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三国中曹操的善于保全自己的儿子是谁?

揭秘:三国中曹操的善于保全自己的儿子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943 更新时间:2024/1/5 9:10:01

曹操是一代枭雄,他的文治武功让人称道。他对子女的教育也让人赞叹。人们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用在曹操身上的确不假。看看曹操的儿子曹丕曹彰曹植等人,个个英姿勃发,搞文学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带兵的武艺高强,熟知韬略。让人敬服。曹公很多情,帐下收编的美女如云,且不择手段。其实英雄喜美色,人之常情,只是曹公有时所用手段过烈,令人发指,不过,这也符合曹公“奸雄”的个性。曹公爱漂亮女人,不只是当作发泄对象,而是当作有血有肉的人,也令人感佩——试问古今英雄,有几人多情如斯——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总是动古今。

曹公的杜夫人,据说是下邳城守将秦宜碌的夫人。长得婀娜多姿,关羽曾经多次要求曹公许配自己。关羽是何等样人,向来眼光目空一切。曹操不由心动。也去相看,果然花容月貌。就自己情深深雨蒙蒙,温存了起来。关羽大怒,这才为红颜冲冠一怒,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寻找故主。杜夫人很争气,与曹操生有曹林、曹衮二子。曹衮的特点是爱读书,性俭朴,处事谨慎。曹衮酷爱学习,长大了,也是个手不释卷之人。他的兄弟邀请他游玩,他也拿着书不放。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华彩文章,又是一个天才少年,曹操手下的人对曹操夸奖他,说他学识渊博,他很谦虚地回答,比起有学识之人,他差的远了。如果因为这个就把他看成是书呆子,你就看走眼了。在曹操生前,面对曹丕兄弟的夺嫡大战,曹衮是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乃至有人对他提起这些事情,他都躲避三舍,甚至于闭门不出,读他的圣贤之书。

曹丕登基后,曹衮上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赞文,深得曹丕欢心,因此在严加看管诸王的时候,对他却是十分恩厚。曹丕称皇帝的第二年,进爵为公,官属皆向曹衮称贺,曹衮答道:"我是一个生长于深宫之中的王子.我不知道农村生活的艰难,往往骄奢淫逸享乐多显败家的迹象.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再上表称颂了,我要多想想自己的谨言慎行。”后来,黄龙三年,有传说邺城的漳水中出现了黄龙,这位才子马上写了洋洋长文,恭喜曹丕这个皇帝,并表达对皇帝的敬服之心。这下子,把曹丕高兴的大加封赏,还专门下诏褒扬他的贤德。

由于他很会做人,对上表现的崇敬,对下仁厚,给人的感觉也是根本没有名利之心,所以,口碑极好,连曹丕的儿子曹睿也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实话,我觉得三国中,能和他相比的人只有刘禅刘阿斗了,明哲保身的理论,被此二位实践的非常成功。曹衮在他的封地,还非常称职,是个不错的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失为智者决断。况且,他在死得时候说的遗言也很有深意:忠贞奉朝,孝敬事亲,奢侈败德,俭约全身。还说:与其受宠惹祸,不若贫贱全身。这可真是至理名言呀!其实当年,如果他的年龄大一些,曹操心目中的接班人人选是否可能落到这位有文才而处事玄妙的儿子呢?这样一个人,的确有成为明君的潜质。

中山王曹衮病笃,召世子曰:“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此亦谓大罪恶耳,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嗟尔小子,慎修乃身,奉圣朝以忠贞,事太妃以孝敬。闺闱之内,奉令于太妃;阃阈之外,受教于沛王。无怠尔心,以慰予灵。”

大意是说中山王曹衮病重了,召见世子对他说:“你年龄幼小,还没有懂得仁义方正,这么早就当上了别人的君主,必然只知道享乐的滋味,不知道困苦的滋味,不知道困苦的滋味,必然就会因为骄傲奢侈犯错误。接待大臣,务必要有礼节。就算不是大臣,对待老人也应该恭敬礼貌。侍奉兄长必须恭敬,抚恤弟弟要仁慈。兄弟要是有不好的行为,应该面对面的规劝他们。要是他们不听从规劝,就应该痛哭流涕的对他们引申比喻出其中的利害,将其中的利害引申比喻给他们还是不改正,就应该告诉他们的母亲让她来纠正。如果还是不改,就应该上奏给皇上知道,并且辞退皇上封赐的国土。与其守护着皇上给予的恩宠而遭受祸难,不如辞去封赏虽然贫贱但是可以保全自己。这只是说他们有大的罪恶,至于他们的细小的过错,你应该替他们遮掩。小子你啊,应该谨慎的修身养德,用忠贞来侍奉朝廷,用孝敬来侍奉太妃。在宫廷内部,要听从太妃的教导;家门之外,要时常向沛王请教。你不要产生懈怠之心,这样就能宽慰我的灵魂了。”读完了他的遗言我才知道什么叫把书读透了的人这样的劝戒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至理名言,为自身,为家 ,为国, 他都一一说明了一面像慈父对自己的孩子的规劝 一面像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江湖客先生赞道:中山恭王,皇室贵胄。英气逼人,书卷清秀。不恋凡尘,处事低头。明哲保身,神仙一流。不慕虚名,不交损友。天下咸敬,才堪造就。若立为君,蜀吴当休。

