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鲜为人知的抗金名将,在敌后坚守城池3年

北宋鲜为人知的抗金名将,在敌后坚守城池3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963 更新时间:2023/12/9 0:52:49

北宋末年,金太宗完颜晟(吴乞买)发动侵略战争,大举南下攻宋,宋朝皇帝虽然昏庸无能,但多个地方的军民却在地方官和将领的带领下,与金兵浴血奋战,保卫家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其中,河北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军民更是在知府率领下于敌后坚守了三年,成为插入金国后方的一把利剑,使其无法倾尽全力南下。

这位知府是何许人?为何能在敌后坚持三年呢?

中山知府名叫陈遘(gòu),字亨伯,零陵人(今湖南永州),进士及第后被朝廷授予莘县知县,政绩斐然,陆续担任广西转运判官、商州知州、淮南转运使、河间府知府等职。

宋朝官员形象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金国第一次大举南下侵宋,金军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斡离不)绕过攻不下的城池,直奔都城汴梁而去,河间府这一次没有遭到战火。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东路金兵多次进攻汴梁被挫败,完颜宗望意识到无力独自破城,,就派人与宋钦宗议和,并开出议和条件:

1,宋朝赔偿金国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绢帛百万匹;

2,宋朝割让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中山府、河间府(今河北河间)三镇给金国;

3,宋朝以亲王、宰相入金营作人质。

宋钦宗同意金国条件,东路军得到首付的20万两黄金、400万两白银后撤军北还。

宋朝使者拿着皇帝的割地诏书到三镇宣读,遭到三镇官员的抵制,金国见三镇不肯投降,就命令回师的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猛攻中山、河间,西路军主帅完颜宗翰(粘罕)继续围攻太原。

金军形象

陈遘率领河间军民顽强抵抗,多次击败攻城金兵,同时,金兵在中山府也遭到知府詹度的抗击,作战不利,只好撤兵而去。

詹度守城有功,被朝廷调任荊湖南路制置使,中山知府一职由陈遘接任,同时,宋钦宗任命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兵马元帅,加授资政殿学士,光禄大夫,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

九月,金兵攻破坚守九个月的太原后,第二次大举南下侵宋,陈遘率领中山军民坚守,金兵东路军依然无法攻克,遂留下部分人马围攻,主力直扑汴梁,这一次,东、西两路金兵会师,攻破汴梁外城,宋钦宗入金营议和被扣。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一同被掳走的人员超过10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金兵押解徽、钦二帝北上,经过中山府时,金人胁迫宋钦宗派光禄卿陈适(陈遘弟)到城下宣读“谕旨”,诏令陈遘立即开城投降。

陈遘站在城墙上对弟弟说道:“皇上受辱,臣子应该以死捍卫!我们兄弟二人平常都以重视名声和道义自居,难道今天要出卖国家,给金人当囚徒吗?”(吾兄弟平居以名义自处,宁当卖国家为囚孥乎?)

陈适哭着说:“兄长只要尽力守城就好,不用担心我的安危!”(兄但尽力,勿以弟为念)

金人见陈遘不肯投降,恼羞成怒,继续围攻中山府。

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应天府原名宋州,北周时期,赵匡胤曾于此担任归德军节度使,皇袍加身之后,把宋州视为“龙兴之地”,名字不仅被用作国号,还升格为南京应天府。

陈遘世系

陈遘在中山府望眼欲穿,盼望着宋高宗能派军队增援,解中山、河间之围,但赵构却一路南逃,先跑到扬州,后渡过长江到杭州,并没有收复失地之意。

到了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九月,河东、河北除了中山、河间仍在坚守外,其余州县,全部沦陷!

建炎二年,河间府被金兵攻破,陈遘调到中山府后,新任河间知府姓名不详,但这位新知府率领全城军民同仇敌忾,整整抗击了金兵两年,同样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河间失守后,中山府成为敌后孤城。(唯中山屹立不降)

陈遘在金兵的重重围困之下,一直坚持到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此时,距离金兵围城,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朝廷没有派来一个援兵,也没有支援一粒粮食。

中山府的粮食早就吃光了,宋军人人羸弱,手脚无力,握不住武器,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将领动摇了,陈遘命令部下总管集合城内率领所有士兵准备与敌人决战,但总管却抗命不从,陈遘只好将其处死,再派一名叫沙振的将领去,沙振一直以骁勇而闻名,但这次竟然也推辞,陈遘坚持派他前往。(总管辞,遂斩以徇)

沙振非常恼火但又很害怕,就产生了杀害陈遘的想法,在身上暗藏利刃进入其府,在厅堂上杀害了陈遘,又接连杀死其子陈锡和奴仆妻妾等共十七人,陈遘的长子陈钜在淮南任职,幸免于难。(遂害遘于堂,及其子锡并仆妾十七人)

