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自成破城在即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

李自成破城在即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287 更新时间:2024/2/8 16:14:40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

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兵分两路,直扑北京:其一路山西,经太原、宁武、大同、宣化等地,趋居庸关;另一路出河南,经卫辉、彰德诸府,入河北,经邢台、河间,趋保定。约定会师于北京。

崇祯心忧如焚,对诸臣不无抱怨地叹气说:“你们怎么不知道为朕分忧!”。左中允李明睿在散朝后悄悄给崇祯支招,说:“闯贼气焰嚣张,直逼京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惟有迁都南京,才可以解除目前之急,从而再图征剿之功。”

李明睿所说的迁都,并不是要象明成祖朱棣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一样,大兴土木,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军民,浩浩荡荡,一起搬家。所谓“迁都”,不过是说着好听,其实,就是逃跑。

崇祯一走,大臣百姓跟着走,走得多少是多少,走到哪算哪。当年,宋高宗赵构为了逃命,“迁都”都不知迁了多少次,宋州、扬州、建康、越州、杭州,都是他曾经停留过的“行在”,都后才把都城定在了杭州。

网络图片

而宋高宗当年的情况根本就不能与现在的崇祯同日而语。至少,大明政府所能控制的地盘,就比当年的宋高宗多出好几倍。而且,在南京,大明朝廷还设置有一套完好的后备行政班子。

实际上,在崇祯十六年六月,周皇后就提过迁都的建议了,她“以寇急”,曾试探崇祯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乃是“盖意在南迁也”。

应该说,崇祯是有迁都意向的了。可是,无论如何,迁都都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后来就出现了辅臣周延儒因提议迁都惨遭下狱的事。

现在旧议重提,崇祯忧心忡忡地对李明睿说:“这件事,事关重大,你不要轻易对别人说。”当然,他也坦白,说:“此事我早有所想,只是没有人襄助才推延到了现在。你和我想一块去了,但外边诸臣不赞成,奈何?此事重大,你先保密,切不可轻泄。”

改日,崇祯广征大臣们的意见。他这一广征群臣意见的行为,曾被许多不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人以为是他是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肯落下“逃跑”之名,所以想由有名望的大臣来提,好让群臣做替罪羊。

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所追求的是君主独断的政治模式,为此,还特意废除了宰相之职。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君主的权力还是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限制,内阁还是朝着宰相机构的职能靠近,且因为明朝内阁所拥有“票拟”之权,使得其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了过去的宰相。

网络配图

所谓票拟,便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主要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其中不乏是与皇帝共同讨论后作出决定所拟成的,但绝大多数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帝审批。

不难看出,这种方式跟唐、宋朝那种由中书、门下、翰林院等多种机构结合一起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方式要集中、简便和有效得多。

但由此一来,虽然宰相已废,表面上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许多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都得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了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

可以说,明朝每一项政治措施都在内阁票拟的控制之下。这一方面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万历可以多年不上朝,而国家机器却能正常运作的原因。

反过来,也可以理解到正德皇帝在南巡时所遭遇的阻力为何这么大,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为何这么激烈,万历的国本之争中,要另立一个太子是多么难。

可以说,越到明朝晚期,皇帝手中的权力越弱,皇帝甚至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所以,要迁都,就必须取得内阁和六部众官员的同意。

然而,朝堂上反对声如潮。廷上的衮衮诸公,全都熟知“土木堡之变”的那一段旧事,在当时的北京保卫战前夕,不是有人曾经提议和支持过迁都吗?

那些人的名字,都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反对迁都的于谦,则成了光照千秋的大英雄。英雄和狗熊之间,你会怎么选?

网络配图

退一万步说,很多大臣内心这么打算的:就算李自成真的推翻了大明王朝,改朝换代,我们也不过改换门庭,换个主子而已。所以,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不断授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给予激烈谏阻。一时间,“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之论喧嚣尘上。

最后,崇祯不得不表态,说:“祖宗辛苦百战,定鼎于此土,如果因为闯贼来了,朕一人独去,怎么对得起宗庙社稷?怎么对得起京师百万生灵?

即使事不可为,国君死社稷,乃是大义之正。朕决不南迁!”(徐鼒《小腆纪年》卷三)迁都之议就此流产。后宫的周皇后大为感叹,说:“南中我家里甚可居,惜政府无有利持之者!”

