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史上最勤奋博学的皇帝是谁?

中国古代史上最勤奋博学的皇帝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06 更新时间:2024/2/10 8:19:29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帝王当中,清朝的康熙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他在位时间最久,以其雄才大略、勤政躬为、励精图治,开创了一段封建时代的太平盛世;同时,他又是一个学习型的、学者型的君主,谦虚好学、博学多才、文武皆擅,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真正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受到中外敬仰,是其他所有明君圣主、伟大帝王,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类所远不能比的。就连他的孙子乾隆,常自诩为“十全老人”,也远比不上自己祖父。乾隆只算是一个“大玩家”,康熙才是真正的大学者、学问家。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康熙)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康熙一生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出色的科学家。他是继明末徐光之后,在清初认真钻研并引进西洋科学的有识之士,对传统科学亦极精通。作为一国之君,他对清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他所涉猎的学科,有天文学、历法、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解剖学、地学、农学、植物学、工程技术、测量学、铸炮术,还研究过乐理学、声律学、逻辑学及拉丁文。他还是儒家和诗人、书法家、画家,可谓全才博士。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康熙就爱好学习,刻苦读书,每天竟达十余小时之多。至青年时,对经、史、子、集便滚瓜烂熟,诗经离骚、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宋词……许多名篇佳作,他都能背诵得朗朗上口,通晓文史。这为他后来的写作文章、赋诗填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他勤于政务,每天上朝时处理军政大事,回宫后又研习科学,经常挑灯夜读不倦。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他还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皇太子及其他臣僚,使他们也对此发生兴趣。

康熙成年以后,开始独立掌权。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他与时俱进,知道了自然科学的重要,便苦学起相关学科来。据史书《正教奉褒》记载:康熙亲自召见文人学士与科学家,及外国传教士中那些明白自然科学的南怀仁、徐日升、张诚、白晋、安多、巴多明等人,向他们求教,请他们轮流到内廷养心殿讲学,讲学内容有:量法、测算、天文、历法、物理诸学。

畅春园的蒙养斋遂成为康熙的科学沙龙,这里聚集着中西人士,与皇上研讨各种科学问题,研究编纂大型科学著作。就是外出巡视,康熙也从事科学考察,邀请张诚等人带着先进仪器随行,每天工作空闲的时候便到处讲学。

康熙研究科学,是出于政务上的需要。因为他亲政后不久,首先要处理的问题之一便是历法之争,这是一桩科学官司。他主持了一系列大型科学著作的编纂,实施《皇舆全览图》的测绘,付出诸多心力。他研究科学始终贯穿求实精神,注重观察、测量、实地调查与实际应用。

首先,康熙任用西洋人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采用西洋新法。1669年,他令南怀仁督造钦天监用天文仪器纪限仪、地平经纬仪、亦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及天球仪等,配置于观象台,并写成《新制灵台仪象志》介绍仪器构造及用法;1673—1674年令其再进讲几何学、静力学及天文学等。1688

年在乾清宫接受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等献上的带有望远镜的四分象限仪、数学仪器、水平仪、天文钟及化学试剂,置于宫中。次年又召徐日升、张诚、白晋、安多,要求他们每日轮班至养心殿讲授西学。康熙很快就掌握了这些仪器原理及用法,并于宫内外亲自实际应用。

康熙所研究的内容,包括欧洲著名天文学家卡西尼及拉伊尔观测日月食的新方法。他用带有望远镜仪器等在野外作地形测量,实测山的高度及任何两点之间的距离。他用四分象限仪实测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进而求出当地北极出地高度。他还用日晷的测量结果,通过计算得出某日正午日影的长度,与随行的张诚所测完全一致,使满朝大臣惊叹不已。

这时康熙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天文学、天体观测、大地测量及实用几何学。他用法国科学院学者新发明的观测行星的天文仪器,经常在宫内坚持观测。1690年2月28日(夏历二月初一),康熙与张诚分别预测到这天应有日食,于是率内院大臣同往观象台观察,果然应验。

