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元代诗人刘因选择归隐,造成他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元代诗人刘因选择归隐,造成他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结龙 访问量:4936 更新时间:2024/1/23 13:52:11

易代之际,伴随着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而来的就是文化的灭顶之灾。自女真兴起再到蒙古入侵,北方大地长期处于异族统领之下,传统学术之传受到威胁。

好在金代统治者崇儒重道,以儒术治国,使北宋以来的儒学传统能流传不坠。

而金末乱世,北方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大批的文人或死于战乱或被掳为奴,剩下的一批入元的儒生,带着传承汉文化的责任感,或仕于新朝,或隐居教授。

今天要讲的诗人刘因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而他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去探求。从外部环境来看,元朝统治者从开始就呈现出重儒学汉法的积极态势。

但实际上朝廷内部争斗不断,诗人旁观了许多仕元大儒在朝的跌宕命运,又短暂接触了蒙古贵族霸权下的政治现状,最终失望而归。

另一方面,从诗人个人而言,对于个人人格与气节的执着坚守,使其难以融入官场环境,疲于进取之道。

刘因对隐逸的向往并非是于第一次短暂入仕后突然产生的,即对其思想转变的节点不应该限定在辞官这件事上。

他年少时充满济世理想,在后来的岁月中,在苦于仕进无门与眼观现实之残酷中,诗人的这种自信逐渐被消磨,开始产生退却之心,那种不融于世的感觉也就更加强烈,也正因此,在其应召之前的一些作品中已经流露出恬退之意。

但尽管如此,第一次征召来临之时,诗人还是选择迎难而上,进入仕途之后,现实的黑暗远超自己的想象,故知难而退,彻底隐逸。这样的心态转变很明显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至元三年,十八岁的刘因跟随父亲从真定回到保定,隐居于满城县枣西庄鸡距泉附近,在他的诗歌中也有“当年静修铭,团茅鸡距阳”“十载鸡泉隐,今朝市阁晴”之句。

可见,诗人在年少时虽有大志但并无进取之门,所以跟随父辈脚步隐居研学。而此时的诗人还尚年少气豪,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中,展现出博大开阔的气概。

二十一岁时,刘因作《渡江赋》,为元军南下攻宋之举而壮行,赋中直言:“北燕处士慨然壮其事,乃计地势,审攻守,将草渡江策以助之。”

虽然在他年少所作的一些诗歌中可见其对于官场黑暗和政治丑恶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在“世态尽伥鬼”的认识中年少的诗人饱含着激流勇进的勇气与信心。

也因此,在早期那段隐居生涯中,诗人始终未能放下其政治济世之心,但时间流逝,他并没有得到想要的机会,伴随着对于现实逐渐更为清晰的认知,让他作品中那种豪气逐渐被收起,期待感与轻松感也不再。

至元十五年,刘因已经三十岁,应平章政事、户部尚书何玮之请,于其家开馆教学,在易州呆了三年。通过这一时期所作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一阶段的诗人,开始在作品中更多表现出想要逃离尘世、彻底隐逸的想法。同年所作的一些诗歌中明显表现出对村居淳朴生活的艳羡。

诗人想要远离人境烦忧而隐居山中,结束了三年的学馆授徒的他怀着轻松的心情踏向了他梦想中的生活。可在后一年,至元十九年,刘因迎来了他的第一次朝廷征召。

而此时的刘因,心态已不复当年,所以对朝廷的征召,一开始他的态度是称疾不就,但朝廷“固辟之”,最终而北上大都,居官不过数旬即归。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对现实难以忘怀的矛盾纠结开始慢慢放下,也没有再返回朝廷,而是在其诗歌中时时以“山夫”自比,展露出潇洒风流的豪气。

刘因所谓的“退”,并非是因为一己之私而退,更不是进退权术之退,而是无论进退都是以大义为本,要慎重并坚定自己的选择。

所以,刘因坚定选择辞官,在第二次征召来临时也选择拒仕,可见其隐逸之心。

正如一开始所述,刘因并非一开始就立志做隐士,那后来转而追求隐逸,外部环境因素肯定就是一大主要原因。

在刘因第一次入朝之前,元朝内部争斗也已经很明显,而从其作品看来,刘因对这一现实是很了解的,一开始的“以疾辞”也肯定和对这一现实的考量脱不了干系。

蒙古族天生尚利尚才用,为了维持朝廷内部巨大的开销与外部开拓战争的需要,统治者不免倾向于重用财利之臣,元廷的“义利之争”一直明显。

首先就是汉人官员王文统的登台,导致姚枢、窦默和许衡等汉法派儒臣被排挤。这种汉法势力被打压的情况,一直持续。

1259年,李璮之乱爆发,王文统受牵连而死,并没有带来好转,反而引起了忽必烈对汉人的不满与不信任。随后,他用了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巧言如簧,且擅长财政理财,为政府带来了巨大收入,满足了蒙古贵族的野心。

