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耍了一个小聪明 从此失去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耍了一个小聪明 从此失去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19 更新时间:2023/12/18 21:39:52

朱元璋为何会对刘伯温失去信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刘伯温被誉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其学识之广博,智计之多变,是得到了当时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天下人的普遍认同的。

刘伯温塑像

在明朝建立之初,刘伯温深受朱元璋信任,被其倚为肱骨,事事都要询问他,圣宠之隆,几乎无人可及。可是在洪武三年大封群臣的时候,多数功劳不如刘伯温的人都被封为公候,而刘伯温却只被封一个三等伯爵,这是为什么呢?

后世人都说刘伯温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所以没得到应有的封赏,那么刘伯温为何会遭到朱元璋的猜忌呢?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刘伯温曾在朱元璋面前玩了一个心机,因此触犯了朱元璋的底线,从而导致朱元璋开始猜忌他。

在了解这件事情之前,首先要了解两件事。

第一件,朱元璋的性格。

朱元璋性格强势,多疑,心机深沉。他特别不能容忍底下人背着他搞小动作,或者暗自揣摩他的心思,更不能容忍有人左右他的决定。

朱元璋雕塑

第二件,要正确的看待刘伯温。

刘伯温很有学识,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策。后世人几乎都将其视为一个神话人物。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是一个知识比较丰富的普通人罢了。

既然是人,那么他就有人性,有喜怒哀乐,有仇恨,也有欲望。

在了解了这两件事情之后,我再来说他是如何与朱元璋玩心机从而遭到猜忌的。

事情背景及起因:

朱元璋在造反的过程中,根据加入队伍的早晚,以及地域差别,队伍里头的人大致分为了两个派系。

一个是浙东派,一个是淮西派。

这两个派系在王朝还未建立之前,矛盾不显,可是明朝建立之后,两个派系为了争权,矛盾就开始尖锐了。

洪武元年,国家还未安定,战争还未结束,朱元璋北上汴梁(今河南开封)去督战,让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刘伯温两人留守南京。

李善长是最早和朱元璋出来造反的,也和朱元璋是同乡人,所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他是淮西派领袖。

朱元璋及皇后,大臣

而此时,浙东派骨干刘伯温也很得朱元璋看重,两人原本相处得还不错。可是作为御史中丞的刘伯温,调查到中书省都事李彬有重大贪腐,按照明朝律法,这是死罪,刘伯温要查办他。

这个李彬是李善长的下属,也是他的同乡,同时还是他的亲信,李善长想保李彬,便请刘伯温放他一马。

一方面刘伯温为人比较刚正,嫉恶如仇,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打击淮西派的机会,所以他自然不会答应李善长的请求,在请示了朱元璋之后,他就把李彬给杀了,因为当时正好遇到天气久旱不雨,他便顺带拿李彬祭天求雨。

不过刘伯温毕竟只是一个凡人,这天下不下雨,他说了不算,所以即便杀了李彬祭天,还是没有下雨,这下李善长就有话说了,朱元璋回来后,李善长就上书弹劾刘伯温,说他拿有罪之人祭天,是对天的大不敬,因为触怒了天神,所以天才不下雨。

朱元璋这个时候还很信任刘伯温,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相反,因为这件事,朱元璋开始对李善长失去信任。朱元璋非常痛恨官吏贪污,而李彬作为李善长的亲信,竟然顶风作案,李善长不但不严惩,还想为他开脱,这让他非常生气,同时也意识到李善长的权力似乎太大了,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

因此,朱元璋就想另立丞相,而刘伯温和朱元璋玩的那个心机,就是在立丞相这件事上进行的。

刘伯温墓地

事情过程:

之前说过,明朝初年,朱元璋很信任刘伯温,将其倚为肱骨,事事都要询问他,另立丞相这样的大事,他自然也要与刘伯温商议。

出人意料的是,刘伯温听说朱元璋要罢免李善长,他竟然为李善长求情,这是刘伯温一心为公,不计前嫌么?

并不是,他这么说,只是在试探朱元璋,想看看朱元璋是不是真的下定了决心要废立丞相。

果然,在朱元璋表达出了坚决的要废立丞相的意图后,刘伯温立马便说道:

“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

这话的意思是:换丞相就像给房梁换柱子,需要用大木头才行,若是用一捆小木头来换,房子会塌的。

刘伯温的意思很明显,让朱元璋换丞相一定要换一个能担当大任的,那么谁能担当大任呢?刘伯温没明说,朱元璋心里也没谱,他便试探的问刘伯温,杨宪怎么样?

