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道光秘史:道光为何至死不知鸦片战争惨败的原因

道光秘史:道光为何至死不知鸦片战争惨败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510 更新时间:2024/1/17 0:14:06

道光所在的清朝正值是清朝衰落的时期,道光在治理国家上有心无力令其绝望,导致后来对国事很少过问。鸦片战争期间,最爱的全妃也去世,这些家事国事对于道光来说都是很严重的打击。而身居宫内的道光并非知道鸦片战争的实情,对于谎报军情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于是道光对于鸦片战争的真相,一直被蒙在鼓里。而实际上大清国的大刀长矛、靠着人海战术,根本打不过英国人的船坚炮利。

网络配图

鸦片战争是怎样“转败为胜”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

“英夷”的挑衅进攻,大清朝堂上的臣子们一个个都是大义凛然的主战派,声言要把“英夷”打得片帆不留,借以彰显天朝的盛世国威,谁要是敢公开言,马上就会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道光更是为这场战争定下了一个调子:只准胜,不许败;只准战,不准和!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政治基调,一个预定的唯一答案,从战争开始一直到最后结束,道光都以为天朝是胜利者。

轻易惨败

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年,道光任命皇室宗亲奕山为“靖逆将军”,拿着朝廷军费三百万两白银,与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四川提督、湖南提督等多位军政大员组成前敌委员会,带领七个省的数万大军共同奔赴广东的战争最前线,打算和英国人决一死战。按照道光的训示,此次作战必要让英夷“片帆不返,俾知儆畏。倘该夷船闻风远遁,空劳兵力,惟该将军是问”。对于这一明确要求,奕山不敢有丝毫懈怠,实际上他也的确没把英国人——传说中腿都不能打弯的夷人,放在眼里。

结果却让奕山始料不及。清军刚到广州就与英国人打了一场遭遇战。面对英国人的指挥多变,军队的训练有素和其战前所做的大量的情报工作,清军从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指挥官们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竟然在开战后连像样的军事作战方案都拿不出来,只是胡打瞎打。清军在人数上远远多于英军,可庞大的阵容依然没能抵挡住英国人的凌厉进攻,以致水陆两方面全线告急,不几天的工夫,就被打得挂起白旗被迫求和。就这样,英国以死亡9人、伤68人的代价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清朝数万军队。

美化战争

战争结束后,趾高气昂的英国人不但对清军下达了迅速撤出广州城、由英军占领广州的通牒,还要求清政府赔款六百万两白银,算是“赎城费”,并且要答应英国人的通商要求。被英国人打怕了的奕山早已没了昔日气冲霄汉的气概,对这些条件是全部照办。这边安抚了英国人,可如应对道光,就成了摆在奕山及前线官员们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对于如此重大的战场失利,他们深知,若要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详细汇报给道光,难免会被严厉问责,弄不好还会把命混丢。

网络配图

为了前途和生命着想,官员们绞尽脑汁地想着对付主子的办法,最终经过一番秘密串联,前线官员们开始了集体造假。造假的当家人就是奕山,在他给道光的战报中,早已没有了清军失败的一丝痕迹,而是搞了个乾坤大挪移,把“大败”写成了“大胜”,说经过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击沉、焚毁英国军舰多艘,重创英夷,让其元气大伤。

紧接着,奕山笔锋一转,在奏折里发挥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给道光编织了一个动人的 “英夷乞恩”的故事,将所谓的六百万两白银赔款说成了“商欠”:

失败后的英国人曾成群结队、痛哭流涕地来到广州城下,他们的首领“免冠作礼,屏其左右,尽将兵仗投地,城作礼”,说有苦情要向奕山申诉。城上的大清士兵对这些人厉声呵斥,“我天朝大将军岂肯见尔”,并问这些英夷为何要屡屡进犯大清。英夷说,由于清朝终止了广州的行商和他们进行商业贸易,货物不能流通,使得广州十三行的行商欠了他们大量商款,不得已才挑起了战争。现在他们央求大将军转告大清皇帝,希望大清王朝能够开天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今后他们将退出大清的国土,“不敢滋事”。奕山在战报中说,为了两国的贸易着想,希望皇帝能够准许和英国人通商,同时由政府拿出一部分钱先为行商垫付欠英国人的商款。

所谓“英勇”

除了美化战局,奕山还不忘在奏折中列举了554位战争中有功人员的名字,让大家同享撒谎带来的“褒奖”。

看到这份战报,道光欣喜若狂,马上对奕山的战报进行了回复,在上谕中,道光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念念不忘自己是天朝的大皇帝。他称英国人

