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人为吴国皇帝,处理郭嘉政务得心应手,对待子女却昏招频频

此人为吴国皇帝,处理郭嘉政务得心应手,对待子女却昏招频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737 更新时间:2024/1/11 13:07:17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但后来真正成为英雄的只有三个人,一是曹操,二是刘备,三是孙权。而在这三个人中,曹操、曹孟德历来被称之为奸雄,刘备、刘玄德则被称之为枭雄,唯有孙权、孙仲谋被冠以英雄之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他的多首词中就表达了对英雄孙仲谋的景仰,其中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这样写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也正是这个英雄孙仲谋,在处理国事时,高招迭出,得心应手;可在处理家事上,尤其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却昏招频频,十分纠结。正是这个一团糨糊般的纠结,最后把一个雄据东南的孙氏吴国给断送了。

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五月,吴国太子孙登去世了。正始三年正月,孙权立了他的另一个儿子孙和为太子。八月,又封了另一个儿子孙霸为鲁王。孙霸是新太子孙和的同母弟弟,特别受到孙权的宠爱,在待遇上与太子没有差别。正因为与太子在待遇上的无差别和孙权的宠爱,孙霸产生了与孙和争夺王位的野心,这也让朝中一些看风使舵的小人找到了投机钻营的空子。孙霸的老师尚书仆射是仪,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便向吴王孙权上奏章劝谏,奏章说:“臣私下认为,鲁王天生美德,文武兼备,当今最好的办法,是派鲁王去外地镇守,使之成为国家的屏护。用以传扬美德,广耀威仪,这才是有利于国家的良策,也是海内士人所期盼的。应该降低鲁王的待遇,以保持与太子之间的上下等级秩序,这才是阐明教化的根本。”这样的奏章,孙霸的老师是仪连续上了三、四本,但孙权根本不听。看来,英雄为了自己所偏爱的儿子,也真是糊涂了,连社稷的安危也不顾了。

孙权不但没有听从是仪的劝谏,反而让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同居一宫,并且,让两人的礼仪等级也完全相同,这是一个不好的政治信号,致使群臣人心浮动,议论纷纷。因为下面反应太大了,正始六年(245年),孙权又让两人分宫居住,各自的属僚也各随其主。于是,兄弟俩的隔阂便由此而产生。孙权一手造成的兄弟之间的间隙,让投机取巧的人找到了钻营的机会。卫将军全琮派他的儿子全寄到鲁王手下去做事;为了表示光明正大,他还将此事写信告诉了太子的老师丞相陆逊(就是火烧刘备八百里连营的那位爷),陆逊回信说:“子弟们如果有才能,就不用担心他们将来得不到重用,不要通过私人关系以求荣利;如果子弟的才能不理想,终将会为此招来灾祸。而且听说二宫势均力敌,双方必有间隙隔阂,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情。”全琮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同样犯浑,完全听不进陆逊关于不要卷入王室矛盾中的告诫,让儿子全寄依附了鲁王孙霸。全寄不但对鲁王阿谀奉承,还挑拨鲁王和太子本来就有隔阂的关系。陆逊又写信给全琮说:“你不学习金日磾(归顺汉朝的原匈奴王子,汉武帝的托孤大臣)的品德也就罢了,为何要放纵全寄依附鲁王,挑拨离间?这样下去,终将会给你全家招来大祸的。”全琮不但不听陆逊的忠告,反而由此对陆逊怀恨在心。

如此一来,太子与鲁王手下的侍从以及往来的宾客,便分成了两个派系,相互猜疑,结成仇党。此风蔓延至大臣中,全国也为此分为两大派别。孙权知道后,就借口太子和鲁王要集中精力学习,禁止宾客来往。督军使者羊道觉得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产生新的问题。于是向孙权上疏陈述利害:“陛下颁布明诏剥夺太子与鲁王二宫的防卫士兵,禁绝宾客往来,使得各地对二宫的礼敬不再能够通报,这会让远近之人由之害怕,大小人物为之失望。现在就有人说这是因为太子和鲁王不遵守礼制造成的,就算真的如其所言,也要及时弥补,仔细斟酌处理,不能让远近之人都听信这样的谣言。臣担心,疑虑积聚起来,就会成为诽谤,诽谤一久,就会到处流传。包括西北边的魏、蜀,也会认为这是对二宫不遵礼数的惩罚。不知道陛下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孙权没有理会羊道的上疏。

