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羽死后谥曰“壮繆候” 是因为他大意失荆州吗

关羽死后谥曰“壮繆候” 是因为他大意失荆州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56 更新时间:2024/2/10 23:43:25

三国蜀将关羽死后谥号是“壮繆侯”,依据周公制谥法,“繆”属于恶谥,“名与实爽”,意思是名望与实际能力不相符。一方面,关羽在当时的名气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他自视甚高却身死人手,让蜀国损一员名将,又丢失一处战略要地——荆州,这对于蜀汉绝对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说他名不副实似乎也情有可原。但真的是这样吗?

关羽毕竟是有功的,后主刘禅等一班朝臣竟然明目张胆地给他这样一个具有讽刺性的谥号,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就等于全盘否定关羽一生的功劳了吗?

实际上,这个谥号并不中肯,有些偏激了些。关羽没有活到刘备称帝,官职直到前将军、汉寿亭侯,但他从偏将军到荡寇将军,再到前将军,中间受汉帝封为汉寿亭侯,却始终是当时刘备集团中武将地位最高的一位,可见关羽在蜀汉的地位,死后得到一个近乎恶谥的封号显然是不公的,幸好繆的前面还有一个“壮”字,意为勇武。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后主等人故意讽刺关羽刚而自矜却名不副实而故意给他加个恶谥。但我觉得后主对于这样一个对蜀汉建有汗马功劳的人不至于会如此刻薄的。

首先看关羽对蜀汉的忠义。关羽被曹操所“禽”,这里的“禽”通“擒”,但绝对不能简单理解为现代文中的“擒拿”,《三国志》记载关羽受曹操大恩,常常叹道没有机会报答,而关羽在万军之中斩杀颜良,为曹操立了大功,曹操因此害怕关羽立功之后就会离他而去,因此常常躲避关羽。

试问,如果关羽是被曹操所擒,怎么可能立功之后想走就走,因此此处的“擒”应当理解为“得到”更为合适,而“得到”的大致过程可能与《三国演义》中“约三事”差不多,关羽肯定与曹操有过约定,能保证他可以在必要时离开曹营。而曹操肯定以为自己有能力笼络关羽,但关羽还是“千里走单骑”(我觉得是否过五关斩六将不重要,重要的是千里走单骑的决心,前者是虚构增加了传奇性,后者是历史才表现了关羽的品性),重新投奔刘备。

后来的关羽部将廖化被吴所擒,又历经千辛万苦重归蜀汉,可能也是受关羽的忠义感染,但廖化在吴是被囚禁,只得装疯卖傻,而关羽在曹营是始终被礼遇的,再则,廖化在吴时,当时的吴国并不比蜀国强大,而关羽在曹营时,曹操和刘备的差距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不管怎么说,关羽弃曹归刘都是很伟大的,充分彰显了关羽的忠。

再看关羽的勇武,主要从三处可以说明。

第一直接说明是策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在三国史上万军之中斩上将首级仅有两例(另一例是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其他像华雄文丑都是被群殴而死,并不是被那位大将刺死!

第二间接说明是关羽死后刘备伐吴时,魏国群臣都说“蜀小国尔,名将唯羽”,意思是蜀国只有关羽可算的上是名将,这句话简直折煞了张飞、马超等,可见关羽在蜀国的地位。

第三是陈寿说的,“飞世之虎将,亚于关羽”,这句话先给张飞带个高帽子,再说他不如关羽,依照陈寿的特点,如果不是十拿九稳,是不会明确说张飞不如关羽。

所以说关羽绝对是个忠勇双全的人。再则关羽虽失荆州但宁死不降也是百官楷模,后主怎会在他死后再非议他?因此说是后主刘禅有意给关羽加恶谥似乎不太可能!