陈遘遇害后,城内宋军失去主心骨,有人开门投降,金人终于进入了中山府,看到陈遘的尸体后,金人感慨的说:“这真是南朝的忠臣啊!”于是命人收敛陈遘的尸首葬在铁柱寺。(金人入见其尸曰:“南朝忠臣也”。)

陈遘的弟弟陈适被金人掳往北方十年后,死于云中(今山西大同)。

更多文章

  • 此人因为做对了一件事,虽然青年早逝,但被封为凌烟阁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房玄龄,李世民

    在唐太宗钦点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殷开山是比较特殊的一位,首先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其次是死得太早,第三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还有严重的失败史。仅凭这三点,无论如何都上不了“凌烟阁”啊?其实殷开山的最大功绩,在于他入行早。这还得从他的生平说起。殷峤,字开山,雍州人。殷开山很多凌烟阁功臣一样出身官宦世

  • 曾经他是最牛君王,不料却被活活饿死,但是他却不值得同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齐桓公,公子小白,鲍叔牙,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小白击击败了与他争夺王位的公子纠,成为了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史称齐桓公。在大臣鲍叔牙的建议下,齐桓公重用曾经公子纠的谋臣管仲,并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管仲也不负众望,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使齐国国力大为增强,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曾经雄才大略的齐桓公,到晚

  • 朱元璋微服私访,老农夫叹了一口气,县令就被斩首示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一向关心老百姓日子的朱元璋再一次走出宫门,到田间地头去看望辛苦劳作的农民。这一次,朱元璋去的是苏州府的嘉定县,距离南京不远。朱元璋轻装简行,没有带大队的护卫人员,为的就是掩藏身份,体察真实的民情。朱元璋是不相信官员的奏折的,或者说不相信官员,这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着莫大的关

  • 齐桓公的三步战略,从此走出春秋巅峰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齐桓公,周天子,

    郑庄公吹响了春秋争霸的号角,齐桓公第一个跟进,他的霸主之路是这样走的。第一步,搞改革。齐桓公上岗之后做了一个极其正确的决定,就是采纳鲍叔牙的建议,用曾经的仇敌管仲治理齐国。管仲做了一件叫改革的事情,原本被齐襄公整得混乱不堪的齐国,经他这么一鼓捣,顿时是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国力一下就跨上了好几个台阶

  •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统治下的老旧照片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照片,

    1909年,承德,正在吃饭的百姓。这一年,正是小皇帝溥仪称帝的第一个年头,他的父亲载沣摄政。1909年初夏,承德的村民。大部分还留着辫子。1909年7月,承德围场,脖子上长瘤的妇女。1909年8月, 承德围场,“木兰秋狝”大典时,蒙古大力士。1909年,承德,正在修建的城防。1909年,承德避暑山庄

  • 康熙晚年时期的皇子们大都下场很惨,为什么唯独他能寿寝正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康熙,苏麻喇姑,乾隆,

    康熙的皇子中,因为参与夺嫡之争,大都下场很惨。不过这个皇子却能得善终,并且一直活到79高龄。他有什么秘诀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位独善其身的皇子,是皇十二子胤裪,在历史和清宫剧中,他的存在感并不高。不过,这并不代表他在文韬武略上逊于其他皇子。(影视中的胤裪)胤裪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他的生母是庶妃万琉哈氏。按

  • 石达开死前的两大遗憾,一个为国,另一个为了自己的部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石达开,李鸿章,太平天国,洪秀全,

    翻开太平天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即:对于太平天国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骂声一片,但对悍将石达开,却几乎众口一词的赞扬!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或许和石达开的两大遗憾有关!在石达开的一生之中,有两大遗憾,一个是不能废除卖国条约,一个是决定投降之前,想要保住部下性命,最终却不能如愿。从这两点上看,一是

  • 因一件小事朱元璋却将常遇春的老婆,给大卸八块熬成汤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常遇春,

    在现实生活中活见鬼的事情好像并不少,大多是心理反应。然而在古代就有发生,而且还是发生在皇帝的身上。朱元璋白天“活见鬼”。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天历

  • 包拯穿的官服上为什么是条龙,不怕杀头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著名的官员。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贪图富贵,铁面无私,且英明武断,敢于替百姓申正义、鸣不平,所以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包青天”,还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的人们也把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为人民伸张正义。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

  • 曾国藩手握50多万湘军,为何不佣兵篡位,这两人是他过不去的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曾国藩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到了王朝后期,佣兵自重的将领,大多数会选择造反,自立为王。曾国藩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他创办的湘军,在打败太平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曾国藩的湘军,打不打得赢还是两回事。在湘军强盛时期,据说有50多万之众,他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