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冷眼看历史:崇祯皇帝其实本来不必上吊的

冷眼看历史:崇祯皇帝其实本来不必上吊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143 更新时间:2024/4/13 16:06:06

对明朝的故事,很多人都替崇祯皇帝感到可惜,觉得他死的不值。

崇祯之前的三个皇帝简直匪夷所思,绝对是皇帝中的奇葩,神宗三十年不上班,好多高级干部干到退休都没见过领导。光宗是个花痴,上台不到一个月直接牺牲在床上,熹宗的木工和瓦工手艺绝对一流,本职工作通通交给大奸臣魏忠贤代劳。

崇祯皇帝却一反常态,是个勤政廉政的模范,工作十七年病假都没请过,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很严,为减轻财政负担,甚至请老婆做饭织布。

这样一个不错的皇帝,却于甲申年,公元1644年3月18日,深夜,在离紫禁城一箭之遥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尽,在遗书中要求李自成不得伤害广大群众。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在景山公园崇祯自缢处,看着冰冷的纪念碑,不仅替他抱屈,老天爷咋不让他多干几年呢。

网络配图

一个王朝的灭亡自有其必然性,山都挡不住,但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老天爷曾经给过崇祯两次机会,哪怕抓住一次,他就可能不用上吊,不用当大明的末代皇帝,甚至有可能成为复兴王朝的英雄,但是僵化的大脑,无休止的会议和一个又一个文件,还是把他和他的国家逼上了煤山。

第一次机会,是南迁南京。

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挺进山西,两个月就可攻进北京,形势瞬息万变。大年初三,崇祯叫来太子办公室的李明睿开小会研究应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思是南迁,他认为只要向南进行战略转移就能缓过气来,当年宋高宗赵构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了繁荣富庶的南宋,赵家天下又延续了150多年。

李明睿说,咱大明朝的条件比那时候强多了,地方比他大,物产比他丰富,关键是祖宗当年迁都北京时南京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在。

李明睿敦促崇祯帝,只要您下决心南下,大明中兴有望。沿途的河北、山东、江苏的情况目前还不错,安全不是问题,总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尽快动身为好。

因为说得有根有据,崇祯帝听得入神,两人深谈了一昼夜,不过按照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决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而且崇祯皇帝还担心,如果自己出头,提出放弃首都和祖陵,身后一定挨骂。最好有政府部长们在会上先提,自己假装不同意,部长一再劝迁,这样的决策过程最完美。

会上,崇祯皇帝流着泪试探说,形势都这样了,我想亲自上前线战死疆场,你们都别拉着我,各部部长争着要为领导分忧,代皇帝出征,就是没人提南迁,李自成大军越打越近。

崇祯暗示李明睿写一份报告,把南迁议题公开化,试图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长陈演反对南迁,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人心大乱,他还嫌不够,指使一个小干部向上递材料。攻击南迁是别有用心,是歪理邪说,要求严肃处理李明睿。

网络配图

政府坚决反对南迁并非偶然,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士大夫阶层长期被正统教育洗脑,坚信撤退可耻,在政治上是错误的;

二是为了保命和推卸责任。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赞成的肯定没有好下场;

三是实际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带走,丢了北京还不知便宜谁,最要害的问题在于南迁之后南北两个政府一合并,肯定要裁员。官员们思考的是俺的位子还有没有?这样大家都觉得等等看最保险,不愿意轻易下赌注。

李明睿非常气愤,又将以回击,支持和反对的都撕破了脸,一时间材料满天飞,会议开不停,轰轰烈烈就是没有结果。

崇祯皇帝急得不行,有一次开会前,他甚至把话说白了:“老陈,这事请您替我担着点,但是陈演在会上一直笑而不言,崇祯几次逼他发言,他都是笑笑而已,记得崇祯一脚踢翻了椅子。

这样一折腾,一个多月就过去了,形势更加凶险。在2月27日的会上,崇祯呼吁大家敞开说,说错了不要紧。他寻思,哪怕两派势均力敌,他也好拍板,结果依旧没有定论。紧接着李自成大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北京危险了。

崇祯皇帝终于忍不住了,他果断跟李明睿等人摊牌:“不管他们的这事我说了算,咱们立刻南迁!”

李明睿叹口气:“来不及了,沿途我军都被打散了,北京连只苍蝇都飞不出。

第二次机会,是与李自成和谈。

不可思议的是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还有一口气。

网络配图

李自成本是个在政府招待所出苦力的粗人,并不具备政治家的博大胸襟,所以对现实的胜利毫无思想准备,也不太清楚进了北京意味着什么。

3月17日都打到今天复兴门一带了,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给崇祯写信,要求和谈。并且要价不高,割让西北一带给他,西北实行高度自治,不向中央报告工作,中央拨付一百万两白银慰问金给他,他替政府打击敌对势力,包括虎视眈眈的东北满人集团。

傻子都知道这桩买卖不赖,况且别无选择,但大家都不表态。如果说南迁问题还可以拿出来说说,那么割地赔款这顶政治帽子太大了,没人敢碰。

但是毕竟在皇帝面前,大臣们不发言也不行,于是部长们一个一个慷慨陈词,愤怒谴责李自成的狼子野心,决心血战到底与北京共存亡,李自成凭空送来的大礼,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后一次最高国务会议的议题之内。