故宫皇城

《明史·刘基列传》称“宪素善基”,也就是说杨宪和刘伯温关系很好,而且杨宪也是浙东派的坚定盟友,朱元璋最先提杨宪,其实也是有心机的,他就是想看刘伯温是不是会偏袒自己派系的人。

听了朱元璋的话,刘伯温摇头否决,说:

“宪有相才无相器。”《明史》

就是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无丞相的器量。

见刘伯温否定了杨宪,朱元璋心中宽慰了一些,至少刘伯温没偏袒他派系的人,紧接着,朱元璋又提了一个人,汪广洋

这个汪广洋既不是浙东派也不是淮西派,他是个中立派,和刘伯温也没什么交情。

刘伯温还是否决,说汪广洋:

“此褊浅殆甚于宪。”《明史》

这是说汪广洋偏狭浅陋比杨宪还严重。

朱元璋见刘伯温把自己派系的人否认了,又把中立派的人也否认了,有些不太明白,难道刘伯温会支持对立派的人?

朱元璋画像

他试探着,说出了胡惟庸的名字,胡惟庸和李善长交好,他是淮西派的骨干。

刘伯温一听他的名字,便激动得差点不顾形象,说: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

这话是说:要是把立他为丞相比作驾驶马车的话,他可能会毁了您的车。

一连提出三个不同派系的人,都被刘伯温否决,朱元璋也纳闷儿了,那到底谁才合适呢,他想不到,便感叹了一句:

“吾之相,诚无逾先生。”《明史》

意思是:我的丞相,实在没有比得过先生您的。

注意,这句话只是朱元璋在客观阐述自己所找的这些丞相都比不上刘伯温,并没有提出让刘伯温来做丞相。

可是刘伯温听了这话之后,却急忙说了一句话。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明史》

这话意思是:我对坏人坏事太过仇恨,而且又没有耐心做那些繁琐的工作,要是我来当丞相的话,恐怕会辜负皇上的恩情。

前面朱元璋并没有说要让刘伯温当丞相,可是刘伯温这句话显然是将自己放在丞相的位置上来说的,越是着急拒绝,越显示出他心里的迫切。

紫禁城

朱元璋不傻啊,听到这句话之后,顿时就什么都明白了,难怪你否定了我所有的丞相人选,原来是你想当丞相啊。

很显然,刘伯温之前和朱元璋玩了一个心机,恰恰就是这个心机,触犯到了朱元璋心中的禁忌,之前说过,朱元璋多疑,且不愿意被别人左右思想,他是一个很强势的人。

刘伯温之前否定他所提出来的所有人选,目的就是为了让朱元璋在找不到合适的丞相人选之后能让自己当丞相,如果朱元璋真的这么做,那他就相当于落入了刘伯温的计策中,这是朱元璋强势的性格绝对不允许的。

他不喜欢被人掌控,朱元璋的心理是:你越想得到的东西,我越不给你,你越想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你不让我这么做,我偏要这么做。

如何能看出来他的性格?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后,朱元璋立马撤了李善长,任命杨宪当丞相,然后又先后任命汪广洋,胡惟庸当丞相,相当于刘伯温否认的三个人,全都当上了丞相。

朱元璋塑像

这其实是朱元璋故意为之,你刘伯温说这些人都不合适,我还就偏要用他们,而且每个人都用,他这是在用行动向刘伯温表达不满。

事情结束:

废立丞相的事情过后,朱元璋意识到刘伯温并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是有私心的,这让朱元璋不再信任刘伯温,并且猜忌之心,由此而起。

曾经的朱元璋事无巨细,都要和刘伯温商量,并且对他言听计从,可是此事之后,朱元璋便很少找刘伯温商议事情,遇到大事的时候,刘伯温的提议,他也不再采纳,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以刘伯温的功劳,是足以封为国公的,可是他在当天,并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而是在二十天之后,才得到一个诚意伯的三等伯爵封号。