1689年,康熙南巡江宁府,根据当地北极出地高度研究老人星出没的问题,怀疑《辽史·穆宗纪》关于在辽都临潢观测到老人星的记载的可靠性,从而纠正了这一讹误。

他还下令重新修订《西洋新法历书》,自1714年始,至1722年成,题为《历象考成》,共42卷。康熙年间,中国学者对天文历法的研究相当活跃,这是与皇帝的提倡分不开的。

康熙还系统研究了数学。1690

年研究欧几里得几何学,用数学仪器运算,又研习代数学,所用教材是法国数学家巴蒂编著的《实用及理论几何学》。他能熟练地将数学原理用于实践,如测量复杂形状的面积及谷物体积等,事先的理论测算与事后的实际丈量毫无误差。康熙除用西洋仪器测算外,还用中国的算盘运算,比安多用西法求出的数值还快。他的才智令西洋人亦为之折服。

后来他又下令,将洋人为他进讲的数学著作,由满文译成汉文装订成帙,经他亲自审订、作序,因成 53

卷的巨著《数理精蕴》。此书出版后,中国数学研究又出现较为活跃的局面。

康熙自幼留心地学及制图学。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每到一处都作实地考察。当他行军至北部沙漠时,见其中有螺蚌壳,因悟此地上古时为泽国,“水退而雍沙”。

关于磁偏角,宋人沈括已有发现。但康熙比沈括更进一步指出各地偏角都有不同,且偏度大小亦不固定。他还指出,用指南针虽不能定正南,但可通过测量日影而定;因一天之内日至正南,影必最短。当然,用偏角校正磁针亦可定出正南。

康熙在地学方面的最大功业,是厘定并实施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测绘工作,这是世界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1690年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他想了解俄国使团来华所经路线;但打开西方地图一看,他发现关于亚洲及中国部分简略不详、标绘粗漏。于是他决定,用科学方法对中国版图进行一次实际测绘。

这时他已掌握实用几何学及大地测量学知识,在南北巡视时又实测过各地经纬度,积累了实际经验,有资格担任这次大规模测绘的决策者。1708—1716

年,他派出中西人士组成的测绘队伍分路至各地,以 641处作为测量网点在全国完成三角测量。1717

年各路测绘队齐集京师,再进行汇总。经康熙审定后,绘制成《皇舆全览图》及各省分图。这次科学测绘统一了长度单位,但发现子午线

1°的长度南北不同,证实了地球为扁球形。

像这样大规模的测绘,在欧洲从未做过,可谓空前壮举。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各国东方地图的绘制,大都以《皇舆全览图》为依据,只作微小修正,因而此图具有世界影响。

康熙在兵平定“三藩之乱”、统一祖国和防备北部边患的过程中,对火器技术相当注意。1674

年,他下令南怀仁“尽心竭力,绎思制炮妙法”,此后两年铸成大炮120门,皇帝亲率百官莅临京郊卢沟桥炮场观看演放。1680

年再铸造大炮320门于同地试炮,谕八旗炮手240名随去,“学习正对星斗之法”。康熙放下皇帝架子,再诣现场观看,旋于卢沟桥炮场对炮手给予赏赐,授南怀仁工部右侍郎衔。南怀仁因进呈《神威图说》,“谨备理论二十六,图解四十四。”从此清代正规军以此重型火器更新装备。

康熙更出己意,下令铸造他所设计的供骑兵使用的小型铜质野战炮及轻型三脚炮架(这是他在亲征准噶尔的战役中,总结实战经验后构思出来的实用火器),传谕各骑兵练习使用。

康熙中期以后,战事较少,史称盛世,火器技术仅用作娱乐表演。皇帝这时在宫内外亲自点燃复杂的烟火,与民同欢,大概也是康熙自己设计出的。据张诚记载,1690

年 1 月 12

日夜,在畅春园看到由皇上点燃第一支火箭,飞出后引燃另一架烟火,这架烟火中又飞出第二支火箭;再触发第二架烟火,射出第三支火箭。几架烟火犹如机器,连环发射,顿时空中光焰耀目,犹如流星点点,使西洋人赞叹不已。

