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昭为什么力主降曹?张昭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是什么?

张昭为什么力主降曹?张昭是个怎么样的人结局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99 更新时间:2024/1/21 19:02:2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张昭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赤壁之战时力主降曹的张昭,从来并非真正意义的“投降派”,相反,从孙策攻取江东起,张昭就一直被孙氏兄弟信赖为老师,并从无到有组建了孙吴政权整个幕僚文官系统,地位等同于荀彧之于曹魏、诸葛亮之于刘备。

所以,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写信挑拨孙权张昭关系,正是想让孙权自毁长城,自取灭亡。

孙吴政权的致命伤,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

孙氏一门出身寒微,孙坚之祖父仅仅是个瓜农,再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论家世,别说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自己祖父也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比,都相差甚远。

孙坚倚仗军功,获得了长沙太守和乌程侯的官爵,奋先讨董,攻破洛阳,被誉为天下名将,忠烈之士,然而这过程中却也攻杀朝官,非止一次,颇为时人诟病。

孙坚、孙权父子

孙坚英年早逝,孙策初为袁术之部属,替其攻城略地,渡江后又以杀戮名士而立国开基,因此江东世家大族,对这个纯系武力强权建立的豪强政权,皆潜藏深刻不满。

周瑜和孙策

历史上孙策死时,并未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他真正托孤的便是张昭。当时情形就如同刘备托孤诸葛亮一般,孙策许诺张昭可以凭自己的判断,去决断孙氏政权的行止进退,生死存亡。

周瑜率军奔丧,协助孙权和张昭压服众将帅之心,才有和张昭同理军政大事的地位。

张昭作为中原名士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以其名望人脉长袖善舞,有效缓和了和江东大族的关系,逐渐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孙氏政权方能在巩固了政权基础,在江东扎下根来。

张昭和孙权

在赤壁之战之前的整整七八年里,中原地区人士对江东的认识,皆是只知道有张昭,其次则是周瑜,唯独不知有孙权,只当他是一块江东文武共同供奉的招牌。

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后,以势如破竹之势,统一了河北、河南、山东、两淮,又新进收取荆襄,势力之强,已经超过了光武帝刘秀正式称帝之时。

在当时绝大多数人看来,曹操统一天下已成定局,至多不过两三年内,如关中韩马,汉中张鲁,益州刘璋等,就就得一一拱手而降了。

魏王、丞相:曹操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只怕未必。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远谈不上统治巩固。

因此《程昱传》表彰有程昱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内,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认为孙权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献其首级以归附中枢,才对此盲目乐观。

因为有之前曹操认可公孙氏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扬州菁华之地本在淮南,孙氏占据的江东五郡,在当时中原人士看来,同样也是户口稀少,贫瘠偏远的化外之地。

所以张昭为首的东吴文臣,会相信孙权只需表面臣服,绑送刘备或斩其首级给曹操示好,曹操会同样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合法割据江东,也在情理之中。

以张昭及其他一众东吴文臣在历史上的品行,若单凭鲁肃一面之辞,便以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功名利禄之徒,不惜卖主之人,不免太失之片面。

莫忘孙策托孤时遗训,同样是嘱托张昭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附中枢,争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孙氏一门子弟在新朝平安,才是孙策临终时最看重的。

再退一步说,即使赤壁之战时,曹操自持武力强大,定然不许孙权割据江南,定要武力统一,张昭的做法也不能算错。

孙策是天下闻名之英豪,如果投曹,当然生不如死。而此时的孙权并不是孙策,天下大多数人皆以为他是个临时接替兄长的招牌,江东诸事皆由张昭做主,本身也严重缺乏声望和号召力,对曹操而言也没有什么威胁可言,更不会因此忌惮,而必欲除之而后快。

就如历史上是马超先背父起兵,马腾才会被杀。无野心如张鲁及其子孙,包括刘表之子刘琮投降后在魏国都过得不错,虽然不免被曹操背后鄙视为“豚犬”。

孙权此前非但和曹操无怨无仇,甚至他15岁时举孝廉踏入仕途时,曹操有以礼征辟之恩。后来孙策死时,他接任会稽太守,并封讨虏将军,形式上也是由曹操向朝廷举荐。

若按东汉王朝传统,就意味着孙权类似于曹操的“门生”,要终身对曹操尽类似僚属对主公的义务,如果曹操哪天去世,孙权还要类似曹氏子侄一般,给他这位“恩主”服丧。正如刘备从前举袁绍之子袁谭为孝廉,因此哪怕兵败落魄来投,作为汉朝大将军的袁绍,也要亲自出迎,待以客礼。

