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居然是他!

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居然是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336 更新时间:2024/1/24 1:53:11

赵昚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已经在皇宫里苦熬了30年。

时隔多年以后,宋孝宗赵昚都会清晰地想起他第一次进皇宫的情形。那时候,他才6岁。当他被父亲牵着手,慢慢的走进森严壮观的皇宫时,心里涌上的,除了恐惧,就是孤独。那么多那么高大的房子,不管是谁走进去,也会像一滴水溶进海洋、一片树叶飘入森林一样,无影无踪。

宋孝宗赵昚

过了几天,赵昚就与另外一个胖胖的小孩子一起,忐忑不安地站在一个瘦削、目光锐利的伯伯面前。伯伯衣着华丽,沉默寡言,他的目光在两个孩子身上瞟来瞟去,像是一头狮子在两只绵羊面前挑选晚餐。晚餐嘛,当然是越肥越好,这位伯伯对胖小孩露出了和蔼的微笑。就在这时候,斜刺里跑来一只猫,胖小孩伸出脚去踢它——这一脚便把皇帝位置踢走了。

伯伯叹了一口气,摸摸小赵昚的脑袋瓜子,对旁边的人说:“就是他了。”

这个瘦削的中年男人,就是在长期的逃跑生涯里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宋高宗。从此赵昚就开始了漫长的皇宫生活。

宋高宗虽然选定了赵昚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一直没有给他一个正式的名分。从内心讲,宋高宗还想挣扎一下,给自己鼓捣一个龙种。在宋朝,没有人工受精这一说法,因此宋高宗就得完全靠自己折腾,求医问药,不在话下。另外,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她中意的是另一位候选人:赵琢。

天姿聪明的赵昚决定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挣工分了。多年的皇宫生活,让他逐渐熟悉政治生活的套路。他敏锐的发现,晚年的宋高宗与秦桧之间出现了不和谐调子,于是,他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宋高宗这一边。后来,秦桧病重,赵昚及时得到了消息,通知了宋高宗;宋高宗亲自去相府探视,粉碎了秦桧和他的余党准备让秦桧儿子当宰相的企图。

这是赵昚在政坛第一次亮相。

49的宋高宗无法再折腾下去了,于是,立储的问题也摆上了议事日程。此刻韦太后已死,凡事都得他来抓主意。宋高宗打算对两个候选人进行一番考核,从而为南宋王朝选出一个合格的老大。以什么为标准考核呢?宋高宗苦苦思量,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好色之徒,害得整个国家都受到了牵累,因此未来的接班人一定不能步自己后尘,于是他决定用美色考验两个候选人。

宋高宗在宫中选了20名宫女,分别送到两个候选人宿舍。赵昚当时已经快到30岁了,正是当打之年,有美女投怀送抱,那自然不能白白浪费——好在他的老师史浩提醒了他,让他好好对待这些宫女。

过了一些日子,宋高宗召回20名宫女,一番体检之后他发现,赵昚同学是完璧归赵;而赵琢同学则毫不客气的将那10朵花儿尽数采摘。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1160年,宋高宗正式将赵昚立为太子。1163年,在主战派军民的压力之下,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赵昚,是为宋孝宗。在禅位仪式上,宋高宗说了一句出自内心的自我评价:“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可谓一生的总结。

宋孝宗赵昚

宋孝宗一上任就表现出与宋高宗不一样的地方。他恢复了主战派胡铨的官职,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为“武穆”,在西湖边建立岳坟,供后人缅怀。他还削去秦桧的官号,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他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这些措施在当时大快了人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孝宗身处的情况比较窘迫。当他想在政治舞台上来个大鹏展翅的时候,却发现太上皇宋高宗有意无意的按住了他的手脚,使他腾挪不得。比如,1165年,金国派使臣进京入见。双方在递交国书的仪式上发生了争执。金国使臣要按绍兴和议的礼仪,由宋朝皇帝在殿上亲自从使者手中接受国书。而宋孝宗认为金朝南侵,两国为敌对国家,应由大臣转呈金朝的国书。双方僵持住了。这时太上皇宋高宗发下来话,让宋孝宗遵守和议。因此宋孝宗不得不屈辱的从金朝使者手里接过国书。

宋高宗一度非常坦白地告诉宋孝宗:“你等我死后再搞那些事儿吧。”这让宋孝宗很是不爽却又无可奈何。此是后事,按住不表。单说宋孝宗甫一登基,就采纳宰相张浚的建议,积极筹划北伐的事情。

按照惯例,只要有人提出北伐,就会有人站出来反对。而且这反对的人来头不小:宋孝宗的老师,兼右相史浩。他反对的依据其实也有道理:北伐的各种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窃以为,在大一统时代,能够在朝廷里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实在是皇帝的福音。古人老早就说了嘛,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过,为了这一天宋孝宗已经等待得太久了,他几乎迫不及待的想挥师北上,一雪靖康之耻。而张浚同志也是相同的心思:建功立业。于是乎,他俩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块儿来了。