对于这样混乱黑暗的朝政局势,尽管早年之大志,也不想要为官。也正是这样的现实中刘因开始产生厌世心态。而第一次征辟时应召而起,一方面是难以拒绝,一方面是出于对当时阿合马落马、朝政局势转变的乐观心态。

从而抱着一试之心态入朝,而这次为官的短暂经历,可谓让其更直观感受到朝廷统治层的现状,也更加确定了自身的选择,所以毅然选择了辞官回乡。

而在刘因辞官为母守丧期间,朝政现状又一次恶化。至元二十一年支持汉法的丞相和里霍孙被罢免,而次年太子真金猝死,先前其出仕时仿佛一片乐观的前景成为了泡影。

在朝廷入不敷出,花费巨大的情况下,忽必烈重新起用敛财派,汉法派大受打击。所以,诗人对于整个国家从统治阶层到社会风气都感到失望。

朝廷奢靡而自乐,哪管众生贫苦百态。进而诗人提出希望联合东君的力量一起救民生于苦寒之中,但并未得到回应,于是诗人选择归去,可见,诗人在试图救世的过程中努力过,但并未有好的结果,在沉重的现实中选择了退却。

虽选择潜心著述、授徒教学的生活去继续完成人生志向,但对于诗人来说,未能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中拯救出来,始终是一种缺憾。

十五岁的刘因在《拟古》诗中抒发远大志向的时候,已经对官场污浊腌臜的状况深有了解,并表示鄙夷,也发出了“世态尽伥鬼,吾将谁与归?”的茫然感叹。

诗人从一开始其实就明白自己难于官场生存的现状,所以他隐逸的另一个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他对儒生气节的坚守与官场生存之道产生了巨大冲突。

对隐逸的追求其实是在对外用世思想受挫之后,转而为保全自身气节而积极向内寻求个人修养之道。作为一个理学家,刘因日常特别重视体察万物、慎独静修的自处之道。

要保持内心安定,就要做到自身之不受外物干扰影响。刘因认为重要的有两点,一个要保持自身之气不暴露于外,一个是“与物无竞”保持安静祥和的气质。

要使自己保持平静,做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则外物之来去也如相忘一般,世间纷扰诱惑繁多,一定要自我把持好修身养性之道。

其次是关于士大夫的道德修养问题。正如君子与小人之分不限于刚与柔,有用于世的标准也不限于出处之间,而将是否有为于世的标准和个人修养结合起来,所以刘因特别强调士大夫的道德修养问题。

他指出,古代男女为学,都是以德行教养为基本。为善为德正是人所固有,而士大夫更是要守节守初,谨慎不失。“人之大节一亏,百事涂地。”

他指出古人玩艺术,都是适意玩情,更重视其娱乐性功能。而作画同书及乐舞之类不同,并不会陶冶人的情操提高教养,所以文人一向不屑为之,而若王维之辈借由画艺得以脱罪甚至获得高官显禄的行为更为人所不齿。

文人士大夫要增强道德修养,由己内心之高雅气质来充盈作品之气,切莫以文艺高技而自名,保持大节大义、坚守忠诚,才是文人应有的气节。

可以说,正是这样对于士大夫严格的自我约束要求,使其在处世中感到分外疲惫,遂生归去的想法。所以,正如其“静以修身”的初衷,诗人选择了安逸的隐居生活,安贫乐道,研究理学。

刘因不仅是元初最重要的理学家、诗人,他更是我国古代传统儒生的典型代表。

从饱含信心的壮志少年到豪迈豁达的山居隐士,他从未放下“济世”之心,而是始终保持对社会民生的高度责任意识,潜心著述、教书授徒,为元初乱世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标签: 刘因

更多文章

  • 都是18个字,同样写秋,同一时代,马致远和白朴,谁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马致远

    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曲牌相同,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也十分的类似。蒋勋老师说,在元代形成了一种孤独美学,这种孤独和寂寞与汉族国破家亡的遭遇相关,也和读书人对自身命运无法把握,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放逐的情感有关。这两首散曲都演绎出了这种孤独美学。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 枯藤老树昏鸦,月落乌啼霜满天,到底谁更愁?马致远,张继?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马致远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也是文学史上的三大瑰宝。唐诗三百首现在已经很普及了,还成了学前班必学内容,我们大多数人对宋词也不陌生。很多人对元曲还是非常陌生的,说到元曲,必须提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就是马致远。他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凭借一首《秋思》便赢得了

  • 别再选超声波加湿器了,加点钱选它不香吗?

