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士大夫当面骂皇帝不留情面 连私生活都管

明朝士大夫当面骂皇帝不留情面 连私生活都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36 更新时间:2024/1/16 21:02:04

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给皇帝上了个本子,就是那个有名的“酒色财气”四箴,真是猝不及防的小概率事件。除了不承认武则天皇帝地位的骆宾外,好像这才是当面骂皇帝最狠的了。奏章说:“皇上之病在酒色财气者也。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接着把皇帝在酒色财气四字上犯的事例数落了一遍,说皇帝如何贪恋美色、爱钱,受了谁谁的贿赂,宦官有钱上贡的就喜欢,没钱的就不喜欢。还说皇帝性格也不好,发脾气爱打人,今天打宫女,明天打臣子的。总结是:“皇上诚嗜酒矣,何以禁臣下之宴会。皇上诚恋色矣,何以禁臣下之淫荡。皇上诚贪财矣,何以惩臣下之饕餮。皇上诚尚气矣,何以劝臣下之和衷。四者之病缠绕心身,臣特撰四箴以进,对症之药石也,望采纳之。”意思就是,皇帝您自己都抽烟喝酒烫头文身,就不要开展新生活运动,要求我们做个好女孩了。

网络配图

看惯了清宫戏,对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简直都要惊了,连皇帝的私生活和薪酬都管上了,这是以网民自居,分分钟让人家检查私生活,保持薪酬公开透明,并保证自己的管理能力还行得通。

万历皇帝的言论自由度还是可以的,被雒评事这么当面辱骂后,在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的茶会话上,还能和内阁成员说道说道这事情。《实录》对这一日的情形记载详细得如在目前。“上御毓德宫,召辅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王家屏入见于西室。御榻东向,时行等西向跪,致词贺元旦新春,又以不瞻睹天颜叩头候起居。……上曰:朕昨年为心肝二经之火时常举发,头目晕眩,胸膈满胀,近调理尚可,又为雒于仁奏本肆口妄言,触起朕怒,以致肝火复发,至今未愈。”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雒于仁的奏章是皇帝从袖口里掏出来的,说明他带在身边看了不止一遍,又诉苦说被气得生病。想当年武则天女皇收到骆宾王的檄书后,只是“微哂”,还说了句:“宰相之过,安失此人?”万历皇帝二十几岁就开始惰政不上朝,但被慈宁皇太后一逼迫,有时又努力工作一两天。这样的妈宝与武则天女皇当然不可比,气度、权谋不在一个位阶上,表演自然也不一样。武则天女皇的片场,我觉得舒淇的随性加上周迅的古灵精怪,再加范冰冰的气场,权谋暂且还是缺位;而万历帝嘛,感觉来一个佟大为扮扮无辜油滑就差不多了。皇帝其实都气得想杀人,但跟戏文不同,皇帝能随意杀人的概率很小。雒于仁也是过了几个月才被找了个理由削职为民,况且还一直有官员上疏要求恢复他的官职。

网络配图

皇帝说自己被气得肝火复发,内阁没有同情和支持,还一致为雒评事求情。王家屏上奏章说,区区一个辅佐官员,却能对皇帝的生活起居都有个了解(皇上您是太不低调了啊),看来皇上您确实有必要调节一下生活状态。雒评事的四字箴虽然狂妄,但皇上您如果拿来做养生调理,我们觉得还是不错的。

雒评事的四字箴也随着邸报,飞到了全国各地大小官员的手中,很多官员表示惊愕,又表示雒评事难能可贵,希望不要重责。我猜想他们心里还有一层暗喜,不好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平日里也喜欢批评皇帝与政府,但言论这么大胆出位,确实不多见。

几位内阁成员也都向自己的亲密好友透露了谈话内容,“请不要告诉别人”的秘密向来是传得最快的,这下大家都知道了阁臣都站在雒于仁一边,请求皇帝宽大为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处分直言敢谏的雒评事。这一次的发难,其实是因为立储之争。嘉靖时,皇帝与臣子争本生父兴献王的皇考地位,大礼议分成的党派暗中一直存在;万历帝则因立储之事,与臣子的斗争更是旷日持久,结果就是臣子与皇帝站在了对立的两面。皇帝与臣僚间的权力平衡也很微妙,祖宗家法之争,其实就意味着对皇权的制约与抗衡。

