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三国中的大事件: 孙权逼死了谁? 令东吴由盛转衰

被三国中的大事件: 孙权逼死了谁? 令东吴由盛转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843 更新时间:2024/2/17 15:59:11

《三国演义》对于魏蜀吴对峙时期的历史,叙述备详。然而其中却有一个大事件,竟被小说忽略,那便是孙权末年居然逼死首席重臣,令东吴由盛转衰的重大历史转折点。

此重臣便是陆逊

孙权在夷陵之战大胆起用陆逊,并能让其放手去干,日后陆逊常镇荆州,官至吴丞相。孙权于陆逊的关系一度成为了一段佳话。(陆逊的功绩,事实上远不止夷陵一战,北破曹魏、西败蜀汉,他的战绩远胜同时代战将)

那么,孙权为什么逼死陆逊呢?

有一种说法说陆逊功高震主,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从孙权的用人手段和气量来看,孙权基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从当时陆逊的影响力和权力来看,还没有达到威胁孙权的地步。

从陆逊的为人来看,这个人很内敛,而且很会做人,通达事理,陆逊完全不同于周瑜的奔放,这样的一个人很难对孙权造成威胁感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陆逊是江东豪族,孙权为了打击陆姓大家族才逼死陆逊。这种说法似有道理,但是又似是而非。江东豪强在前期确实对孙氏没有信心,认为他们是外来户,又是基层武人出身,不配统御江东。但经历了几十年的融合,到吴国建立,江东豪强对孙氏其实已经大为改观,虽然在一些问题上稍有矛盾,但总体还是和谐的。

而且从陆逊的死我们也没有看到江东大族们有很大的波动。

(东吴四都督,从周瑜开始,结束于陆逊)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权逼死陆逊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吴国储君问题,即太子人选。陆逊等人拥戴太子,而孙权立了幼子。孙权因储君问题大动肝火,因此牵连出吴国一起重大的政治案件“两宫案。”陆逊就是在此案中被逼死的。

这个案件虽然关系重大,但是,陆逊绝非拥戴太子造反,更没有尾大不掉,他仅仅是出于维护“长子继承制”以及“太子贤能”的观点规劝孙权,即便他有维护江东四大家族的想法,却也远没有达到损害孙氏的程度。

所以,仅仅就事论事,孙权也没有理由逼死他。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夷陵之战可以把陆逊当做一方之督,并让他独镇荆襄几十年,最后却因为几道谏书就把他逼死?

首先,是孙权的猜忌和年老噬杀。

(最初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陆逊,是为了消弭家族之仇,巩固根基,但最终却成了后事之因)

早年的孙权以20之龄领江东,能够对抗曹刘两位英雄,表现出过人的气魄和高超的政治才能,但是,和很多君主一样,晚年的他糊涂了。而且储君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不小的问题,也难怪孙权会敏感。

陆逊死时63岁,那一年孙权64岁,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正是政治上黄金年龄,但那个时代完全不同,东吴各将领往往活不过40岁,陆逊和孙权其实是两位名副其实的老人了,6年之后孙权就去世了。

而从这件事情本身看,似乎只涉及陆逊一人,但事实上却牵扯到一排人:顾谭、顾承、姚信、吾粲等等。归结起来,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孙权更多的是被自己的猜忌和晚年噬杀意识所操纵,如果只是政治目的,其实根本就是自毁砥柱。

其次,是对孙策势力的顾忌。前期由于孙权年轻,孙策势力力量十分强大,再加上内忧外患,孙权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倚重以周瑜为代表的孙策势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瑜、程普黄盖等人相继亡故,孙策势力在吴政权内的力量逐渐削弱,可即使如此,由张昭等人为代表的“遗老遗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所以说孙权一生都在协调和孙策势力的关系,这也是很明智的一种选择。但是,孙权晚年确实容易猜忌了。面对储君这个大问题,他看到陆逊三番五次上书保孙和,几十年来对孙策势的的顾及再次提上日程。

因为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何兹全先生列举了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吴主寝疾,遣太子祷于长沙桓王庙”。孙权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坚祷告,却偏向兄长祷告,正说明权内心隐处也觉得对不住创业的兄长,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举。而陈寿,更在三国志里把孙权与句践相提并论,意味深远哪!