孙权不仅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十分纠结,就是在对女儿的管教上也十分不力。孙权的长女叫孙鲁班,早年嫁给了当时的左护军全琮;小女孙小虎,嫁给了骠骑将军朱据。因孙鲁班和太子的生母王夫人不和,当孙权想立王夫人为皇后时,全公主孙鲁班就坚决阻拦。故而全公主担心太子即位后会怨恨自己,心中十分不安,便多次在孙权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孙权生病卧床,派太子到长沙桓王庙去祈祷。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就住在桓王庙附近,便邀请太子到家中做客。全公主派人一直在窥探太子的行踪,于是就向孙权打小报告说:“太子不在庙里,而是专门到太子妃家商量计议。”孙权还真信了他这个宝贝女儿搬弄是非的话,由是发怒,孙权一怒,居然吓得王夫人忧惧而死。从此,太子所受到的宠爱也日益衰减。趁机落井下石的人接踵而至,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共同在孙权面前诋毁太子,“三人为虎”,说的人多了,孙权就对太子产生了疑惑。陆逊上疏劝谏道:“太子是正统,应该有磐石一样稳固的地位;鲁王是藩臣,应当使宠爱和礼遇的等级有所差别。只有各得其所,才能使天下安定。”陆逊上疏三四次,言辞激烈,情感恳切;还想亲自来京,面陈区分嫡庶的意义,孙权很不高兴。太常顾谭是陆逊的外甥,也上疏说:凡有国有家的人,一定要明确嫡庶之界线,区别尊卑之礼节,使得上下有差异,等级不逾越。只有这样,才能保全骨肉的恩情,断绝非分的野心。诸侯权势太重,必有叛逆祸害;诸侯权势减弱,便能保全国祚。他还列举了汉朝的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并且说,让太子安定,就是给鲁王方便。这样的上疏,不但孙权听不进去,还引起了孙霸对顾谭的怀恨。

在芍陂之战中,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另一将领张休都立有战功;而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却出来争功,于是便向孙权谗毁顾承、张休。孙权听信谗言,把顾谭、顾承、张休流放至交州,又追赐张休自杀。太子太傅吾粲请求孙权派鲁王孙霸出京去镇守夏口(今汉口),调出鲁党杨竺等人不得留在京师。吾粲还把这些消息数次通报给陆逊。孙霸就和杨竺一起在孙权面前诬陷吾粲,孙权又发怒了,先把吾粲关进了监狱,接着就处死。然后,孙权多次派宫廷使者去责问陆逊,致使陆逊愤恨而死。

当初,会稽潘夫人得宠于孙权,生了小儿子孙亮,孙权特别喜爱这个小儿子。全公主因为与太子有隔阂,就在孙权面前每每称赞孙亮好。孙权这时候也因为鲁王孙霸结朋党陷害太子孙和,心里也开始对他产生了厌恶。便有了废孙和而立孙亮的意思,只是因为废立之事很纠结,方才犹豫了数年。孙权在儿子之间这样纠结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秋,孙权不听诸大臣的劝谏,囚禁了太子孙和,后又废太子为庶民,并迁徙到故鄣。鲁王孙霸因结党陷害其兄被赐死。杀杨竺,抛尸于江,又诛杀全寄、吴安、孙奇等,都是因为依附孙霸,诬陷孙和的原故。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孙权病故,孙亮继位。由于孙权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的种种纠结,使得原本雄据东南的孙氏政权,在孙权死亡前后的孙氏子弟们的相互残杀中走向了灭亡。

三国英雄孙权因为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的纠结而产生的悲剧后果,正好给现代社会溺爱孩子的现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

标签: 孙吴,孙权

更多文章

  • 玄武门兵变是怎么发生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玄武门兵变

    唐高祖李渊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世民有勇有谋,手下能人众多,建成、元吉对其相当忌惮,想找机会把他除掉。当时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

  •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帅哥, 你听说过吗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嵇康,高长恭

