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昶作为朱元璋时期的清官 为什么他会被人所诟病呢

张昶作为朱元璋时期的清官 为什么他会被人所诟病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22 更新时间:2023/12/19 1:18:13

张昶身为清官还被人诟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作为英武有为的君,自然欣赏那些恪尽职责、两袖清风的官员。因为正经皇帝都明白一个道理,皇帝富有四海,最重要的不是钱财,而是国家安定,百姓乐业,这样君主的统治才能长久。

历朝历代诸侯为了皇位,皇子为了帝位,挣得头破血流,究竟因为什么?这就是皇权的魅力,它可以决定任人的生死,它可以号令天下、它可以让你享受一切人间荣华。这所有的前提则是皇权的稳固,假如四面楚歌,内部起义不断,被推翻也就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是集雄才伟略、诡谲权谋为一身的伟大帝王,他出身布艺,以平凡之躯打造出庞大的明帝国。朱元璋识人很准,离开郭子兴的时候身边只带了24个人,而这24人皆是明帝国的股肱之臣。

在创业之初,朱元璋是否也曾看错人?有一人名叫张昶,是元朝派来的使者,因为其身负大才,便被朱元璋留用。张昶经常穿一身破衣烂衫,什么时候也不换衣服,哪怕身居高位也是如此。

朱元璋见到如此清官也是称赞不已,而朱元璋手下头号谋士刘基则对张昶甚为忌惮,并对朱元璋说道:“此人留不得!”

为何张昶身为清官还被人诟病?他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

张昶何许人也?

张昶原本是宛平人,也是现在的河北地区,他是原元朝旧臣,官拜户部尚书。在朱元璋热火朝天搞造反事业的时候,元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伙势力不容小觑,令张昶为元朝使者,到朱元璋营帐中劝降。

我们都清楚朱元璋的身世,全家老小是死走逃亡,父母皆被饿死,这都是拜元朝暴政所赐。要想劝降朱元璋,那谈何容易。张昶说明来意,朱元璋也不发火,仔细交谈一番,发现此人博古通今,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史料记载:

“昶,北平之宛平人,仕元为户部尚书,以奉使来,上与语,初默然,后见其才敏,留用之,累授参知政事。”

朱元璋创业初期,正是用人之际,对张昶也极为欣赏,当然了,和谈一事必定是谈不拢的,一方面朱元璋对元朝深恶痛绝,怎么还能投降,另外元朝政府已经腐败不堪,就差临门一脚,朱元璋争夺的是天下的统治权,元朝给的那点条件也实在不值一提。

在软磨硬泡之下,张昶留在朱元璋帐下,也许张昶是被强制留下的,或者是张昶自愿留下。所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朱元璋对于使者一礼遇有加,得到张昶如此人才,也十分高兴。

张昶被授予参知政事之职,大概相当于副宰相,地位不低。我可以分析一下张昶的心理活动,张昶本来是来劝降的,却被敌人招安,这事情换在哪都比较奇葩,作为元朝高级官员,其内心必定是复杂的。

俗话有云,忠臣不事二主,张昶身在曹营心在汉,做事也同样表里不一,对外人“坦诚相待”,内心却仍向往回到元朝。虽然张昶口心不一,但仍为朱元璋做了许多事情。

史料记载:

“昶有才辨,智识明敏,熟于前代典故,凡国家建置制度,多出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

张昶聪明机敏,史学知识渊博,很多建国的制度都是张昶制定的,并且判断迅速、高效,从不停滞。这种人才正是朱元璋需要的,当时百废待兴,身边只有一群喊打喊杀的武将,这种国家建制的人才实在太少。

为何刘基说张昶不可留?

张昶帮朱元璋做了很多事,解决了很多难题,而最大的问题是,张昶不忠于朱元璋,这一点是哪个领导都无法容忍的,你可以无才无能,这都是可以后天弥补的,假如你想挖公司墙角,那肯定会被公司开除。

刘基正是看到张昶的问题,才向朱元璋禀报。想来以朱元璋的眼光,早就看到这一切的,朱元璋在反元初期,对事情判断极准,张昶这种里通外国之人也一定看在眼里。

对于张昶,朱元璋估计是又爱又恨,才能是如此之高,却又是个不忠之辈。很快张昶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史料记载:

“昶尝窃语其所亲曰:“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间阴使人上书颂功德,劝上以及时娱乐,”

张昶经常对左右亲信说:“如果我回到元朝,同样是荣华富贵一生”。另外,张昶也对朱元璋下手了,明君的特点是能听进他人意见,并有自己判断,不会人云亦云。朱元璋本身就是个刚硬果决之人,如果有人要坑他,对方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

张昶劝朱元璋要及时行乐,还拍朱元璋的马屁,除此之外,张昶还劝朱元璋对臣民用严刑酷法来镇压。朱元璋当然不会听从,朱元璋的执政理念正好与之相反,他是大明皇帝中最勤奋的,没有之一,甚至把宰相也废除了,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

朱元璋贫农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称帝之后减免各地赋税,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于官民朱元璋就不那么客气了,只要贪污受贿者,统统格杀,一个不留。如此心性之人,是不会轻易摇摆的。

真正的忠臣,哪有这么劝谏君主的,这必定是个大奸臣,所以说刘基要朱元璋除掉张昶。

张昶结局如何?

