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公孙胜用半生的苦修告诫我们:这种“富贵”不能要,不然逃无可逃

公孙胜用半生的苦修告诫我们:这种“富贵”不能要,不然逃无可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增涛 访问量:3132 更新时间:2023/12/18 14:30:14

《水浒传》中的公孙胜,被许多人称为水浒高人,素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赞。但在笔者看来,却要打上一个问号。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看下公孙胜的两大标签。

第一:会法术!这点人们的印象最深。以至于许多水浒迷都玩笑说,还用什么梁山五虎、八彪,公孙胜一个人就能包打天下。

第二:第一个离开梁山的好汉!因此,又被许多人称之为:是第一个看透宋江的梁山好汉,水浒第一高人!

但问题是既然公孙胜这么牛逼,那为啥他主动,找到晁盖来劫生辰纲,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须知,宋徽宗是一位“道家帝王”,自称“道君皇帝”,而公孙胜又是道家人,这自然就要问个“为什么”了?

公孙胜在水浒中的第一句话是:“贫道不为酒食钱米而来。我觑得十万贯如同等闲,特地来寻保正(晁盖)……”随后公孙胜跟着晁盖进了屋,通报了姓名等后,再次强调:“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当晁盖点出是“生辰纲”后,公孙胜先是大惊,随即道:“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古人有云:‘当取不取,过后莫悔’。晁保正心下如何?”

这是公孙胜和晁盖初次见面时的情况,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公孙胜显得非常着急,因为他这三句是“递进语气”,先是“十万贯”,跟着是“十万贯金珠宝贝”,最后升级为“一套富贵”。公孙胜如此层层加码,只能证明他想赶紧跟晁盖敲定,劫持生辰纲这事。

公孙胜为何这么着急?其实已有答案了,梁中书派杨志押送前,跟老婆说话时,道出过一条信息:生辰纲在去年,被劫持过一次,至今不知是谁干的。显然今年再送,就又会成为“争夺目标”。

也就是说,梁中书这十万贯生辰纲,不仅只有晁盖等在盯着,许多绿林人物都在打主意,公孙胜是知情人,他了解这一切,所以才这么着急!甚至不排除公孙胜是“去年生辰纲被劫事件”的知情者和失败者。

有了这条信息,显然就能判断出,公孙胜应该是见财起意!也就是说,公孙胜所说的“富贵”,其实就是为了发财,而不顾一切的铤而走险!因为随后当晁盖等劫持了生辰纲后,却把这“不义之财”给分了,比如捉拿白胜时,就从他床下挖出来了。宋江前来通知晁盖逃跑时,也有介绍,说“三阮已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

这不是见财起意,铤而走险,然后坐地分赃是啥?公孙胜也必是分得了一份!那么在劫持生辰纲后,公孙胜为何没有立刻离开晁盖家?这有两种考量:

一、公孙胜是外地人,又单枪匹马,若带着那么多金银走江湖,等于是找死。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公孙胜敢做,必然就会有后续方案,不然公孙胜也太菜鸟了。

二、生辰纲被劫后,官府必然寻找,这时属于高危时期,与其立刻离开,不如先在晁盖家避风,看看情况。这种的可能性最大!其中还含有抱团取暖的意思。

如今随着宋江通风报信,公孙胜只有把自己捆绑在晁盖身上,一起去了梁山!等于折腾半天啥也没捞到。因为生辰纲,最后全部成了梁山的“动资金”被充公了!这对公孙胜来言是得不偿失——由倍受尊崇的道士变成了梁山好汉!

梁山上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对阮氏三雄等人来言是好日子。可对于公孙胜来言就如同坐牢!前面说了,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道士的社会地位自然也就非常高。所以公孙胜这不是在坐牢是干啥,梁山才多大地方?有啥前途?所以在宋江上了梁山后,公孙胜也借着宋江接老爸上山这事离开了!

那么公孙胜看出宋江的野心来了吗?自然看出来了,宋江玩的是“天书游戏”,意思就是说,上天指定。可这类游戏,是道家的吃饭本领,宋江焉能骗得了公孙胜?不然为啥最后,宋江非要让公孙胜主持天降石碣,梁山大排位?他自己拿出他那本天书来一念不就行了吗。

故而公孙胜的离开,虽有躲避梁山争斗的意思,但主要是他想洗白自己,因为他最初只想发财,哪料却把自己赔进了梁山。正是在这种心理下,公孙胜离开梁山时拿走的钱财,仅“只够盘缠足矣”,不敢再索要自己的那份了。

但可惜,公孙胜还是“天真”了,当宋江需要他时,哪怕公孙胜躲着不想回来,却还是被找出,公孙胜又拿师傅罗真人做挡箭牌,但李逵却来了个斧劈罗真人。这其实就代表着宋江的态度——想洗白自己?做梦!

罗真人也无可奈何,毕竟是公孙胜自己种下“孽因”,只能吃完这“苦果”。就这样公孙胜回来了,却一改当初主动劫持生辰纲时的态度,不问梁山任何事,什么谁当老大,是招安还是维持现状,一概不管,只专注于自己的本行——跟有法术的人斗法。

公孙胜是在用这种态度告知:我其实是一个道士……如此,直至在征讨方腊前,公孙胜这才彻底摆脱了梁山(宋江),走前只“穿上麻鞋,背上包裹,打个稽首,望北登程去了”,走得何其决然,从此重新开始修为——用半生的苦修去弥补、反省和忏悔!所以公孙胜在水浒中哪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分明是“逃无可逃”。

看毕公孙胜在水浒中的经历,不禁让人感慨,所谓的“富贵”是啥?公孙胜为了得到“这套富贵”,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最终却发现自己逃无可逃。故而对发财这事虽谁都喜欢,但千万要记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然,就算如公孙胜这般的道家人物,因贪财而失去了“道”,就算有“法术”护身,也是没用......