因此孙权若举江东之地投曹,作为曹操的嫡系门生,被厚赏实为理所当然。想要封侯、入朝得九卿、中二千石之高位,丝毫不难。等到曹操当真统一天下,代汉称帝,此后孙权作为天子门生,在新生的曹魏朝堂,挪腾进退的余地就太大了,可说是上升空间十足。

之后孙权大可培养子弟,熟读经学,交好大族,提高门第,历几代人之功,努力跻身到世家大族之列,亦不是完全绝无可能。可以参见窦氏是如何完成从割据诸侯到新朝勋戚的转变,河内司马氏又是如何完成从将种到高门士族的华丽变身。以江东孙氏瓜农子之门第,如此这般也可算光宗耀祖了。

至于曹操好色“好人妻”,欲得江东二乔云云,莫忘记他一生收纳的都是寡妇和败虏之妻,可从来没有类似历史上吕布的毛病,并不会去打麾下群臣诸将的家室主意。

所以,张昭受吴太夫人和孙策母子双重托孤,对孙权视若子侄,感情真挚,他力主降曹,完全符合孙氏一族和孙权个人的利益,绝不是让孙权去死或生不如死的。

至于孙权自己,他的野心本来就是一步步被鲁肃等人怂恿、加上赤壁之战大胜后志得意满滋长出来的。乱世男儿,谁不想割据一方威福自专,但虽不甘心却认清现实而归顺的亦是大多数人的抉择。

如广陵太守陈登,素有湖海之志,善养士得民心,又两破孙策大军得勇名,然后被曹操调离广陵时,他为什么选择服从,而不是索性据地反了?情势比人强。

从赤壁大战事后来看,孙权周瑜鲁肃们抗曹抉择,何其正确英明,赤壁之战堪为东吴立国之战,诸人一齐以英雄君臣之誉名垂青史。

然则另一方面,在天下局势明明已然大定时,归顺中枢、重建本邦、天下太平方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而为个人野心和功业便好武弄险,生生令天下分崩延续百年,从华夏历史高度,孙权鲁肃等诸人此举亦颇值得商榷。

毕竟这从来不是如抗日战争那般抵抗侵略,从来不是如岳飞抗金那般对抗异族,而仅仅是作为地方势力的孙吴,是否要归顺朝廷中枢,结束分裂,尽快实现天下一统。

比起远距离欣赏鼎足三分一众英雄们的武功,又有多少人念及苍生十室九空、百姓流离失所人相食的惨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实现华夏民族大一统亦是判定国史问题的重要标准,一如我们对秦皇汉武这等伟大人物的颂扬。一姓之帝业,万姓之哀毁。从这个角度,称孙权等竭力抗拒统一的逐鹿群雄皆为“民贼”,亦不为过。他们个人的功业原不足道,只为天下的分崩和黎民的苦难而憾。

因《三国演义》及其相关影视游戏的影响,军阀如孙权以百姓为鱼肉逐鹿争锋,智士如鲁肃以诈变为本能成就功名,仿佛便是汉末时代天经地义的道理。

然则真实历史中确实还有一些仁人志士,希望着维持两汉四百年法统,早日恢复秩序、平定乱世;如若不能,至少也能安定一方,救民水火,为这样的本心才决然投入到乱世污浊中。

张昭就是这样的人。他身体力行先哲修身治国之道、息息心念黎民苍生哀苦,才会放弃自己身为东吴托孤大臣、文臣之首的偌大权柄,力劝孙权归顺朝廷。

事虽不成,然而他的不朽人格、无瑕品行、皎洁操守,已赢得江东万众归心,正如孙权后来自己愤然所说:「东吴众臣入朝拜我,下朝则拜张公,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从无例外。」

赤壁之战,曹军损失荆州归降水军六七万人,南郡之战,曹军又损失兵马上万人,然而东吴军方首席大将周瑜亦天妒英才,不幸夭亡。

所以,当曹孙两家已然决裂结仇,曹操又洞悉了孙权对张昭这般爱恨交集的复杂情绪,所以妄图借刀杀人,除掉作为东吴政权剩下一根擎天之柱的张昭,进而引发东吴君臣离心,同室操戈,原是再合理不过。

孙权既是能与曹操抗衡的枭雄人物,又怎会不明白这等诡计?