然后我们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谥号规则了。谥法是周公所制,用来对天子、诸侯或大臣的一生的盖棺定论。谥法的头几个字分别为“武、成、康、穆、昭、平”,而西周国王的谥号恰好依次是“武王、成王、康王、穆王、昭王”,可见这时候的谥法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国王的谥号只是以谥法中的顺序来定的,不过昭王下一位国王滥杀无辜,国人暴动,把他赶下台,才依据谥法中“杀戮无辜曰厉”,称他为厉王。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以臣论君,把它废掉了,改用一世、二世传至万世似乎用起来更方便。而汉朝吸取了秦朝短命的经验,把对君主盖棺定论的权力又交给了大臣。

西汉每一位皇帝都有谥号,但却只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因为只有有很大作为的皇帝才能在全国立庙供奉,分别是高帝刘邦为高祖、文帝刘恒为太宗、武帝刘彻为世宗、宣帝刘询为中宗。

其中刘邦是汉朝的缔造者,称高祖当然没问题,惠帝基本没有作为,文帝、景帝虽然是比较成功的守成之君,但文帝勤政爱民被奉为太宗,而景帝滥用刑法,在当时名声都不好,而且他的功劳大多是沾文帝的光。

武帝以后,汉朝就衰危了,宣帝刘询中兴汉室,因此中宗名副其实,其实中宗的意思就是中兴之主,不像唐朝的李旦只是在大臣的拥护下恢复了李唐的国号就得到了中宗的头衔其实名不副实。而汉武帝在位期间虽然雄才大略,极大壮大了汉朝的实力,但晚年穷兵黩武使汉朝迅速衰落,而且又因为废太子的事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国力反而不如他登基之前,因此他死后大臣没有给他庙号,直到他的重孙宣帝登基后才与大臣商讨是否给武帝加庙号,大臣都认为他晚年过错太大,不赞成加庙号,而宣帝本来是武帝嫡长子即废太子的孙子,为了证明他是武帝嫡系后人的合法帝位,他执意为武帝加庙号,结果君臣之间僵持了很长时间,才最终为武帝加了庙号。

可见,当时为天子、诸侯或大臣加谥号、庙号,大臣都有很大的发言权,即便先帝与当朝皇帝有血缘关系,大臣也可以据理力争。而到了唐朝,那些荒唐的皇帝都可以得到“美谥”,一定程度上说明这时的大臣已经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了,而且到后来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也越来越浮夸,只是皇帝儿子给死去的皇帝老子加的溢美之词而已,含金量不高。

而三国蜀汉政权承继两汉,追加谥号的规则依然很严格,大臣们仍然有很大的发言权,蜀汉政权也只有12为大臣被追加谥号。

上文已经说了,关羽忠勇双全,作为皇帝的刘禅不会不领情,而此时的大臣有很大的发言权,再根据关羽平素刚而自矜,与蜀汉的文武百官关系见不得有多好,现在关羽丢了荆州,身死名裂,那些大臣们乘机非议他,说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才会丢失荆州,身死人手,根据“名与实爽曰繆”称他为繆侯。

但后主既然准备给他加谥,肯定不会想去加恶谥的,奈何大臣一致如此,刘禅只好又加了个“壮”字,以表彰他的勇武。这也是有后例可援的,就是那个三国后期背魏向晋的贾充,无甚建树只会阿谀奉承,死后大臣根据“恬乱肆行曰丑”要谥他“繆丑公”,他可是西晋的“开国功臣”兼太子岳父,晋武帝自然不高兴。

再看看其他四位:张飞虽然暴戾,但他特别尊重士大夫,而那些大臣都是士大夫出身,肯定对他有好感,因此张飞的谥号“桓侯”意为开疆扩土有功就很公正;

马超基本在汉中,与朝廷的人很少接触,肯定不会得罪他们,而且他又威名远播,因此谥号“威侯”也名副其实。

老将黄忠被武将讥笑为“老兵”,但确实老当益壮,肯定会得到文臣的由衷钦佩,谥号“刚侯”。

而赵云虽然官职没有其他四位高,但人缘一直很好,谥号“顺平侯”中两个字均为美谥。

因此说,关羽死后得到的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谥”,并非因为后主嫉恨他失了荆州而刻意讽刺,而是关羽平时善待士卒而轻视士大夫结冤了蜀汉文臣,才得了个恶谥,要不是他对蜀汉忠心耿耿,估计连“壮”字也得不到,直接谥曰“繆侯”也说不定呢?看看最后魏延的下场我们也许就知道了。

也有一种说法是“繆”是通假字“穆”,“布德执义”“中情见貌”,这完全是个美谥,还有先例可寻,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史记》中就被写作“秦繆公”。

