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居正与高拱谁更厉害?揭秘张居正与高拱的争斗

张居正与高拱谁更厉害?揭秘张居正与高拱的争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695 更新时间:2024/2/8 3:44:47

晚明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短短的71年里,明朝从余晖满天的回光返照,很快就走向了天崩地裂的灭亡。

张居正的新政,被认为是造就明朝回光返照的主要原因。

张能大权独揽,主导改革,首先是因为他在万历帝刚刚登基时,和另外一名铁腕宰相高拱的PK中胜出。

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明史》说他“才略自许,负气凌人”,属于那种牛气烘烘的人,做他的同僚或下属,基本上都会觉得不太舒服。他是张居正的前辈,在做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府的校长,正四品)时,张居正在他手下做司业;隆庆帝还是裕王时,两人都是裕王府邸的讲官,应当是彼此熟悉,知根知底。

张居正,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明史》说他“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和高拱一样属于那种敢为天下先、性格刚硬而才能出众的政治强人,然而他“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这点为高拱所不能及,高手过招,一点差别就会决定胜负,高拱和张居正相比,落败就在于他不够“深沉”的性格上。

嘉靖帝驾崩后,当年在隆庆皇帝龙潜时做过讲官的高拱、张居正两人都得到了重用,顺理成章入阁,但高拱排名在前面,是内阁首辅。做了六年皇帝的隆庆帝,于36岁的盛年驾崩。继位的万历帝只是个10岁的小孩,先帝遗诏命高拱、张居正做顾命大臣,一起辅佐小皇帝;另外两个列入遗诏中顾命的,一个是从小照顾万历帝的“大伴”——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冯保,还有一个是文渊阁大学士高仪(他是被高拱举荐入阁的,秉承的是明哲保身之术)。

如此局势很明朗,内阁中两大顾命大臣高拱、张居正好似火星碰地球,都是要自己说了算、不甘为人下的主儿。但这也应了那句话,一山不容二虎,他们的冲突是必然的。在万历帝登基前,两人已有矛盾,高拱打击排挤了张居正的恩师、前首辅徐阶,而且对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的亲密关系很是痛恨。

明朝禁止大臣结交宫中太监,皇帝担心太监大臣内外勾结,左右朝局。但官场上的事情,说归说,做归做,尤其在太监专权的明朝,没有内应,外廷大臣谋事举步维艰。因为大太监和皇帝朝夕相处,掌握有关皇帝的一切信息。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刚当皇帝时,张居正早就看好照顾太子起居的冯保,于是便百般结交。道理很简单,太子登基,陪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太监一定也会受到重用。而高拱正相反,他千方百计遏制冯保的权势——应当说,高拱这样做,更符合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教导,不许太监干政,是真正为大明朝考虑。但当时,大明已建国两百余年,太监干政成为惯例,明智的选择应当是尊重现实。

隆庆帝在位时,冯保已经是宫内太监的二把手,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之职提督东厂,也就是说他掌握了令百官十分恐惧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隶属皇帝的特务组织,可以不通过朝廷的司法机构——刑部,自行侦缉、逮捕、关押人犯,到后来都能左右审判了。恰逢宫内太监最高职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冯保作为二把手,本可以顺理成章地升任,但高拱担心他难以控制,向皇帝推荐了另一位太监陈洪担任此职。而陈洪能力实在太差,不久便被罢职。高拱干脆将冯保得罪到底,又绕过冯保推荐了另一人。可想而知,冯保能不对高拱恨之入骨吗?

隆庆临死前,遗诏让冯保晋升为掌印太监,入顾命大臣行列。对这样的遗命,高拱心里很不服气,认为大明200年来,没有太监受顾命的规矩。但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因为这是先帝的既定方针,没人敢违背。

万历一登基,内阁两大臣高拱、张居正,加上内臣第一大太监冯保三足鼎立。这就如曹、孙、刘三股政治势力,高拱好比曹操,因为他是首辅,说话最有分量,而张居正和冯保好比刘备孙权,和高拱没法单打独斗,但两人联合起来,力量的天平就向张、冯这边倾斜了。