在宋朝,调动军队是需要履行一定的手续,通过三省和枢密院来完成。而三省和枢密院基本上都由主和派把持着。为了达到迅速出兵的目的,张浚在经过宋孝宗同意之后,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李显忠等将领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发动了抗金战争。

史浩知道此事后,以自己作为右相,居然被排斥在国家大事之外为由,辞去了右相职位。

战争伊始,进展比较顺利。金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一贯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居然会主动向自己进攻。他们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北伐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李显忠率领攻打灵壁,一路由大将邵宏渊率领攻打虹具。李显忠是陕西人,一家200余口尽被金兵杀害,因此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很快就攻克了灵壁。另外一路久攻虹具不下,最后还是李显忠派灵壁降兵前去劝降,虹具守将才放弃抵抗。

邵宏渊这人心胸狭窄,嫉妒李显忠的才能,因此在军事行动上不配合李显忠。李显忠请邵宏渊乘胜进攻宿州,但邵宏渊却不予理睬。李显忠只得独自率部行动,经过激烈战斗,攻下了宿州。宿州是军事重镇。宋孝宗闻讯后那是相当高兴,写了一封亲笔信嘉奖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他当然不知道,他的嘉奖使得李显忠与邵宏渊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在经过最初的溃败之后,金兵开始展开反扑。李显忠奋勇抵抗的时候,邵宏渊不但不救援,反而站在城墙上说风凉话:“这大热天的,摇扇子也不凉快,打什么仗嘛。”

可想而知,孤军作战的李显忠抵抗多时后,独木难支,最终全线溃败。宿州古称符离,因此这一事件也称为符离之溃。

虽然宋军在符离之溃中没有受到实质性打击,但这给了踌躇满志的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逐渐意识到,恢复大业并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就倾向了主战派,他重新任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并将主战的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先后赶出朝廷。不过,他还是对主战派留有余地。张浚因战败请辞,宋孝宗好言劝告,象征性地降为江淮宣抚使,部署两淮防线;不久又恢复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

不打仗了,大家就坐到谈判桌上来。

金国开出了价码: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

金国以为像以前那样,只要自己开出价码,宋朝就只有乖乖的接受,但这回他们遇到了宋孝宗——一个欲有所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说:不。

说“不”是需要底气的。宋孝宗召回张浚为右相,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一决雌雄。

张浚招徕山东淮北的忠义之士万余人,补充建康、镇江的正规军,增修两淮城堡工事,添置江淮战舰,随时奉命待发。无奈汤思退及其同党百般攻击张浚,污蔑他“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插了一腿,让宋孝宗不要“折腾”。在种种压力之下,宋孝宗屈服了,将张浚罢免。

宋孝宗赵昚

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留下遗嘱,“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配葬在祖宗墓侧,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谈判继续进行。几番艰辛的拉锯战之后,1164年,“隆兴和议”签字生效。具体条款是:

1、宋帝称金帝为叔父;

2、国交平等,改诏表为国书;

3、改岁贡为岁币,银绢各减5万;

4、疆界如绍兴之旧,宋归还所取商秦二州。

与绍兴和议相比,双方都进行了适度的退步。在金国那边,是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在南宋这边,是军事实力实在太差,打不过人家。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进入了40年的和平时期,直到开禧北伐。在这40年里,两国都开足马力,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宋孝宗还是对恢复大业念念不忘。他一边搞建设,一边搞军备。他也知道,金国是靠不住的,只要他们一恢复元气,随时都有撕毁条约,举国南侵的可能。是以,他任用主战派代表允文为相。

虞允文曾经组织指挥过采石大捷,宋孝宗对之寄予了很大希望。这年9月,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任宣抚使,希望他日后能在四川率先出兵。他对虞允文说:“丙午(即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他甚至与虞允文相约,一起发兵攻打金国。虞允文临行前,宋孝宗握住他的手,说:“爱卿啊,如果你出兵了,我没出兵,是我辜负你;如果我出兵了你没出兵,是你辜负我。”

虞允文走后,宋孝宗天天等候他出兵的消息。可虞允文到四川快一年了,都没有向他报告出兵的计划。宋孝宗等不及了,一封又一封加急电报发过去,催促他出兵。而虞允文的回答都是:还没准备好,不能出兵。宋孝宗很生气,派人拿着自己亲笔写的信去催促虞允文。这一回,派去的人赶到四川,却发现虞允文已经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了。

宋孝宗的计划又泡汤了。

学界有一种说法: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这说法是比较公允的。宋高宗空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却尽做些自毁长城的事情;到了宋孝宗时代,老大挺能干,手下却多是胸怀大志,却碌碌无为之士。

比如张浚,是一个旗帜鲜明的主战派,但能力实在有限。虞允文的情况也差不多。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并不是一个栋梁之才,难以承担中流砥柱的重任。或者,这就是宋孝宗不得不面临的窘境吧。

虞允文事件又给了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由此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从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一心一意抓国内建设,增强国力,为下一届政府北伐打好人力、物力基础。