标签: 孙权陆逊

更多文章

  • 不打不成交,在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竟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高仙芝

    怛罗斯战役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扩张并无直接关系。怛罗斯之战的发生,是由居住在阿拉伯和唐帝国边境的小国(或部落)间的冲突引起的。阿中两国都派兵支援自己的属国,因而发生了直接冲突。交战双方其实并没有将这件事当回事,后期来华的使节应该看做是和平交流的外交行为,不应该看做是向唐求和的行为。怛罗斯战役始末

  • 末代皇帝溥仪命运坎坷,再无风光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溥仪,皇帝

    皇帝的生活一般都是我们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什么花天酒地呀,各种奢侈的生活,他们都能够体验到,而且待遇非常尊贵,出则宝马香车,入则美女相伴。但历史上有一位皇帝非常悲催,他一生的经历并不那么风光,这个人就是溥仪。3岁登基溥仪3岁登基,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赶下台。他当时才3岁,属于小孩子,所以宫女们都逗着他

  • 明末大海盗王直的人物生平,王直的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海盗

    人物简介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12月25日),本名铨,绰号“直”。日本侧和民间史料称之为“王直”,认为他在海上违法贸易时冒用母姓而在自称为“汪直”。明朝人士,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徽州歙县雄村拓林人,在火枪传入日本的事件中为关系人物而有较大历史知名度。早年经

  • 凌烟阁功臣柴绍的人物简介,柴绍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凌烟阁

    早年经历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昭公主)嫁给了柴绍。 此时,农民起义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参见隋末农民起义),并逐渐形成以李密(参见瓦岗农民起义)、窦建德(参见窦建德起义)、杜伏

  • 史上死得最惨的妃子:深受皇帝宠爱却被赐死,死后还被做成乐器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南北朝

    他曾为北齐一代英王,开创北齐,励精图治,四处征战,只希望能够统一地区,求得国家稳定;他曾劳心劳力,厉行改革,劝农兴学,只望百姓能求得安居乐业;他曾编制齐律,删削律令,严禁贪污,赏罚分明,只求朝廷臣子忠心不二,为国为民。他被世人称为“英雄天子”,他是圣主。后来,一切都变了。国家太平稳定后,他的意志开始

  • 一代贤臣,明代名臣李贤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贤

    李贤(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谥文达,邓(今河南邓州市)人。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为一代治世良臣。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初入仕途李贤,

  • 史上最幸运的女子,被一介马奴抢走为妻,结果成为了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五代十国

    自古许多皇后皆出自于名门,然有这样一位皇后,本是农家女,后被马奴抢走,至此,众人皆以为她的命运只会更加悲惨了,然谁曾想,最后这位女子成了一代皇后。这位身世如此传奇的女子姓李,本是农家之女,名为李三娘。在一次无意之时,被在晋阳牧马的刘知远相中,刘知远便上门向李氏的父亲求亲,李父肯定不愿自己的女儿嫁给马

  • 楚汉之争,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邦,项羽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开创了汉家四百年基业,历来被史学家津津乐道,“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剑”起家,三年亡秦,五年灭楚,为空前强大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令后世赞叹不休。刘邦,论地位,不过是一小小亭长,而项羽却是贵族后裔;论才能,与项羽打仗是“屡败屡战”;论人品,贪财、好色、不务正业,几乎可与流氓划等号,而项

  • 此人是乾隆麾下的名将,战功赫赫,成为军机大臣,死后还被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福康安

    《还珠格格》作为童年的记忆已经深入脑海,文武双全的福尔康也为人们熟知,其实他却有历史原型可寻,那就是乾隆驸马、富察皇后的亲侄子福康安。福康安能文能武,以武将为本职,他贵为皇亲,年轻有为而又战功无数,高官厚禄本是应得,可却死后封王,不得不引人多加猜测他是否与乾隆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关系。据《清史稿》记载

  • 当初他杀了哥哥的儿子稳固自己的皇位,最终自己也得了同样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南北朝,齐

    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而某些朝代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皇位更替极其频繁。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就算是其中之一了。在短短27年的时间里,经历了6位皇帝。如果算上没来得及篡位的高澄和至死都不知道自己被前任皇帝禅位的高湝,那就是不到30年的时间有8位统治者。甚至高澄的二儿子高孝珩都曾经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