标签: 三国曹操儿子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正的张飞:张飞一生中有哪些辉煌的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张飞

    被误导的名字张飞的名字,《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有准确的记载:“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这段史文告诉我们,张飞准确的名字是:名飞,字益德。古人有名,还有字,两者的用途并不相同。名是用来彼此相区别,而字,主要用途是在社交场合中显示礼貌。大体的规矩是:称呼别人,一般要称他的表字,以

  • 昏君奸相?赵构与秦桧鲜为人知的人生侧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构,秦桧,宋朝

    提到赵构、秦桧的名字,无不让人咬牙切齿,愤恨不已。这对昏君奸臣苟且偏安,不图进取,对金国卑躬屈膝,称臣纳贡,将中原的大好河山让于他人。陷害忠臣良将,屈杀岳飞父子,一手策划制造了南宋第一冤案,祸国殃民,遗害无穷。现如今赵构、秦桧这对昏君奸相已经永远的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

  • 晚清重臣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李鸿章,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生,李鸿章以自己丰富的官场政治经验,采取了“韬晦”策略。李鸿

  • 末代皇帝溥仪的人生之路:很不幸还是无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溥仪,人生

    在自古以来的帝王之中,溥仪算是终结者了!很不幸吗?非也!可以说他很幸运,只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无论哪一朝的开国皇帝,无不是戎马半生,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厮杀到最后才侥幸存活下来的幸运儿。而且,他们还要承担重建战后家园以及巩固江山很多很多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至于享受到了多少的乐趣,恐怕是失去的更多一

  • 揭秘:文武双全的杨广当了皇帝后为何成了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朝,杨广,皇帝

    杨广的问题不是昏庸不办事,而是恰恰把事情办得太多了。皇帝要办事只需要发圣旨,老百姓却要出钱出力甚至破家丧命。老百姓只有在自己吃得饱穿得暖的前提下才会对国家建设和领土扩张感兴趣,最差也要让人切实感到这种希望。杨广办得很多事都算得上丰功伟业,但他在办这些事的时候根本不考虑体恤民力,只是一味好大喜功。在这

  • 历史揭秘:把招妓嫖娼当朝政的荒淫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帝,清朝,咸丰

    中国历史上喜欢招妓嫖娼的皇帝可谓不少,最有名的无疑是宋徽宗赵佶,他为了寻花问柳的方便快捷,竟然命人挖了一个地道直通他要去的青楼妓院。宋徽宗虽然喜欢招妓嫖娼,但是,他只不过将此作为朝政之外的闲情消遣罢了。而清朝有一个皇帝,却将招妓嫖娼当作朝廷政务来办,竟然颁下圣旨招妓入宫,寻欢作乐,可谓是史上在招妓嫖

  •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揭开赵云到底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赵云,虎将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这位少年就是后来威震长坂坡的赵云赵子龙,此人人气之高号称“三国第一偶像”,在此小生通过《毛本演义》综述

  • 揭秘:中国历史上有最拉风的七位风尘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风尘女子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作为极端“人下人”的妓女群体,亦不乏个性拉风之人,试列举数位,供大家元旦读着玩儿。自打管仲设公廨,为国赚“夜合之资”,私妓们纷纷加盟,热火朝天的在合法环境下再创业,一段日子以后,有些妓女出类拔萃了,成了肉贵的名角,各种争执亦随之而来。人的名儿,树的影儿,猪一壮就挨宰,至理儿。于是,

  • 诸葛亮也爱用美男计:只为推销自己抱的美人归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用计无数,熟读孙子兵法的他,被人称为智圣。其实,在他一生中,使用计谋最高、效果最好的,莫过于美男计,此举曾抱得才女归,也奠定了他在荆州读书人中的位置。以前说过,诸葛亮这个人是个孤儿,曾跟着自己叔父诸葛玄生活,当时诸葛亮和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弟弟诸葛均相依为命,他们在南阳亲自耕种,过着半耕半读的

  • 一句话引百年战乱:让天下三分的罪魁祸首贾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贾诩

    后来董卓当权暴虐不仁,又为吕布、王允等人设计诛杀,王允为人刚直,当时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就是没有马上赦免董卓大批手握兵权的部下,他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拥兵屯于陕,一段时间后没有听到赦免的消息,又接着有谣传说洛阳中人要诛灭所有凉州的董卓所部官吏,于是大家惶恐不安,当时众人都纷纷准备解甲逃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