标签: 李自成

更多文章

  • 李自成的屈辱事:两度被妻子背叛,闯王变绿帽子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自成的屈辱事

    在王宝强婚变这件事上,广大网民声援王宝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和宋二人违背的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传统道德。俗话说,万恶淫为首,不管是说出天大的花来,婚内出轨就是违反对于家庭的承诺,对于婚姻的承诺,这不只是传统的道德观念,这也是对现代婚姻家庭的赤裸裸的背叛。再把时间拉回到古代,咱聊一聊历史上的一位绿帽子王。

  • 灭吴两大名将:一个是超级学霸 一个是回头浪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杜预

    杜预属于“官二代”,祖上曾任过尚书之类的部级干部。可惜的是,在曹魏时代,和曹家本来就不对眼,他父亲性格又直,所以基本上靠边站。杜预从小就是令人恐怖的学霸,什么书都看,政治、经济、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工程等无所不通,笑傲文理工,类似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别人送他外号叫“杜武库”,意思就是他像个仓库

  • 顺治问大清何时灭亡 他说了两句话后来全应验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顺治

    清朝的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面对声势浩大的汉人反清热潮,顺治对满清统治中原一点底都没有。他曾经暗示满臣,如果在中原站不住脚,还回到盛京去。正因为顺治对大清统治忧心忡忡,所以每遇高人便问大清国运,想知道大清何时灭亡。结果,一个大喇嘛说了两句话,后来全部应验了。网络配图《清稗类钞》是清代掌

  • 宫廷趣闻:康熙的“;外教”;都教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

    在皇宫西北的天主教堂,俗称“北堂”。北堂在今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既有南堂,为什么还要建北堂呢?这要从康熙大帝与路易十四及传教士之间的故事说起。康熙一朝来到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至少有五十位之多,其中以康熙年间来华的白晋、张诚、洪若翰、刘应、李明五人最为重要。网络配图白晋(JoachimBouve

  • 遗憾!刘备在白门楼为何不招降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

    三国武将中,与关羽关系比较好的魏国名将,就是张辽和徐晃。尤其是张辽,和关羽还有渊源。当吕布白门楼被绞死的时候,张辽曾经大骂曹操,曹操要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

  • 三国关兴张苞:同是名将之子皆是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兴张苞

    关兴张苞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其中,关兴是名将关羽的儿子,张苞则是蜀汉“车骑将军”张飞的长子。两人从小便是好朋友,好兄弟,并且关兴张苞还曾经结义。同时,关兴张苞也因为父亲关羽和张飞的关系,两人并称为“小关张”。关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关兴也是一位和关

  • 揭秘:一代名将狄青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狄青

    北宋著名的两位名将狄青和岳飞最后的结局都十分凄惨,俩人都被冤屈致死。众所周知,岳飞被秦桧扣上了“莫须有”的帽子,最终被赐死。网络配图那么,狄青怎么死的呢?后人总结狄青之死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北宋政治环境来说,北宋朝廷重文轻武,虽然狄青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还是比不上一纸文凭的重要性。范仲

  • 著名宰相刘墉和和珅纪晓岚之间的渊源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宰相刘墉

    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刘墉这个人物家喻户晓,而在剧中刘墉的形象也是深得人心,乾隆皇帝对他是又爱又恨,又很无奈。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电视剧中他是驼背的,但实际上刘墉不仅不是矮小,驼背的“罗锅”,很有可能是个身高一米九的大高个。关于他是否真的是“罗锅”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当时的

  • 宰相刘墉是整个古代难得一见的长寿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宰相刘墉

    刘墉的一生不仅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他在书法方面也是极具有盛名,在他生前曾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这四位并称四大家且位居第一。康有为还曾称他是清朝的“集帖学之大成者”。刘墉的书法是清代帖学的一座重镇,他的书法不同于古人,精华内蕴,味厚神藏。对清代的书法家以及近当代的书法家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关于他

  • 解密唐太宗创作唐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毕竟对他来说,皇帝的宝座来得太不容易了。公元643年3月23日,为了褒彰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等24名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他还常去观赏,以表对功臣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