    历史人物编辑:懒惰的小猫咪标签:钱选

    比起冷,北方人其实更担心的是干燥。你看,干的我嘴都裂了供暖后的北方,室内湿度呈现断崖式下降,这对于本就干燥的无疑是雪上加霜。口感舌燥、嘴唇开裂、皮肤干燥瘙痒......等等症状接踵而来。这时候,加湿器作为一个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辅助性加湿手段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不过,加湿器应该怎么选呢?别着急,让我们

  • 元朝四大汉臣之首史天泽

    历史人物编辑:周翠连标签:史天泽

    提及满清我们都知道有吴三桂,范文程,洪承畴三个主要汉臣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不世之功,元朝也有这样的汉臣,也就是张柔、张弘范、张珪与史天泽。而元朝四大汉臣唯一善始善终,富贵贯穿有元一百年的唯有史天泽家族。而张柔、张弘范、张珪三家都是个人一死家族立即就败家,而最惨的就是那位“宋张弘范灭宋于此“的张弘范了。

  • 决战昔木土脑儿:史天泽率“汉军”突袭,10万蒙古兵撤退

    历史人物编辑:大吉大吃标签:史天泽

    1261年,地点昔木土脑儿,15万元军与10万蒙古骑兵对决。双方短兵相接,进行激烈的肉搏战,不分胜负。史天泽率3千“汉军”骑兵绕过阵地后方,对蒙古骑兵发起突袭,忽必烈全线进攻,但还是未能取得胜利。交战两天后,双方脱离接触,各自退兵,昔木土脑儿战役结束,蒙古帝国也宣告瓦解。1259年,元宪宗蒙哥御驾亲

  • 脱列哥那为儿子谋夺了江山,为何儿子没守住?她的策略有大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汪结龙标签:脱列哥那

    脱列哥那算得上是蒙古帝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女人,她一度掌控了蒙古帝国的最高权柄。这样的成功,在蒙古帝国史上是少有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脱列哥那实施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本来窝阔台并没有传位给她的儿子贵由,但是在她的帮助下,最终贵由获得了大汗之位。由此可见,脱列哥那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我们又要说,脱

  • 脱列哥那的宫心计:借着窝阔台之死打压拖雷系,取代木哥成监国者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脱列哥那

    传统印象中,蒙古帝国在窝阔台死后,就由六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监国摄政,她在监国期间贿赂诸王,最终废弃丈夫的遗命,把长子贵由推上合罕的宝座。但其实,在窝阔台猝死后、乃马真监国之前,是由窝阔台心爱的木哥皇后监国摄政的,不受宠爱的脱列哥那,是经过一系列阴谋诡计才取代木哥成为蒙古帝国的监国者,其间过程堪称蒙

  • 贵由即位,蒙古结束了脱列哥那皇后摄政

    历史人物编辑:柳州阿妹侃历史标签:脱列哥那

    窝阔台去世时,委托其遗孀脱列哥那摄政。她在1242~1246年期间掌权。窝阔台生前原本是想立长子阔出为继承人,但是后来阔出在侵宋战争中被杀,窝阔台便立阔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脱列哥那摄政后,心里却想着立自己的亲生儿子贵由继任大汗。她以延长自己的摄政时间来为贵由的当选作准备。她罢免理财大臣耶律楚材,

  • 初冬的许衡文化公园依旧景色迷人

    历史人物编辑:圣文看生活标签:许衡

    虽然已经是初冬,但暖阳还在,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中站区许衡文化公园感受难得的阳光。许衡文化公园是采煤塌陷区,公园随地势而建,这里不同的植被错落有致种植。欣赏风景的市民走在许衡文化公园里的市民走进这座公园,虽然初冬植被去绿色,但是有些树木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了黄色、红色独有的风景。一眼望去,错落有致之间

  • 也速该被毒死后,铁木真成为草原上的“流民”,从此不再轻信于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也速该

    1170年,也速该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看着身边的老婆和几个年幼的孩子,不禁悲从心起,他对着身旁默默落泪的贴身侍卫蒙立克说道:我的几个儿子年纪都很小,真不知我死后他们会落入何等境地,你现在快去把铁木真叫回来吧!不久,也速该临死前的担忧果然应验,也速该的遗孀被整个部落抛弃,成为蒙古草原上的“流民”。也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