张居正早就和冯保暗通款曲,两人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对这样的局势,高拱也早默察在心。隆庆帝病重时,双方已经暗中来个回合,相互侦查火力。首先是张居正的亲信唆使户科给事中曹大野上疏弹劾高拱。给事中是监察六部九卿的官,和监察十三行省、两都的御使合称“言官”,是专门给官员找毛病的。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可到了明朝后期,一些言官基本上沦落成皇帝或者权臣的枪手,说让咬谁就咬谁,说咬几口就几口。曹大野的上疏中列举了高拱十大不忠——“不忠”是帝制时代能给政敌扣上的最大帽子。可快死的隆庆帝不想在自己见列祖列宗之前朝局动荡,他还得让首辅高拱在非常时期稳定局势,所以很生气,要求处罚这个乱咬的监察官员。张居正和冯保当然要保护为自己打头阵的先锋,于是便做了手脚把曹大野调到京外做官。

高拱也不示弱,你能找到言官当枪手,难道我就找不到?因为他知道关键时刻皇上离不开自己,于是他一方面上疏要求退休,反守为攻;另一方面授意属下上疏攻击张居正和冯保,并举太监赵高李斯引来秦朝亡国之祸、嘉靖朝大奸臣严嵩勾结太监害死夏言等典故。所指者谁,昭然若揭。

扣帽子、抓辫子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技艺之一。张居正何等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这个典故的破绽,说这厮竟然把圣上比喻成秦二世——这一反击简直无可抵挡,而冯保则作内应,放出风来,说万岁爷因为被比喻成秦二世,非常生气。这一下,把上疏的人吓了个半死。

张居正的聪明就在于他并不想去处罚被高拱指使的枪手,而是吓唬攻击自己和冯保的言官,制造一种气氛,让他们不敢步后尘。

这场风波过后,新皇帝登基,朝局基本稳定,高拱和张居正也到了摊牌的时候。高拱首先发起攻击,要求扩大内阁权力,削弱司礼监的作用;同时,和自己推荐的高仪商量,决定用“两高”同盟来和“张冯”同盟对阵。可高仪看出这场斗争的极大风险,不敢趟这池超级浑水,对高拱说,先生说的不错,所说的都是大丈夫该做的事情,但祸福难以预料,我虽然不赞成先生这样做,但也不敢阻止先生。

高拱决定先下手为强,孤身出击,草拟了一道奏折,建议采取五项措施,限制司礼监的权力,扩大内阁的权力,并且通报给张居正——同是辅臣,这是必须的程序。抑制宦官是个政治正确的命题,张居正没理由反对,还当面夸赞高拱此举将建不世之功勋,可背后却马上向冯保通风报信,商量对策。高拱的奏折递上去后,得到的回答是:照先朝的既定方针办,也就是委婉地否决高拱的建议。高拱不甘心,干脆图穷而匕首见,授意一帮言官,明确攻击冯保有“四逆六罪”、“三大奸”,要求将冯逮捕公审治罪。

到了这个份儿上,已是你死我活了,冯保必须反击,他向张居正讨主意,张居正说,咱们正好将计就计。

如何将计就计呢?高拱要求限制太监权力的上疏批回来了,上面写有“照旧制行”四个大字。高拱说,这样重要的批示为什么不让内阁拟稿?怎么让宦官草拟意见呢?送公文的太监说这是皇帝亲自批的。高拱说了句,哪有10岁的天子能裁决政事呢?

这句话出了大毛病了,冯保马上告诉皇帝。万历帝早慧,一听首辅大臣看不起自己,跑到两宫太后(嫡母和生母)那里哭诉,太后也觉得高拱太放肆了,是欺君。高拱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不久,宫中传出命令,说皇帝召内阁、六部、五府(即掌管军队的五都督府)进去听旨。将文武大臣都集中起来宣布旨意,肯定是非同寻常的军国大事。高拱听说后,高兴坏了,以为是要驱逐冯保,自己发起的攻势见效了。而张居正早就知道缘由,与高拱见面时还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等大臣们跪下后,太监宣布:“张老先生接旨。”高拱立刻知道大事不妙,因为他是首辅,按理应由他带领群臣接旨。果然,圣旨说大学士高拱擅权,把持朝政,不许皇帝管事,不知他想干什么,因此责令他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

