证明其实际存在,故而采取第一个王朝为商的说法。商朝又称殷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