刘基庙

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在故意冷落他,刘伯温不傻,知道朱元璋已经不再信任自己,而且因为自己的封赏被刻意压低,使得他对自己的仕途心灰意冷,此时,他便提出辞官,他的申请一提出,朱元璋立刻便同意了,可见朱元璋已经对他彻底失去了信任。

总结:

大名第一谋臣刘伯温,半生戎马,算到了种种阴谋诡计,却没算到人心,他在一个最不应该玩心机的人面前玩了一个心机,以至于功绩虽丰,却只黯淡收场。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他早早的便退出朝堂,反而让自己得以善终,也算是明智之举。

标签: 刘伯温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张昶作为朱元璋时期的清官 为什么他会被人所诟病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张昶

    张昶身为清官还被人诟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作为英武有为的君王,自然欣赏那些恪尽职责、两袖清风的官员。因为正经皇帝都明白一个道理,皇帝富有四海,最重要的不是钱财,而是国家安定,百姓乐业,这样君主的统治才能长久。历朝历代诸侯为了皇位,皇子为了帝位

  • 李鸿章把女儿嫁给了谁?他们的后代竟然家喻户晓?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李鸿章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鸿章的女儿嫁给了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李鸿章是晚清的名臣,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是大清中唯一一个有能力跟世界列强一争长短的人,也被慈禧认为是再造玄黄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挽救大清而努力,最后还要为了清廷去背负世人的骂名。他在生活中干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 万历皇帝不上朝时间长达三十年 为何他的权力没有被架空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万历

    还不知道: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长达近三十年不上朝,但并不是不关心国事。万历只是小事不关心,但大事并不糊涂。对于国家重大事务,万历都会亲自进行决断。万历皇帝从万历十四年后,就经常

  • 顺治不是独宠董鄂妃吗?为什么还留下了17个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顺治,清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顺治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顺治帝的父亲皇太极驾崩的时候,他只有6岁。朝堂上下都因为先帝的早逝而慌乱不已,当时但凡有机会夺得皇位的人都觊觎着空悬的皇位,其中,最有能力称帝的就是多尔衮和豪格。他们二人各自掌握着国家的大

  • 溥仪退位之后有多少钱?这些钱都去哪里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溥仪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溥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宣布赞成共和国体制。同一时间,南京的临时政府也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和《优待皇室条件》,这其中明确规定了“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

  • 左慈:三国第一奇才,曹操想杀却没杀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左慈,东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左慈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现如今的人们说到三国时的奇才,肯定会有诸葛亮,从历史上来说,诸葛亮都是非常稀少的谋士。诸葛亮在历史上谋士的排名中,肯定是能够排到前十的。除了诸葛亮之外,三国中同样有很多媲美诸葛亮的谋士。这些人被记载在了史书中,可是大多数人是没有出山的。

  • 康熙是怎么时候决定除掉鳌拜?康熙去探病看到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康熙,鳌拜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康熙和鳌拜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说起康熙皇帝,我们太熟悉了,大清王朝在他手里被治理的如虎添翼,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康熙的继位却有些侥幸。他的父皇也就是顺治皇帝本来没想选他为接班人的,顺利皇帝心意的接班人是福全,但孝庄中意的是康熙。二人僵持不下,顺治

  • 为什么后世对隋炀帝杨广深恶痛绝?隋炀帝明明做了很多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朝,隋炀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隋炀帝杨广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北周天和四年,即569年,杨广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武帝时,荫蔽父亲杨坚功勋,受封为雁门郡公。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暗中命令善于看相的人来和把所有的儿子都看了一遍,来

  • 隋唐时期最厉害的三位大将,他们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林,隋朝

    这位将领就是历史上隋朝最有名的将军-杨林,说起杨林这个名字,大家或许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他还有一个绰号,靠山王,对于这个绰号,大家应该很是耳熟,因为在《隋唐演义》中,李世民为了击败靠山王,曾经付出过很多努力,罗艺等李世民手下的一众干将,都未能让靠山王有半分的威胁,这足以展现出靠山王的能力,有种一夫当关

  • 朱权选择站在朱棣一边 朱权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权,朱棣

    还不知道:朱权的下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都知道,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诸多儿子里面,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可谓是非常出色的两个。当时朝堂中盛传“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而朱元璋也为这两个出色的儿子感到骄傲,所以派他们两一个驻守北平,一个驻守大宁,共同拱卫着大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