康熙还是一位农学专家。他曾在北京丰泽园(今中南海)内辟出几亩水田,亲自种稻。有一次,他在田内发现有一颗稻子提前两个月早熟,且茎杆高大,遂留种。待次年种下,仍是早熟,从此生生不已。该米色微红,气香,又早熟,后在南方推广,可一年两熟。由他亲自培育出的优秀稻种,称为“御稻米”,他“四十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

他的这一突出贡献,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称赞。达翁写道:“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稻)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

康熙还根据宋人的《耕织图诗》,参照当时资料著成《御制耕织图》,收载耕图及织图各 23

幅。他对每图各赋一诗,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具及纺织技术情况。此书图绘精美,诗句通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康熙还发起臣僚,将明人王象晋所著30卷的《群芳谱》加以扩充改编,于1708年编成《广群芳谱》100卷,由他亲自写序,表示他提倡研究植物学。

大约是在1690年前后,康熙身体偶感不适,因此对医学又发生兴趣。他要求白晋、张诚等人用西洋医学讲述致病原因及药物用法,并与他们讨论脉学。这使传教士们得以后来向欧洲通讯中介绍中国脉学。康熙还研究了消化、营养及血液循环学说,并与中医理论作了比较。

同年,康熙还下令在宫内建立化学实验室,以巴黎皇家实验室主任拉沙的《皇家药典》为参考,用西法制药。他亲自观看操作过程。他还将药物赐给皇子、内大臣甚至侍卫。

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再服西药金鸡纳即奎宁而奏效。由此他带头提倡此药,使之在中国普及开来。

种痘法是中国发明的,但当时有人还不习惯于种痘,康熙于是强令全面施行。他事后回忆说:“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这种断然措施是完全正确的。

在研究西医病理学时,自然会涉及生理解剖学。因而,由白晋及另一法国人巴多明,进讲法国科学院院士韦尔内的解剖学著作,及丹麦解剖学家巴托林的论著。康熙将其中插图与宫内所藏标有经络的铜人模型作了对比,发现中西关于静脉的描述略同,但铜人模型没有动脉及血管。此时他已掌握哈维血液循环学说。他下令将这方面的材料整理成书,分藏北京文渊阁、畅春园及承德避暑山庄,还允许其他人入库查阅。

康熙的养生之道,在《庭训格言》中有多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可吸取的东西。比如,他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他写道:“节饮食,慎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不可暴饮暴食,要“起居有常”。不可“贪睡”、“贪食”,更不可“沉湎于酒席中”。“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以及衣着洁净,室内温馨;饮酒有度,药补慎用;清虚栖心,神静心和。清虚栖心,神静心和,等等。

康熙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之经典作品。康熙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他的书法也很不错。他还主持编写了著名的《康熙字典》。看他给数十名子女所取的名字,也足以证明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造诣和学识是很出色的。康熙还学会了识别当时中国18个省中13个省的方言。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1677年,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还强调兴礼教。他在1679年下诏说:“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康熙不但勤奋博学,而且谦逊虚心,向所有有学问、有专长的人学习,包括儒家大师、科技专家、外国传教士等,都能向他们不耻下问、认真请教,并得到许多教益、获得大量知识,从而学贯古今,兼通中西,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康熙几暇格物编》一书便是他的心得之作。

康熙虚怀若谷,认真学习;甚至还亲自演算,一丝不苟。西人张诚在给自己国家的报告中也说:“每朝4时至内廷侍上,直到日没时还不准归寓。每日午前2时间及午后2时间,在帝侧讲欧几里德几何学或物理学及天文学等,并历法炮术的实地演习的说明,甚至有时忘记用膳……”

康熙还能向国内许多有学问的人请教,使自己的学问更精更深,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更有造诣。他还接受数学家陈厚耀、梅文鼎等人的建议,编纂了一本集当时数学之大成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53卷。加上《历象考成》42卷、《律吕正义》5卷,合称《律历渊源》共100卷,于1723年出版。

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尚且难以达到如此勤学谦虚;更何况他还是高高在上、拥有天下、日理万机的皇帝!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啊!连皇帝都能懂得如此虚心请教、钻研学问,我们难道不更应该做到这样吗?

