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仲淹曾是“范跑跑” 写《岳阳楼记》压力很大

范仲淹曾是“范跑跑” 写《岳阳楼记》压力很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834 更新时间:2024/1/28 0:50:13

核心提示:朱说不姓朱,到底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妈妈,请给我10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是从对家庭的焦虑开始的。

网络配图

历史名人必定有“历史名片”,也就是说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人的理想和境界,多与幼时成长环境有关。

种“鸭梨”的人:范仲淹母亲

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山东淄州长山县,朱家大院。一群朱姓子弟在争吵。争吵的焦点在于用度问题,一个面目轮廓长得较柔和的年轻人,他叫朱说,现年23岁,以深深的焦虑对弟兄们说:咱爸攒下这点家业不易,兄弟们不要浪费。这样的话已经不止一次从他口中出来了,谎言重复一百次成真理,真理重复一百次变絮叨。这时,一个朱姓弟子憋不住,说:“阿说,你一边去吧,我们自用朱家钱,何预汝事?”朱说本能地反驳:“我也是朱家人,怎么不关我事?”对朱说这句话的回答,是一阵哄笑和冷笑,一阵憋了很多年的哄笑和冷笑,在笑声的后面,是那种根本没有血缘亲情的陌生眼神。

范仲淹也曾是“范跑跑”

此时,可能有个老家人拉着朱说的袖子走到一边,附耳而言:“公子,你这么大了,也该知道了,你不姓朱,本姓范,你不是山东人,本是苏州人。你两岁那年,你老父就不在了,是你妈妈带着你改嫁过来的。”

真相揭晓后的朱家大院,从暖春变为寒秋,从繁华变为洪荒,一砖一瓦,曾是那般温馨亲切,如今不堪细看。于是,一张琴,一把剑,一种决然的心情,朱说同学南下了。

南下去哪里?去睢阳。

朱说不姓朱,到底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妈妈,请给我10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是从对家庭的焦虑开始的。

“鸭梨”太大:寒窗苦读揾工养母亲

范同学来到河南睢阳,他的周密计划要从这里开始,从这里的应天府书院开始。入书院读书,当然为的是求取功名,这样才可以堂而皇之解决自己的宗族归属问题。

网络配图

感谢当时的大宋政府,应天府书院藏书数千卷,名师林立,是当时国家一等的综合性学院,居然是免费的!范仲淹赶着免费读书的好政策,在书院住下来了。考取功名,不只是个名声问题,还是个独立生存的经济问题,是认宗归祖的荣誉问题,背负着这么多问题的范同学,读起书来可不轻松。他必须得制定一个速成计划,把人家十年的学分缩短到五年学完,把持久战变成闪电战,这个叫以密度换长度,换取考取功名的最终胜利。

接下来,范同学进入魔鬼读书计划阶段。

范仲淹的“魔鬼训练计划”

人为拉长每天的时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范同学哪里是在挤,简直是在榨!“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基本上是和衣而睡。

苦读过的人就知道,冬天起床穿衣很费时间,先是被窝里热一热,然后穿一层停一下,这时间花在读书上多好,多读一页就早一天接妈妈回家,想到这个,还有心思安卧被中吗?

估计当时范仲淹睡觉的姿势是半坐半卧,就像握枪在壕沟里短暂休息的战士。

降低对味觉的要求,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读书上。范同学苦读引起官二代同学的同情钦佩,于是打包送美味上门,结果范同学不领情,任由其腐烂掉。

对这件事情,不妨从现代观点进行解释:人生是“味”的,而“味”的指标有限,在生活当中分布并不均匀,当你的“味”凝聚在苦读和苦做事业上时,就无法分到烹调饮食上去。

所以苦读,苦做事业的人经常啃几个馒头,吃一个外卖来解决三餐。实在没那个做饭做菜的心思,味不在其中矣!

降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将好奇感集中在读书上。“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句贬话,其实,真的要求学问,做大事,人生确实有一段不闻窗外事的时期。范同学想到自己的遭遇,想着要改变命运,十万火急地读,谁也不能打断,哪怕皇帝老子来了也不能干扰他。

有一年,皇帝还真的来了。1014年,宋真宗经过离书院不远的商丘,那时候没有电视,国家领导人的真实相貌也是个稀罕事,于是大家哄拥去看,也拉着范同学去看。范同学倒是淡定,说:“过些日子再看,不迟。”过了些日子,27岁的范仲淹考取功名,被宋真宗单独接见,还真不迟。

“鸭梨”遍天下

办慈善事业救家族

办庆历新政救天下

经济独立的问题解决了,要解决家庭问题了。29岁那年,范同学恢复本姓,正式上任时接回了母亲,从此世间已无朱说,范仲淹成了他新的外壳。

网络配图

范仲淹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是自负,他写诗云:“乡人莫相羡,教子多读书。”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那么,范仲淹也无非是个境界很狭隘的自了汉而已,他之所以名扬天下和千古,是因为他善于把这种家庭“鸭梨”扩而大之,扩大到整个家族,整个天下。

范仲淹母亲当年携子改嫁,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想找个人维系他们母子的生存,经济上不能独立,就无法保持姓氏的独立。范仲淹想到自己曾有可能成为异性家族的一员,可能出了身冷汗,他在《续家谱序》里说:“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一个“惧”字,看得出“鸭梨”。“鸭梨”产生焦虑,焦虑产生责任感,于是他办起了针对范氏家族的慈善业,也就是义田。他自己说“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给之”。按照人头发给生活费用。

范老师当了西部军区的军政大员,薪水高了,便买千亩良田。在农业社会,耕地是最有保本功能的基金,而且能稳定生息,所以成为慈善业的首选。宋朝钱公辅的《义田记》对义田的分配有着翔实的记载。

难能可贵的是,范老师的“鸭梨”不只是局限在范家,以母亲改嫁为耻的他,并没有忘记继父的养育之恩。庆历五年,也就是他写《岳阳楼记》那一年,范仲淹打了个申请书,请求把自己的高级职称转赠给已过世的继父朱文翰,他深情地说继父对自己“既加养育,复勤训导”,如果他对恩情“此而或忘”,那么“己将安处?”,自己的脸往哪搁呢?