    选中国古代的帅哥,是件很有趣的事。不过,大家的意见大概不容易得到一臻,必有争论,为了便于争论,首先应该对于什么是帅哥定一个标准,否则,争起来就会没完没了。应有男子汉气,这就如同美女应有女人味一样。这样,梅兰芳式的美男就只好割爱了。能够的上健美,当然好,但是,表面上儒雅,毫无咄咄逼人之势,而骨子里刚性

  • 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为什么不反抗或者逃跑?等着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和珅

    说起历史巨贪,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和珅。一来他影视剧中的形象太过于深入人心,二来他所处的朝代清朝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度的朝代。和珅的敛财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连皇帝都得自叹弗如,因为他以一己之力所收敛的钱财赶超了一个国家的国库,如果生在现代,相信他必然是一个出色的商人。有人说,和珅就是乾

  • 国家为什么要把卫青和霍去病从教科书上删除呢?竟是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汉朝,汉武帝

    前段时间,国家将卫青跟霍去病这两个历史人物从初中历史书上给删除了,这个政策一出来,立马引起了很大争议。现在很多人都不爱看书,唯一能够了解卫青跟霍去病这两人生平的地方就是这个历史书了。而且现在实行的是9年制义务教育,一旦删除,就意味着很多人以后都对这两个英雄没什么印象。那么我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

  • 唐朝为什么要设立“大都督”和“大都护”? 都有什么作用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李世民

    唐朝的都督府,一般置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唐初规定,管十州以上的为大都督府,不满十州称都督府。玄宗开元时进一步规定,户满二万以上为中都督府,不满二万为下都督府。都督府设都督1人(大都督府从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从三品)。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都督既是军事长官,故其僚属也以长史、别驾、司马

  • 汉武帝首创的一项制度,为什么让后宫妃子都害怕生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汉武帝

    在帝制时代,关於皇位继承,曾经有过一项极为残忍的制度,此即是“立子杀母”。“立子杀母”制度在北魏时期尤为盛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立其子拓跋嗣为太子之后,便将拓跋嗣之母刘贵人赐死。而由于拓跋珪是北魏基业的奠定者,其实施过的政策自然会被其子孙奉为国策而遵循执行。故而,有很长一段时期内,北魏的后宫妃子都非

  • 清朝道光帝一生都很吝啬,但是却不知道他在这些地方的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道光

    在历史上,道光皇帝的名声好像不是很好,被嘲弄为吝啬、抠门、平庸的典型。但实际上,道光皇帝在内政上还是很有作为的,如果不是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道光在清代皇帝列表中一定属于中上等。清代皇帝对大臣的统御之术都非常成功,登基不久,道光就罢黜了嘉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同时,下令群臣切实言事,他说:“当今

  • 顾炎武为什么晚年不肯回昆山?是因为他的几个外甥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顾炎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明朝遗老。在清军南下时,顾炎武在家乡昆山兴兵抗清,起兵失败后,顾炎武坚持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只专心于著述。顾炎武的三个外甥也非常有名。徐元文是顺治朝状元,担任过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要职。徐乾学是康熙朝探花,官至刑部尚书。徐秉义官至吏部侍郎。徐氏三兄弟都为清王朝

  • 刘明翰是什么人?为什么崇祯的第三个儿子特别喜欢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明翰

    大家在看明末历史的时候,对于崇祯皇帝的遭遇十分关注,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崇祯皇帝的皇子,以及崇祯皇帝与皇子关系,很大程度上都被人们所忽略了。重新拾起对崇祯皇帝皇子的成长情况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明朝的皇室内情。崇祯皇帝第三子——定王朱慈炯曾经向他的老师刘明翰请教关于其父亲的情况,刘明翰回答说

  • 关于曼努埃尔一世的评价是怎样的?他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曼努埃尔一世,拜占庭帝国

    对外和军事上年轻时,曼努埃尔决心要通过武力来恢复拜占廷帝国在地中海国家间的主导地位。自1143年奇里乞亚野外那至关重要的一天他的父亲宣布他为皇帝起,到他于1180年去世,已经过去了37年之久。在这37年的岁月里,曼努埃尔同他所有的邻国们都爆发过冲突。曼努埃尔的父亲的祖父在他之前一直为消除曼兹科特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