网络配图

万历时期的聪明人其实都已经感受到了大厦将倾、风雨欲来的危机,却束手无策。每当看《实录》里,皇帝找各种借口,诸如脚崴了、生病了、生气了等等来逃避职责,感觉这真是一个大白金汉宫的范儿,皇帝彬彬有礼要脸面,臣子也恪守各种规范,但就是永远都有争不完的事,也永远也达不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其实看《实录》还好,一见他们写诗哀愁,我也惆怅得不行,真想穿越过去跟他们说:苦恼又有什么用呢?人都是聪明人,就是办不成事啊!背诵下古诗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就好了呀。

话是这么说,但雒于仁这样充满激情,想要纠偏改正的激进派,却也算是懦弱与绝望中的一股清流,以致大家都要表明立场是站在他一边的。因为有人批评,至少这人还抱着希望,就像天天跟你吵的女友,你即使烦,也会感谢她幼稚不离开的好。所以雒评事那么出位大胆,竟然没什么大处分,还获得了一致支持,就成了一个大概率事件。对老谋深算的内阁成员来说,雒于仁的存在,还真是一种意外之喜,他的过分反而成了阁臣与皇帝间的缓冲带,既表达了意见,还有了必要时的替罪羊。

标签: 士大夫

更多文章

  • 盘点中国古代十二个拥有高强武功的功夫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功夫帝王

    第十二位:商纣王。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勇武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网络配图第十一位:宋太祖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公元9

  • 反清复明义士童千斤真的死于擂台打拼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反清复明义士童千斤

    童千斤,“少林十虎”之一。广东省客家人,清朝年间人士。与方世玉、洪熙官是同一时期“反清复明”的义士。童千斤是穷苦出生,因为力大无穷,擅长使千斤坠,因此叫“童千斤”。童千斤师承至善大师,与方世玉、洪熙官曾一起进入少林寺学武。至善是“少林五老”之一,一直坚持“反清复明”。后还未满师,就私自下山,至善派陆

  • 猛张飞的另一面:礼贤下士 善于书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张飞

    张飞(?~221),字益德,涿郡人也,三国蜀汉大将之一,以勇猛雄壮著称。在历史上,张飞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中曾赞扬他“为万人敌”、“为世虎臣”;曹操谋臣刘晔也说:“关羽、张飞勇冠三军”[1];《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则曰“关羽、张飞为雄虎之将”,以至于“汉以后称勇者,

  • 索额图为什么要造反?康熙为什么处死索额图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索额图为什么要造反

    索额图,出生大约在崇德元年(1636)前后,生于盛京(沈阳),姓赫舍里氏,清朝康熙年间 大学士,满洲正黄旗人。索额图是索尼第二子,出身子贵胄之家,是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 。中国清代康熙朝大臣,在协助康熙帝巩固清朝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平定了“三藩之乱”,成为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大臣。索额图

  • 刘备得谋士卧龙和凤雏为何还是安不了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卧龙和凤雏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那牛逼的诸葛孔明,而其中的隐士水镜先生有这样一预言:卧龙. 雏凤得一便可安天下。可看完三国的我们,不免对这句话有所困惑。说好的得一可安天下呢?而刘玄德两个都得到了,却也只是三分天下而已,难道是水镜先生所言有虚?卧龙者,诸葛孔明也;凤雏者,庞统是也,水镜先生,其名司马微

  • 管仲当时为何建立第一家国家妓院?古人太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有“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之美誉,曾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霸主。其为齐国出的一谋划便是设立一家由国家经营的妓院。《战国策·东周策》中的“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 为什么说唐中宗李显是历史上最牛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他好像就是个傀儡皇帝,一生毫无建树,为何说他是史上最牛的皇帝呢?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哈哈,开个玩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最牛皇帝的履历。

  • 揭秘朱元璋杀光功臣 为何独独放过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

  • 道光秘史:道光为何至死不知鸦片战争惨败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道光秘史

    道光所在的清王朝正值是清朝衰落的时期,道光在治理国家上有心无力令其绝望,导致后来对国事很少过问。鸦片战争期间,最爱的全妃也去世,这些家事国事对于道光来说都是很严重的打击。而身居宫内的道光并非知道鸦片战争的实情,对于谎报军情这样的情况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于是道光对于鸦片战争的真相,一直被蒙在鼓里。而

  • 荒唐道光帝:鸦片战争打了两年都还不知英吉利在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荒唐道光帝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已经打了两年了)的记载,那上面道光皇上就反复追问他的大臣:这个英吉利到底在哪个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陆路可通等等。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作家张帆先生。李默然主演的《甲午风云》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老电影,它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