标签: 公孙胜

更多文章

  • 水浒中的败笔:公孙胜的存在万分尴尬,因过于强大,被迫移除梁山

    历史人物编辑:南南历史标签:公孙胜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 洛阳城内的纸赋,已经泛黄;忠义堂上的牌匾,入木三分;八百里水泊梁山,再不见那一道道肆意而动的身影;风灌满谷口,吟唱出往昔的日日笙歌。把酒言欢,豪情万丈,范仲淹笔下的水浒,曾是多少人年少时的江湖。一百零八单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身陷沙场,万死不辞,却不及一

  • 聚义厅排座次,公孙胜看玄机后转身离去,梁山从此再无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张殿力标签:公孙胜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仅是一部反抗贪官污吏的小说,也是一部管理学著作。从宋江的领导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要进行改制,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偏偏有一人,身在局中,却又能置身事外。每次都能在波折到来之前,成功地隐退。 此人并非智多星吴用,

  • 入云龙公孙胜的悲惨结局:诓骗师父罗真人,遭克星生擒活捉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老伴去旅游标签:公孙胜

    活捉在《水浒传》中,云龙公孙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自幼习武,又师从罗真人学习魔法,法力十分强大。梁山聚义时,公孙胜排名第四。无论是在招揽梁山之前还是之后,公孙胜都用自己的神通帮助梁山打赢了战争。同时,他也是最早撤出梁山的好汉之一。与王庆之战结束后,公孙胜悄然离去,回到九宫郡二仙山,安享晚年。他是

  • 《水浒传》是一部大戏,吴用、公孙胜乃主演兼总导演!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公孙胜

    大凡一本书,一部戏,都要有一条主线,有一两位穿针引线之人。而纵观《水浒传》,智多星吴用及入云龙公孙胜给我感觉都属化外之人,他二人不求名、不图利,绝顶聪明之人却非要来搅梁山这一趟浑水,也许他们的使命就是要帮助施耐庵演完这一步《水浒》大戏。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此人不异于《水浒传》中的诸葛亮。应

  • 公孙胜法术那么高,为何从不主动使用,非让梁山108将去拼命?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公孙胜

    《水浒传》中的公孙胜,是位非常值得关注的梁山好汉。恐怕许多人都有这种疑问:既然公孙胜能呼风唤雨,法术那么高,为啥不主动使用?非要让梁山108将去拼命?故而有不少人,正是因这个问题没法解答,便认为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败笔,就因施耐庵自己都不知如何处理公孙胜,所以动不动就让他下山回家。其实,公孙胜从不

  • 如果林冲联手公孙胜,宋江根本没机会当梁山老大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公孙胜

    文/主任在梁山108将中排行前10的好汉中,有两个人对于在梁山当官的野心和欲望最低,他们就是公孙胜和林冲。如果按资历来算,梁山第一代上山创业者王伦带领杜迁、宋万和朱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而随着王伦被林冲火并之后,剩下的几个人虽然还是留在梁山,但是他们的地位却一落千丈,从排行前列的头领直接成为打酱油的角

  • 水浒中,鲁智深能圆寂成佛,公孙胜却为何还要修炼,不能成仙?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公孙胜

    水浒传鲁智深成佛了吗?当然成了佛,且鲁智深的成佛,一直是有人在“引渡”,比如刚落发出家五台山,智真长老就道:“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且随后又两次点化鲁智深,留下了两段判词: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第二次是征讨方腊前,又道: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信而圆,见潮而寂。不但智真长老点化,

  • 神机军师朱武:虐惨吴用、架空公孙胜,结局也相当完美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公孙胜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为四大名著中唯一的一部描写民间普通老百姓的小说,水浒传不仅文学造诣极高,而且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也因此水浒传在四大名著中一直是人气最高的一个。说到水浒传不得不提的就是这本书里面描写的108个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这108将可以说给当时的宋朝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 身为梁山最高统领之一的公孙胜,为何会两度离开梁山?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公孙胜

    在《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是有排名的。当然,排名越前的人理论上权力最大,自然剧情也多。这其中,权力最大的实际是前四名:总督兵马大元帅、总督兵马副元帅、掌管机密正军师、掌管机密副军师。这四个人分别是:宋江、卢俊义、吴用与公孙胜,属于梁山的“中央决策层”。可是,这其中有一个人是有些特殊的,这就是第四

  • 108将中,哪些人最后回到了原点?除了公孙胜还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公孙胜

    《浅说水浒》第503期(文/焦目)说水浒108将,他们反抗奸臣,与朝廷多次交手,小到一州一县,大到对抗童贯和高俅的十余万大军,基本没有失过手。尽管如此,他们后来还是接受了招安,并参与了攻打辽国,以及平定田虎、王庆和方腊的战役。最后,好汉们死去大半,仅有三四十人活着回来。在活着的这些人中,鲁智深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