时隔二十余年后,孙权随着赤壁大战、夷陵之战两场大胜,连续收取交州荆州,将地盘从继位时的五郡扩张到二十余郡,统治早已巩固,威望早已无以复加,却仍然对德高望重的张昭异常忌惮,每次和他说话都斟酌再三。

所以孙权称帝后才会始终力排众议,不将丞相之位授予张昭;借赤壁归降之议,公开羞辱这个看着他从幼小长大成人的老人;并多次拒绝他的正确谏言,甚至堂堂一国之君,做出堵门烧屋的闹剧。

而性情威严刚烈的张昭,却丝毫不以为意,朝堂失意便归家著书立说;但凡看到孙权有失礼胡闹举动,仍然是头一个批评指正,不给主君甚至是后来的皇帝留丝毫情面。

孙权哪怕被气得挥刀而向,情急之下恨不得手刃这个讨厌老头儿,终究尚有一丝天良和理智,弃刀在地,和张昭追忆往昔,抱头痛哭。

而张昭一生秉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活得顶天立地,心中敞亮,便如后世北宋张载之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标签: 三国张昭

更多文章

  • 卫青长子卫伉两次被废侯爵,他到底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卫伉,西汉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卫伉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卫伉,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的长子,两次封侯,两次被废。最终因为卷入太子刘据的巫蛊之乱而被杀。01卫伉第一次封侯和废侯。卫青总是为汉武帝立功,这让汉武帝非常高兴,所以一口气封了卫青三个儿子为侯爵。卫青这三个儿子一点功劳都没有,就被汉

  •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死后为何背负污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髦,三国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曹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最初,曹髦并未打算与司马昭正面抗衡,而是打算趁司马昭上朝的时候突然发难,结果刚谋划好,这事就被泄露出去了。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汉晋春秋》

  • 关羽孙权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文聘到底有多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聘,三国

    对文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身长八尺、面貌雄伟、目若朗星、威风凛凛、武功盖世、悲天悯人。在文聘刚刚归顺曹操时,文聘诉说了他无奈不能为先主公刘表守住荆州的愧疚,曹操听后悲伤地哭了起来,对文聘的忠义赞不绝口。在三国志中,关羽和孙权都是他的

  • 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没有动蓝玉 朱标一死为什么蓝玉就被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蓝玉,朱元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蓝玉被杀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元璋或许也没想过要替换接班人,朱标一直都是他认定的太子。然而面对蓝玉,当朱标还活着的时候,蓝玉也犯过很多罪,但是朱元璋都没怎么动他,却在朱标死了之后,对蓝玉也没有手下留情,直接杀了他,为什么朱元璋对蓝

  • 朱元璋考验了徐达多少次?徐达从龙床上醒来怎么应对?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朱元璋,徐达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徐达和朱元璋之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和大功臣徐达当真到了同床异梦的地步?首先不可否认,朱元璋和徐达那可是绝对交过命的拜把子兄弟,然而这一切终究还是因为利益关系,逐渐产生不一样的味道,毕竟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没有称帝之前,哪怕是准皇帝也巴不

  • 刘邦宠爱戚夫人,他为什么不杀了吕雉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汉朝

    你真的了解刘邦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首先,刘邦和吕后的夫妻感情一定很深,毕竟曾患难与共,有结发之情,更有战友之义,但这不是帝王不杀皇后的理由。但是,很多人就会开始反驳:有句话说得好,伴君如伴虎,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杀了你,不需要什么公正审判之类。所以说,刘邦杀死吕后也没什么大

  • 盘点秦统一六国的九大功臣,你知道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朝,秦始皇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

  • 董宣为什么被称为“卧虎”县令?董宣是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董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卧虎”县令董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历史上敢于抗上的清官不少。但是,既不给皇上姐姐的面子,也不给皇上台阶,死硬到底的清官还真不多。那么他是谁呢?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有个仗势欺人,无恶不作的家奴。他在洛阳的西市,因抢掠财物,打死了人。为了逃避官府追究,

  • 魏忠贤是怎么一步步权倾朝野的?为何崇祯一上位就能拿下他?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魏忠贤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忠贤是怎么一步步权倾朝野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魏忠贤(1568年-1627年),字完吾,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

  • 皇后乌拉那拉氏怎么得罪乾隆的 为什么死后会落到四无皇后的境遇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乌拉那拉氏

    还不知道:四无皇后乌拉那拉氏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皇后,在封建王朝之中作为一国之母,地位超然。但就在清朝,却独有这样一位皇后,因为开罪了皇帝,虽然身份尊贵,未被废黜,但死后却落得一个“四无皇后”的境遇。所谓四无,是指无谥号、无地宫、无牌位、无祭祀。可见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