“鸭梨”跟志向成正比

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没有停留在读书求功名,孝顺父母,光宗耀祖的层面上,他的“鸭梨”跟志向成正比,在家庭中栽种成长出来的“鸭梨”,其清香一直蔓延到整个天下。这个孩子要拯救天下人,于是发动“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消除冗员,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勤修武备等。

来自家庭的“鸭梨”,演绎成一场在史上留名的大变革。

了解了以上关于范仲淹的成长心路历程,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和“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一“忧”一“乐”,就是“鸭梨”的具体表现。当时是庆历五年,庆历改革开始失败,范仲淹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结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其实就是范仲淹心中的“鸭梨”,是一种焦虑。他的焦虑从自身发展到家族,发展到天下,一路背负越来越大的“鸭梨”,他成了名相。

适度的焦虑,其实是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所谓的要有平常心,只是对无所成就者的虚假安慰。人要成就,不能没有“鸭梨”,不能没有焦虑。这种情绪,能激发潜能和智慧。

成长成才路上,一定要吃点“鸭梨”,当然,这“鸭梨”的个不能太大,味也不能太苦涩。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唯一被老婆和女儿毒死的皇帝:李显悲剧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显悲剧人生

    董卓毒死过汉少帝刘辩,隋炀帝杨广毒死过亲生父亲杨坚,宋太宗赵光义毒死过南唐后主李煜,后梁太祖朱温毒死过唐昭宣帝李柷……中国历史上被毒死的皇帝还真不少,但是要说到被老婆和女儿毒死的皇帝,那就比较罕见了,罕见到历史上只有一位,他就是唐中宗李显。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其老婆就是历史

  • 爱国诗人杜甫 也是一位爱妻的模范好男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杜甫

    众所周知,杜甫的爱国是出了名的,这个现实派的诗人被称为诗史,他即使贫困潦倒,依旧不忘心系国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无数人濆泪。网络配图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因为李林甫的暗中操作,通过考试考取功名的道路并不可行。有趣的是,杜甫辗转贵门,投赠干谒,但终究不如意。在我看来,官宦仕

  • 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鸿章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

  • 揭秘曹操和刘备谁才是更好的创业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操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和刘备在三国里面都是比较成功的领导者。曹操手下有一大帮强大的人物,而且自身也很伟大;刘备手下也有一大帮强大的人物,刘备也一样伟大。网络配图但是为什么曹操对关公那么好,关公在最后却还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回到刘备身边?而曹操手下的人,不管刘备怎么拉拢,也不到刘备手下发展?可

  • 出身高贵文武精通又面容如玉的和珅为何当侍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和珅

    核心提示:皇帝的侍卫众多,英廉手眼通天,不是不能给自己的孙女婿找一个更好的差事,偏偏要选中这个不起眼的、近似于“仪仗队”的粘杆处,不是他无能为力,应该是他煞费苦心有意“争取”来的吧?网络配图英廉自己就是从内务府出来的,要想让自己的白丁孙女婿补个官,可能有些困难,甚至还有顾虑;但若指着他那三等轻车骑尉

  • 王直为何成明朝通缉令第一人:在海外俨然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直

    核心提示:“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网络配图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四月的一天,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赫然发现往日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升起无数的桅杆,林列的海船上站着髡头鸟音手持弓刀的日本人。倭寇大至!“(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巨舰百艘,蔽海而来,浙东西

  • 曹操为何没能一统天下:政治内斗消耗掉最后精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操

    核心提示: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伏皇后一家、诛孔融,如何平衡汉朝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网络配图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若论原因

  • 揭秘:荆轲刺秦失败仍被列入四大刺客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荆轲

    荆(jīng)轲(kē)(?~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人,中国战国时期着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为被夏无且(jū)的药囊击中,被秦王拔剑所杀。荆轲,字次非,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

  • 三国趣闻:馒头是不是诸葛亮在过河时发明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

    关于馒头的由来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据说在三国时期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劳心劳累。蜀国南边占据云南、贵州一代的南蛮洞主孟获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伙,时常骚扰侵袭蜀国边境,诸葛亮决定教训一下这孙子。古人迷信,泸水一代瘴气很重,就有人向诸葛亮提议用南蛮俘虏的人头来祭祀泸水河神。诸

  • 揭秘春秋时期的小国外交:宋国死要面子活受罪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时期的小国外

    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不敢对抗楚国,只是派人忽悠宋国“顶住,我们就来了”。这一回,宋国被围了8个月,悲惨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易子而食”这个成语就是这次发明的。最终,宋国人还是投降了,“城下之盟”这个成语也是这次发明的。宋国的策略下,死要面子,结果面子基本上也没有,城下之盟签了,其他国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