之后张昶越来越思念元朝故国,在家中藏了很多反叛的书稿。明朝的字狱也是比较严重的,朱元璋因为要过饭、当过和尚,内心也有些许自卑,但凡有人在奏疏中出现相应不敬字眼,可能面临杀头之祸。

张昶的卧室中有这么一篇稿子,上写“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这明摆是要叛变,被人揭发后,张昶再也无法这么混下去了。朱元璋欣赏张昶的才能,想着再次放他一马,而得到的回复却是“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最终,张昶被处死。

张昶是元朝旧臣,也是元朝的忠臣,腐败的元政府中竟然还有如此忠臣,实在为张昶而惋惜。对张昶,只能哀其不幸,却无法怒其不争。

标签: 朱元璋张昶

更多文章

  • 李鸿章把女儿嫁给了谁?他们的后代竟然家喻户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李鸿章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鸿章的女儿嫁给了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李鸿章是晚清的名臣,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是大清中唯一一个有能力跟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也被慈禧认为是再造玄黄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挽救大清而努力,最后还要为了清廷去背负世人的骂名。他在生活中干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 万历皇帝不上朝时间长达三十年 为何他的权力没有被架空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万历

    还不知道: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长达近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是不关心国事。万历只是小事不关心,但大事并不糊涂。对于国家重大事务,万历都会亲自进行决断。万历皇帝从万历十四年后,就经常

  • 顺治不是独宠董鄂妃吗?为什么还留下了17个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顺治,清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顺治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顺治帝的父亲皇太极驾崩的时候,他只有6岁。朝堂上下都因为先帝的早逝而慌乱不已,当时但凡有机会夺得皇位的人都觊觎着空悬的皇位,其中,最有能力称帝的就是多尔衮和豪格。他们二人各自掌握着国家的大

  • 溥仪退位之后有多少钱?这些钱都去哪里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溥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溥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宣布赞成共和国体制。同一时间,南京的临时政府也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和《优待皇室条件》,这其中明确规定了“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

  • 左慈:三国第一奇才,曹操想杀却没杀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左慈,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左慈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现如今的人们说到三国时的奇才,肯定会有诸葛亮,从历史上来说,诸葛亮都是非常稀少的谋士。诸葛亮在历史上谋士的排名中,肯定是能够排到前十的。除了诸葛亮之外,三国中同样有很多媲美诸葛亮的谋士。这些人被记载在了史书中,可是大多数人是没有出山的。

  • 康熙是怎么时候决定除掉鳌拜?康熙去探病看到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康熙,鳌拜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康熙和鳌拜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说起康熙皇帝,我们太熟悉了,大清王朝在他手里被治理的如虎添翼,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康熙的继位却有些侥幸。他的父皇也就是顺治皇帝本来没想选他为接班人的,顺利皇帝心意的接班人是福全,但孝庄中意的是康熙。二人僵持不下,顺治

  • 为什么后世对隋炀帝杨广深恶痛绝?隋炀帝明明做了很多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朝,隋炀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隋炀帝杨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北周天和四年,即569年,杨广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武帝时,荫蔽父亲杨坚功勋,受封为雁门郡公。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暗中命令善于看相的人来和把所有的儿子都看了一遍,来

  • 隋唐时期最厉害的三位大将,他们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林,隋朝

    这位将领就是历史上隋朝最有名的将军-杨林,说起杨林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还有一个绰号,靠山王,对于这个绰号,大家应该很是耳熟,因为在《隋唐演义》中,李世民为了击败靠山王,曾经付出过很多努力,罗艺等李世民手下的一众干将,都未能让靠山王有半分的威胁,这足以展现出靠山王的能力,有种一夫当关

  • 朱权选择站在朱棣一边 朱权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权,朱棣

    还不知道:朱权的下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都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诸多儿子里面,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可谓是非常出色的两个。当时朝堂中盛传“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而朱元璋也为这两个出色的儿子感到骄傲,所以派他们两一个驻守北平,一个驻守大宁,共同拱卫着大明王

  • 南宋四大名臣是谁?南宋四大名臣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宋,李纲

    南宋四大名臣的称呼是怎么来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宋四大名臣,是指南宋初期的李光、赵鼎、胡铨、李纲。这四个人都出生于北宋,也都是忠贞报国的主战派,每一个都是投降派的死对头,都有被贬谪到海南的经历。但是,这些共同之处,并不是他们被称为南宋四名臣的主要原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