崇祯本想趁着夜色混出北京城逃命,但是从安定门朝阳门到前门,没有一个门为他打开,眼看天要亮了,只好孤独地走向了煤山。

他死后仅三个小时,李自成拍马只取紫禁城,那些政治坚定慷慨激昂的部长们血战到底了吗?没有,第二天他们就去李自成办公室外排队请求安排工作,景山公园那块石碑上刻的是“明思宗殉国处”。“思宗”是崇祯帝的庙号,的确崇祯帝和明朝的悲剧留给后世沉重的思考。

崇祯皇帝死后不久,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给南明的史可法写信,说得非常到位,好像也在替敌人难过。

他说,你们明朝的大臣根本不考虑国家,就喜欢唱高调讲大话,哪怕火烧眉毛了,还慢条斯理地开会讨论,一堆大道理。做个决定,比盖楼房还慢。当年北宋研究对策,还没散会,金军渡过黄河了,可是你们还是不长记性。

网络配图

可以说,崇祯皇帝是因为大臣们的个人利益而送了命,他是在为腐败的官僚制度埋单。

崇祯皇帝的死从小的方面说是他个人优柔寡断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明朝整个政治制度极端腐朽臃肿而导致的结果。

他本来可能有一番作为的,可惜一系列的事情最终促成了他以死来殉国,成为一个千古遗憾。

但是也有人说,崇祯皇帝个人心胸并不宽广,阅历也有限,本身也难以成就大事。所以历史的车轮碾过,他只不过是一个牺牲品罢了。

标签: 崇祯

更多文章

  • “近视”纪晓岚:被乾隆斥为娼妓 饱受人格侮辱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纪晓岚

    纪晓岚在上世纪90年代曾走红影坛,电视剧中的纪晓岚由张国立饰演,和珅由王刚饰演,但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其貌不扬,高度近视,而和珅却是一代美男子。据史记载,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两人政见不同,也常常在诗文中互相讥讽,但在政坛,无有很多交锋。纪晓岚在处世中还时常提醒和珅,和珅则在工作中很关照纪晓岚,这与今

  • 朱元璋“锄豪强抑兼并”:剥削农民比地主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

    有学者说过,坐了龙庭的朱元璋仍然是一个“小农”,因为他的历史视界非常狭隘,其治国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社会。“小农”朱元璋也常常谈到要藏富于民,不过。他所谓的“富”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最低层次的需求,而一旦越过这个层次,则富人就成了他王朝稳定的一种威胁,是他的打击对象了。朱元璋对富人的

  • 改进了造纸术的蔡伦其人品竟然是这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蔡伦

    蔡伦的一生是令人非常惊艳的。公元75年,时运不济,被选进汉宫做宦官。但次年就做了小黄门,不久后还升为黄门侍郎。公元89年,升为中常侍,后又加位尚方令。公元107年,被封为龙亭侯,而后又担任长乐太仆。从一个宦官到最后封侯,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在担任黄门侍郎期间,得到窦皇后赏识。帮助窦皇后设计陷害太子

  • 嬴政为何终身不立皇后 因母亲行为留下后遗症?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为何终身不立皇后?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均立后。立后制与储君制相互表里,是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秦国在秦孝公(前四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便已制度化,后来各种国家制度日臻完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是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明确规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但是

  • 《孟子》对朱元璋有何妨碍?文化流氓朱元璋的野蛮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为何删《孟子》: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是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朱元璋为什么要删节《孟子》呢?下文为您解答。此前20年,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

  • 学识渊博揭掌握五个语种的乾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乾隆

    乾隆皇帝是一个语言天才,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皇帝,为了达到统治各民族的目的,他刻骨学习,努力钻研,居然掌握了五种语言,成为清代掌握语言最多的皇帝。满语。毫无疑问,清朝以满语为国语,他们把满语作为国家行政语音的正朔。在清代官方建筑的各种文本中,都会以满语为中心,兼顾其他。网络配图可是,满洲人入关后,八

  • 揭秘功臣良将为什么总是遭遇“兔死狗烹?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韩信

    自古帝王欲2王位,不是有意为之,就是不得已为之,必然会除权臣或功臣而后快。因此,许多读史者对帝王卸磨杀驴的做法说辞颇多。可是到现在为止,这种现象已然屡有不绝。尽管许多帝王明知道会因做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会遭受唾骂,却依然为之,原因可以总结如下:网络配图一是,臣子功高盖主,帝王夜不能寐。诸如刘邦与韩信

  • 清朝勤政第一帝王是谁?一手扭转盛世危机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雍正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当中,共出现422位皇帝。如果我们对这些皇帝进行一项评比,看谁最勤于政事,恐怕非清朝的雍正帝莫属啦!但是雍正帝也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他虽然为政勤勉,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却被人骂的最多,甚至留下恶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络配图一提到雍正帝,人们肯定会想到

  • 历史上真实的十三爷:重情重义的一代“侠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胤祥

    在众多皇子中,雍正真正算得上知己的只有皇十三子胤祥。爱新觉罗·胤祥,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他的生母是敏妃章佳氏。敏妃深得康熙的宠爱,在她死后,皇三子胤祉因为敏妃丧葬期间违规剃头竟然受到康熙的严厉处罚以至于丢了册封不久的多罗诚郡王的爵位。胤祥幼年丧母,所以,他一直由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这种

  • 诸葛亮生前最后两道命令,困扰世人1700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

    熟读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官方都有着很高的声望,历来以忠义、智慧的形象在百姓心中位置如神。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普及,诸葛亮摇着羽扇风流倜傥、妙计连串,可以说无人不晓。然而,一代名相因劳累过度,最终病逝于五丈原,临死之前下了最后两道命令,困扰世人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