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顺治问大清何时灭亡 他说了两句话后来全应验

顺治问大清何时灭亡 他说了两句话后来全应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433 更新时间:2024/2/8 16:14:28

清朝的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面对声势浩大的汉人反清热潮,顺治对满清统治中原一点底都没有。他曾经暗示满臣,如果在中原站不住脚,还回到盛京去。正因为顺治对大清统治忧心忡忡,所以每遇高人便问大清国运,想知道大清何时灭亡。结果,一个大喇嘛说了两句话,后来全部应验了。

网络配图

《清稗类钞》是清代掌故遗闻汇编,文章集于清人、近人文集、笔记、札记、报章等,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在这套书中,记述了顺治帝问大清国运之事。

满清定都北京后,一个大喇嘛来拜见顺治帝。得知大喇嘛修为高深后,顺治帝便问起大清国运来。大喇嘛认真推算后,说道:“我身不残,国祚不灭。”顺治帝问何解。大喇嘛说这是天机,此时无解,他只能推算到如此地步。顺治又问大喇嘛清朝皇帝从他开始还能传几代,命运如何?大喇嘛又认真推算,然后说:“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顺治帝还想再问,但知道大喇嘛也不会给出解释,于是就不问了,让人把大喇嘛说的话都记下来,以便后人警醒。

网络配图

自顺治以后,清朝皇帝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是哪一代皇帝也不理解“我身不残,国祚不灭”的意思,还以为只要当皇上的不是残疾人,清朝就不会灭亡呢!后来,这事也就被皇上们扔到一边了。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以后,溥仪的名字中的“儀”字成了国之讳字。行文时一般禁用,非用不可时,也要将“儀”字下面的“我”少写一笔,曰避讳。这样一来,“我”就成了残字。而溥仪做皇上没多久,清朝就灭亡了。这个时候,人们才理解“我身不残,国祚不灭”的真正含意,大喇嘛的预言也就应验了。

网络配图

后来,人们又推敲大喇嘛说的另一句话:“十帝在位九帝囚,还有一帝在幽州。”结果发现,这句话也应验了。大清入关后,一共传了十位皇帝,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第九位皇帝是光绪,曾被慈禧囚于瀛台。而溥仪退位后逃到东北,成了傀儡皇帝。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至此,当初大喇嘛的预言全部应验,可惜清朝皇帝没有一个能猜到这样的结局,这大概就是天意,非世人可违也。

标签: 顺治

更多文章

  • 宫廷趣闻:康熙的“;外教”;都教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

    在皇宫西北的天主教堂,俗称“北堂”。北堂在今北京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既有南堂,为什么还要建北堂呢?这要从康熙大帝与路易十四及传教士之间的故事说起。康熙一朝来到中国的法国耶稣会士至少有五十位之多,其中以康熙年间来华的白晋、张诚、洪若翰、刘应、李明五人最为重要。网络配图白晋(JoachimBouve

  • 遗憾!刘备在白门楼为何不招降张辽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

    三国武将中,与关羽关系比较好的魏国名将,就是张辽和徐晃。尤其是张辽,和关羽还有渊源。当吕布白门楼被绞死的时候,张辽曾经大骂曹操,曹操要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

  • 三国关兴张苞:同是名将之子皆是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兴张苞

    关兴张苞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其中,关兴是名将关羽的儿子,张苞则是蜀汉“车骑将军”张飞的长子。两人从小便是好朋友,好兄弟,并且关兴张苞还曾经结义。同时,关兴张苞也因为父亲关羽和张飞的关系,两人并称为“小关张”。关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关兴也是一位和关

  • 揭秘:一代名将狄青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狄青

    北宋著名的两位名将狄青和岳飞最后的结局都十分凄惨,俩人都被冤屈致死。众所周知,岳飞被秦桧扣上了“莫须有”的帽子,最终被赐死。网络配图那么,狄青怎么死的呢?后人总结狄青之死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北宋政治环境来说,北宋朝廷重文轻武,虽然狄青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还是比不上一纸文凭的重要性。范仲

  • 著名宰相刘墉和和珅纪晓岚之间的渊源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宰相刘墉

    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刘墉这个人物家喻户晓,而在剧中刘墉的形象也是深得人心,乾隆皇帝对他是又爱又恨,又很无奈。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电视剧中他是驼背的,但实际上刘墉不仅不是矮小,驼背的“罗锅”,很有可能是个身高一米九的大高个。关于他是否真的是“罗锅”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当时的

  • 宰相刘墉是整个古代难得一见的长寿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宰相刘墉

    刘墉的一生不仅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他在书法方面也是极具有盛名,在他生前曾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这四位并称四大家且位居第一。康有为还曾称他是清朝的“集帖学之大成者”。刘墉的书法是清代帖学的一座重镇,他的书法不同于古人,精华内蕴,味厚神藏。对清代的书法家以及近当代的书法家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关于他

  • 解密唐太宗创作唐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始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对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和出谋划策的功臣元勋念念不忘。毕竟对他来说,皇帝的宝座来得太不容易了。公元643年3月23日,为了褒彰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等24名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他还常去观赏,以表对功臣的赞赏

  • 历史上楚霸王项羽的嫡系部将为何没有人能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楚霸王项羽

    导读:项羽进入秦国都城咸阳,杀了秦的降王子婴,然后开始封王。因为曾经和楚怀王有约:“先入关者为王”,不好公然违约,就把刘邦封在秦人迁徙囚徒的巴蜀之地,又因为刘邦通过张良贿赂项伯,经他的叔父项伯的劝说,又加上汉中,说汉中也是关中之地,为汉王。因怀疑刘邦志在夺取天下,这样既不违约,也让刘邦远离中原,就是

  • 古人的智慧:汉武帝如何解决贫富分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武帝

    导读:贫富分化是古今都存在的问题,在古代贫富差距也是十分悬殊的。为了安抚民心,必须要对这些奢靡之风采取一些制止手段。那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贫富分化的,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汉代初年,经过血腥的秦末和楚汉之战,国家陷入赤贫。《汉书·食货志》载:“汉兴……天下既定,民亡蘸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李旦两次登基三次让贤:懦弱还是谋略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旦

    导读:武则天在正式登基皇位前,曾经扶持自己的两个儿子先后当上了皇帝。其中李旦的皇帝生涯最为曲折,曾经两次登基三次让贤。他这么做是因为懦弱还是在韬光养晦?武则天的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都有过两次登基的经历。公元683年,李显即皇帝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不知为何,李显对自己的第二任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