听完圣旨的高拱从九霄之上跌到冰海之底,汗如雨下,伏地不起,旁边的张居正扶着他的胳膊,他才站立起来。

至此,两个宰相的PK以张居正大获全胜而告终。

标签: 张居正高拱明朝

更多文章

  • 倒霉皇帝朱祁钰:明景帝朱祁钰为何一生如此悲催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皇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而气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王的墓地。明景帝朱祁钰,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监国。面临瓦刺对京城威胁的情况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遥尊

  • 明穆宗的帝王之路:朱载垕有多少政绩被后人称赞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皇帝,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是明世宗杜康妃之子,但是皇帝的儿子多了,难免顾此失彼,且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藩裕王,开始了独立生活,过早的离开了父母,在裕王邸生活了13年,本来他可以安安心心的当他的王爷,但命运总是变幻莫测的,他成了皇帝,统领整个大明。作为一个王爷,他能够比普

  • 奸臣蔡京的另一面:曾主持建宋代福利院可算能臣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蔡京,奸臣,宋朝,

    史上的蔡京可以算个能臣,其行政手腕和经济改革手段,成效超过王安石。《水浒传》里的蔡京,作为道德意义上的大奸臣,当然不是什么好鸟。但社会救济非私惠、小慈可比,我们不能“因人废法” 北宋末年,苏州建了个居养院。南宋淳熙五年,该居养院重建,规模宏大,有房300多间,有官民捐献的田地1660亩,募民耕种,

  • 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晚清官场上最叛逆的官员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国藩,曾国荃,晚清,

    钟叔河先生整理编辑的《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上中下三册,足有七八十万字。这套书我买了数年,当年也曾看过一次,开卷即抛。不是书的内容不好,我提不起兴趣,不然我何必破费去买?问题出在书籍的质量。我买的书并非毛边,但这三卷书居然书页有无数处没有裁开。这个毛病,在我喜欢躺着阅读的人,真是要命。读上三两页,就不

  • 北魏文成帝:史上唯一14岁就开始当父亲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魏文成帝,后宫,皇帝

    我国的百姓在历史上一向重视传宗接代,很多人辛苦了一辈子,挣了一些钱,如果到死去前没有一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有何用。对于世袭的王朝,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传宗接代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帝王们过早地对其子女进行性启蒙教育,这种做法最早也起源于皇室。在身在朝廷中的皇太子或小皇帝在

  • 夏姬:祸乱四国克死裙下之臣的古今第一荡妇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夏姬,春秋战国

    变脸大少楚庄王芈侣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先灭庸国,再臣宋国,接着问鼎中原,最后大败晋国,完成珠峰登顶,一览众山皆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奇故事。但盛极必衰,这个千古不移的真理也迅速普照大楚。不过,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引领这普照之光的竟然是一连串荒诞不经的淫乱故事和一个

  •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不太被重视的英雄排行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英雄,

    1. 先轸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爆发。战争开始前不久,晋军统帅郤缺病故,先轸被破格提拔为三军统帅。先轸在城濮之战中创造了谋略战争。在此之前的战争,包括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战争双方都讲究“以战为礼”,是用一种类似体育比赛的风格去打仗的。而先轸毫不客气的使用了战术和谋略来对付楚国人。退避三舍,将敌

  • 揭秘:范仲淹轰轰烈烈的改革为何以失败告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仲淹,宋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千古名句。但范仲淹的主要事业并不是写散文,而是北宋中期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总的来说,宋仁宗赵祯在1022年登基之后,还不算坏皇帝,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内外交困的仁宗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考虑改革了,此际,他想起了范仲淹。本来范仲淹还有动摇,也许仁

  • 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袁崇焕诛杀毛文龙错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袁崇焕,毛文龙,明朝

    清顺治七年,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陷桂林,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自焚。图为靖江王府。 (资料片)袁崇焕对不听调度的毛文龙终于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先斩后奏把他杀了,消息传出一片哗然。然而,崇祯皇帝却作出了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回应——表扬了袁崇焕。这是个什么信号

  • 灭吴第一功臣:古今罕见的传奇名将是何许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功臣,名将

    司马炎素有灭吴统一中国的大志,于是任命羊祜为荆州各路军马的都督。晋国的荆州与吴国的荆州是两国最长的边界地,因而也是晋要灭吴最关键的地方。羊祜自任荆州最高长官后,整顿吏治,加强战备,特别是对东吴军民采取怀柔政策,为晋灭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协助司马炎统一中国的丰功伟业。羊祜用计使吴国撤去了驻石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