标签: 康熙

更多文章

  • 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哪儿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瑾,诸葛亮

    很多人对三国中的诸葛亮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诸葛瑾却比较陌生!那么诸葛瑾到底是谁呢?纯良正直的诸葛瑾诸葛瑾其实是诸葛亮的哥哥,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十分宠信的一位大臣。而他一生的政治传奇色彩确实不如诸葛亮如此浓厚。诸葛瑾被后人最为称赞的也不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或者是有显著成绩的政治,而是他在乱世中的温和纯良的

  • 拓跋宏的光辉事迹 革俗汉化和御驾南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拓跋宏的光辉事迹

    拓跋宏的光辉事迹,大家所熟悉的南北朝的历史有哪些呢,关于拓跋宏的故事有哪些呢,他的光辉事迹包括哪一些呢,这里讲到的有拓跋宏的掌握大权,还有南迁洛都,革俗汉化,平定反叛等事件,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满二十三岁,这时,他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卓越

  • 神经质的乾隆:多少文人死在其刀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乾隆

    乾隆死了,但中国的文字冤案并未随他而消亡。回首中国文人的生存环境,一言以蔽之:艰难与险恶。网络配图乾隆作为承业皇帝,算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他手下的盛世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其父雍正。可父子二人相比,儿子的威名远在老子之上。同样的酷治江山,父子二人“酷”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儿子酷政“酷”得刁,玩得妙,帝王这

  • 宋代皇帝礼遇文臣 高宗:朕学问安敢望士大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代皇帝礼遇文臣

    宋代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是统治者的开明。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的内藤湖南说,(宋代)“君主再不是贵族团体的私有物,他直接面对臣民,是他们的公有物”,在平民社会,君主的个人价值取向,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影响更为直接。网络配图虽然为了一家一姓利益,把脑筋动到极致,但是赵匡

  • 崇祯明朝末代皇帝 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崇祯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他的失败也与大明王朝的人才凋敝有莫大的关联。崇祯皇帝一生中总共换过多达五十位内阁首辅,而每次更换内阁首辅也并非是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而是凭借运气,即所谓用抓阄的方式在学士中进行选拔。崇祯皇帝的内阁首辅也创造了中国古代内阁首辅之最,没有哪一位皇帝如此频繁的更换内阁首辅,因而也

  • 谜团:大秦第一宰相吕不韦为何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吕不韦

    导读:吕不韦是古往今来第一商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一名普通商人做到第一位帝国宰相,他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更是后无来者。那么吕不韦为何能当上宰相呢?他又有什么功绩于秦朝呢?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未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网络配图吕不韦原为大商人,

  • 揭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爱秘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685~762年),即李隆基,一称唐明皇。延和元年受禅即位。初期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武周后期以来的弊政,社会经济继续有所发展,被称为“开元之治”。后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执政,官吏贪黩,政治腐败。天宝十四载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逃往四川,太子享(肃宗)即位灵武,他被尊为太上皇。至德二

  • 明英宗朱祁镇:史上最忘恩负义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英宗明英宗朱祁镇

    说起这位明英宗朱祁镇,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时段开车——-生不完的气。先说年号问题,明朝皇帝,在位时间再长,年号也只有一个,惟独他特殊,在位总共不过十五年,年号却有两个,前一个叫正统,后一个叫天顺。倒不是因为他非要搞特权,两个年号之间,是由一大串可气的事穿起来的。先说正统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

  • 刘秀:中国历史上最会做皇帝的帝皇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秀

    导读:毛主席曾经称赞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明末王夫之也曾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那么光武帝刘秀到底有什么资本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赞誉?刘秀出生在公元前6年,父亲刘钦去世那年,刘秀才九岁。跟哥哥姐姐一起寄养在叔叔刘良家,本来,由于自己是宗室子弟,还可以按时领到皇

  • 历朝钟爱兔死狗烹 功臣叹伴君如伴虎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

    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野兔死了,猎狗就要烹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为何古代名将难善终?为何古代君王非要做冷血动物呢?网络配图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几乎每一个朝代接替、政权更换时期的中国历史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更有甚之,帮助朱元璋夺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