宋孝宗恢复了开国以来言论自由的传统,鼓励大臣们存在不同意见,互相争论。这使得相当长一段时间,政治都比较清明。

为了改变民贫国弱的局面,宋孝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每年都亲自过问各地的收成情况,而且还十分关注新的农作物品种。有一次,诗人范成大向他介绍了一种叫“劫麦”的新品种,宋孝宗让人先在皇宫的后花园里试种,发现确实穗实饱满,就在江淮各地大面积推广。

宋孝宗不但在执政能力上远胜宋高宗,在个人操守上也比他强很多。他崇尚节俭,经常穿旧衣服上班。他也不爱大兴土木。在他的治下,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社会。国库充盈,据说连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宋孝宗本人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宋高宗死后不久,他就禅让给三子赵惇。说来还有点意思。因为当时金国也换庄,轮到20几岁的金章宗做老大了。按照“隆兴和议”规定,60多岁的宋孝宗要在国书里称呼金章宗为“叔叔”,这对自尊心极强的宋孝宗来说,是绝不能忍受的。

宋孝宗执政的大部分年头都有一个宋高宗压在头上,怎一个“囧”字了得?不过,他又是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怎一个“强”字了得!

标签: 宋孝宗赵昚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史上最勤奋博学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帝王当中,清朝的康熙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他在位时间最久,以其雄才大略、勤政躬为、励精图治,开创了一段封建时代的太平盛世;同时,他又是一个学习型的、学者型的君主,谦虚好学、博学多才、文武皆擅,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真正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受到中外敬仰,是其他所有明君圣主、伟大帝王,如“秦皇汉

  • 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瑾,诸葛亮

    很多人对三国中的诸葛亮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诸葛瑾却比较陌生!那么诸葛瑾到底是谁呢?纯良正直的诸葛瑾诸葛瑾其实是诸葛亮的哥哥,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十分宠信的一位大臣。而他一生的政治传奇色彩确实不如诸葛亮如此浓厚。诸葛瑾被后人最为称赞的也不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或者是有显著成绩的政治,而是他在乱世中的温和纯良的

  • 拓跋宏的光辉事迹 革俗汉化和御驾南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拓跋宏的光辉事迹

    拓跋宏的光辉事迹,大家所熟悉的南北朝的历史有哪些呢,关于拓跋宏的故事有哪些呢,他的光辉事迹包括哪一些呢,这里讲到的有拓跋宏的掌握大权,还有南迁洛都,革俗汉化,平定反叛等事件,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满二十三岁,这时,他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卓越

  • 神经质的乾隆:多少文人死在其刀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

    乾隆死了,但中国的文字冤案并未随他而消亡。回首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艰难与险恶。网络配图乾隆作为承业皇帝,算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他手下的盛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其父雍正。可父子二人相比,儿子的威名远在老子之上。同样的酷治江山,父子二人“酷”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儿子酷政“酷”得刁,玩得妙,帝王这

  • 宋代皇帝礼遇文臣 高宗:朕学问安敢望士大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代皇帝礼遇文臣

    宋代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是统治者的开明。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的内藤湖南说,(宋代)“君主再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在平民社会,君主的个人价值取向,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影响更为直接。网络配图虽然为了一家一姓利益,把脑筋动到极致,但是赵匡

  • 崇祯明朝末代皇帝 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的失败也与大明王朝的人才凋敝有莫大的关联。崇祯皇帝一生中总共换过多达五十位内阁首辅,而每次更换内阁首辅也并非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而是凭借运气,即所谓用抓阄的方式在学士中进行选拔。崇祯皇帝的内阁首辅也创造了中国古代内阁首辅之最,没有哪一位皇帝如此频繁的更换内阁首辅,因而也

  • 谜团:大秦第一宰相吕不韦为何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吕不韦

    导读:吕不韦是古往今来第一商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一名普通商人做到第一位帝国宰相,他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更是后无来者。那么吕不韦为何能当上宰相呢?他又有什么功绩于秦朝呢?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未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网络配图吕不韦原为大商人,

  • 揭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爱秘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685~762年),即李隆基,一称唐明皇。延和元年受禅即位。初期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经济继续有所发展,被称为“开元之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执政,官吏贪黩,政治腐败。天宝十四载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享(肃宗)即位灵武,他被尊为太上皇。至德二

  • 明英宗朱祁镇:史上最忘恩负义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镇

    说起这位明英宗朱祁镇,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时段开车——-生不完的气。先说年号问题,明朝皇帝,在位时间再长,年号也只有一个,惟独他特殊,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倒不是因为他非要搞特权,两个年号之间,是由一大串可气的事穿起来的。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 刘秀: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皇帝的帝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秀

    导读:毛主席曾经称赞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明末王夫之也曾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那么光武帝刘秀到底有什么资本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赞誉?刘秀出生在公元前6年,父亲刘钦去世那年,刘秀才九岁。跟哥哥姐姐一起寄养在叔叔刘良家,本来,由于自己是宗室子弟,还可以按时领到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