标签: 关羽关羽大意失荆州

更多文章

  • 狄仁杰判案非杜撰 曾经竟反皇帝的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反腐

    郭天印迷恋狄仁杰50载,从迷恋到研究,自费寻访狄仁杰曾走过的地方,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狄仁杰的珍贵史料,并即将完成30万字的传记文学《狄仁杰传》。他所说的这有关狄仁杰的一切都是有根有据,有理有证的,这位传奇神探其实更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廉吏能臣。廉政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在郭天印看来,廉洁是手段,勤政才是目的

  • 明宣宗能看清是非不计前嫌 可谓仁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瞻基,明宣宗

    洪熙元年(1425),仁宗在位十月暴毙。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年号宣德,在位十年。宣宗和仁宗性格相似, 在位期间实施仁政,重视农业,体恤百姓,赈济灾民,除恶扬善。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可媲美中国历史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后世喜欢把仁宗和宣宗并列为一个时期,称之为

  • 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司马光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吃。宋朝饭局上也有人打包吗?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网络配图司马光晚年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

  • 揭秘乾隆和香妃不得不说的故事 他的妃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香妃

    乾隆皇帝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关于他的史料有很多,其中有一些关于他的妃子。虽然乾隆皇帝的妃子的数量不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多的,但是乾隆皇帝的妃子的数量也不少,有41个,传说其中有一个妃子叫香妃。那么乾隆的妃子有哪些,乾隆与香妃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乾隆的妃子有哪些据记载,乾隆皇帝有三位皇后,包括原配富察

  • 三国里吕布和太史慈谁才是第一神射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吕布,太史慈

    吕布是汉末群雄之一,曾任奋威将军、左将军,进封温侯。《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曰:“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意指吕布骑射技艺娴熟,体力超过常人。古时被誉为“飞将”的还有西汉一代名将李广,同样以射术闻名于世。《英雄记》也称吕布“有武勇,善骑射”。刘备屯驻小沛时,袁术曾遣大将纪灵率三万步

  • 清朝迷雾:咸丰皇帝在位时为何不重用曾国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咸丰皇帝

    太平军起义事件后,咸丰皇帝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既然这样为何不肯重用曾国潘呢?咸丰以夜继日的忙,结果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能赢

  • 学学追星皇帝唐宣宗是如何理智追星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宣宗

    唐宣宗李怡(后改名李忱),是唐宪宗之子,唐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李怡年轻时为了免受政治迫害,韬光养晦,故意装傻,大家都认为他窝囊得很,唐文宗、唐武宗更是经常很无礼地取笑这个叔叔。唐武宗病危时,宦官们为了找个好控制的人当皇帝,选择了李怡。网络配图没想到,李怡改名李忱,登上皇位后,立即现出了他精明能干

  • 揭秘:三国时让诸葛亮自叹不如的奇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自叹不如的奇才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奇才,用现代语言那就是神人,有神机妙算的本领。可是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唱衰诸葛亮的人,甚至有些文章提到诸葛亮在三国谋士中前十都排不上名字,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过,对于这些声音,我们可以自动屏蔽掉,一笑置之。不过确实,在三国事情,真有这么一个让诸葛亮都自叹不如的人,这神秘人又是谁

  • 与乾隆皇帝争“古稀老人”称号而丢命的糊涂虫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乾隆,尹嘉铨

    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效仿皇帝,与皇帝争风雅,比摸老虎的屁股还危险。乾隆年间就有这样一位,拿人家乾隆占了的称号戴在自己的头上,结果把自己的小命玩完了。网络配图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月,乾隆西巡五台山,返回京城时驻跸保定。早已退休解职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得到了这一消息,虚荣心作祟,想参加接驾盛典。可

  • 三国第一军事奇才郭嘉 26岁遇见曹操38岁错过孔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郭嘉,曹操,孔明

    核心提示:三国谋士中谁的人气最高?——毫无疑问是郭嘉。跟对曹操,是他人生的福气;错过诸葛亮,是读者的遗憾。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郭嘉,我想是这样的:他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料事如神!网络配图一郭嘉 ,字奉孝 ,三国时的一位奇才 ,曹操的重要谋士 。郭嘉曾在袁绍手下做过谋士 ,他认定袁绍,好谋无决,难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