“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既然已经打败他们,给了他们一个教训,现又“免冠作礼,吁求转奏起恩”,那就准许和他们通商了。同时为了鼓舞前线官兵的士气,道光又大笔一挥,重重嘉奖提拔了这554位“英勇之士”。这个举动让前线官员尝到了造假的甜头,极大刺激了他们的“造假风”,造假便成了时尚。

网络配图

于是,深居于紫禁城的道光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前线捷报,纵使是战争之的谈判也被粉饰为“天朝上国”对“英夷”至高无上的恩典。

其实,那些从京城被派到前线的“主战”官员们本不想造假,也想把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可当他们见识了英国人船坚炮利后,才明白拿着手中的大刀长矛、靠着人海战术,根本打不过英国人。可无论是前线的臣还是武将都不敢说实话要言和,因为那会打到道光的痛处,让主子及其领导下的天朝上国颜面扫地。其后果是,轻则官位不保,重则被流放甚至人头落地,如此的政治风险,使官员们只得对道光不断撒谎。

标签: 道光秘史

更多文章

  • 荒唐道光帝:鸦片战争打了两年都还不知英吉利在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荒唐道光帝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已经打了两年了)的记载,那上面道光皇上就反复追问他的大臣:这个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等等。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作家张帆先生。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风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老电影,它艺

  • 楚怀王的母亲楚威后:一个成功的后宫妇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楚怀王的母亲楚威后

    楚威后是《芈月传》的配角之一,戏份不多,但是因为人物和楚国的几位主角之间有着颇多复杂而纠葛的关系,所以角色还是十分重要。她是楚威王的王后,楚怀王的母亲,也是电视剧女二号芈姝的母亲。虽然贵为王后,但楚威后和楚威王之间的夫妻关系十分恶劣,这与她自身骄横无礼又心狠手辣有着密切关系。她不仅在楚国后宫作威作福

  • 一代名相直言进谏:与皇帝共创“贞观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网络配图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

  • 历史上真实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程咬金

    提起程咬金,中国人的嘴边就位会泛起一丝微笑,他们会联想到“三板斧”和强盗打劫的口头禅,“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打此过,留下买路财”,戏曲当中的程知节是个苦大仇深的无产阶级,小说中程咬金大腹便便,虽然本事不高,只会三斧子半(三板斧),但他粗中有细、机警过人,常常化险为夷,同时运气极好,还曾经在瓦

  • 明代史上最没争议的忠臣于谦明英宗却为何要杀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忠臣于谦

    明代历史上有一位最没争议的忠臣,却因为卷入两兄弟争夺皇位的阴谋之中,而被残害致死,他就是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失去皇位,后历经曲折返回大明后,却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软禁在南宫,过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生活。应该说哥俩的矛盾,至此已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哥哥犯了误国害民的大错,弟弟领导于谦等大臣力

  • 揭:南明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始末过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永历皇帝

    导读:所谓36计走为上计,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这似乎就是战争中常见的情形,战争更替,只有保住性命才有机会卷土重来。身为南明的永历皇帝也深谙此道。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揭晓他逃亡缅甸的始末过程。网络配图顺治十八年七月十八日(1661年8月12日),缅甸国王莽白给逃到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捎来口信,让

  • 秦始皇统一货币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好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战乱,统一的七国,也开创了统一的度量衡,文字,语言和货币,那么秦始皇所规定的货币是怎么样的?货币统一有什么好处?秦始皇统一货币途径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

  • 袁崇焕该不该死?为何处死后百姓争先食其肉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袁崇焕

    关于袁崇焕该不该死,这件事历史其实争议很多,几百年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人说,袁崇焕罪不至死,崇祯皇帝杀他就是自毁长城,袁崇焕死后再无人可以抵挡清军;有人说袁崇焕通敌罪名确凿,为人刚愎自用,如果不杀袁崇焕还有可能提早结束大明王朝。网络配图袁崇焕这个人多少有去了解的就会知道,这个人确实有点带兵才能

  • 名将宗泽:报效国家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名将宗泽

    宗泽出生于西元1060年的浙东乌伤,宋朝名将;字号汝霖;谥号忠简。死后追赠观文殿、通议大夫。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安危,心念百姓,空有一身爱国热情,壮志未酬,愤恨成疾,最后临终三呼过河后卒于西元1128年。宗泽的故事用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形容最为贴切了。国乱未平,自己又无能为力是他最

  • 北元最后一位蒙古皇帝林丹汗是黄金家族成员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蒙古皇帝林丹汗

    北元林丹汗是指北元时期蒙古最后一位皇帝,名叫林丹巴图尔,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也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平最大的劲敌。公元1604年,十三岁的林丹汗即位。此时,蒙古帝国衰落已久,林丹汗励精图治,打算重现往日荣耀,因而他在位期间,曾推出一系列为政举措,虽没能挽回蒙古帝国没落的国运,却也不失为一位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