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仅是一部反抗贪官污吏的小说,也是一部管理学著作。
从宋江的领导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要进行改制,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偏偏有一人,身在局中,却又能置身事外。每次都能在波折到来之前,成功地隐退。
公孙胜出场
公孙胜出场的时候是一身道士的装扮,道家往往身具秘术行走世间。其次,道家人物在小说世界里极受百姓的喜爱,一旦家中有病魔侵害,他们就会请道士做法。
假道士应运而生,以此为生坑蒙拐骗百姓们的血汗钱。公孙胜不是不屑于做这样的人物,他是一位入世极深的道士,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梁中书搜刮大量民脂民膏,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决定送往京都老岳父的家中为其祝寿,来路不正的金钱摇身一变成为了生辰纲,一种合理合法的收入。
消息传到公孙胜的耳朵,他决定动用个人的力量惩罚一下这些贪官污吏们,可是一个人势单力薄,根本无法对抗看押生辰纲的武士镖师。
于是他想到了托塔天王晁盖,晁盖生性重情重义,朋友有难,必定两肋插刀,因而身旁聚集了一帮兄弟,大家过着大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
偶尔的小打小闹,不触犯大宋王朝的律法倒也无妨。而公孙胜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走向。
公孙胜安排他们抢夺生辰纲,当代著名的史学家吴思先生提出一个新型的历史名词,叫做血酬定律。
即一个人所冒的风险和他的收获往往成正比,好比孟夫子所提到的一句话:窃国者侯,窃钩者贼。然而真正能博得最后胜利的人少之又少。
社会的资源不是一块无限增长的蛋糕,每年所产生的资源就那么多,社会的规定的条条款款又摆在那里,怎么做?一个两手空空,又被限制在规则之外的人,只能不停地沦落。
或者就此冻死街头,像诗圣杜甫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或者如马革裹尸的武将们所言:置之死地而后生。
公孙胜带领晁盖一伙走向的正是武将们的路,他们提前做好筹谋,成功地得到普通人数辈都赚不来的财富。
本以为事情做得密不透风,却不想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到官府。幸得及时雨宋江提前告知消息,才救下一干人的性命。
晁盖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物,就此欠松江一个天大的恩情。
而这份恩情间接地为晁盖的人生埋下一个悲剧的因子,命运的玄妙之处经常性体现在为人所忽略的事件上,当事人不知,局外人有时也不知。
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因此,我们喜欢称呼那些,能提前预知事物走向的人为神。
宋江的上位
晁盖还不具备这样的本领,后来他带领兄弟们投向梁山,林冲火并了王伦后,晁天王成为梁山名副其实的领袖。
像极了一个企业的初创阶段,那时候大家一心谋的是发展,论秤分金,彼此之间毫无嫌隙。
后来宋江出现了,他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梁山的发展路线。
宋江和晁盖不同,从他的称呼“及时雨”中就看出,此人善于揣摩人心,在旁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必然会出现,这种事情对度的拿捏要求极高,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宋江几乎没有出过大错,他既不会让人难堪,同时也会让人心怀感恩,俗称就是收买人心。
晁天王破格提拔救命恩人为二把手,他的做法仅仅是出于报恩的需要,是性情的使然,难道他人都会心服口服吗?
换一种我们耳熟能详的环境,一所公司直接从外面聘任一位二把手,而辛辛苦苦打拼的元老们直接排到后面,难道不会生出丝毫的怨言吗?
事事都往人性上靠拢,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差错,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趋利避害。
晁盖的举动无疑是动摇了个人管理的根基,而宋江凭借二把手的位置和出色的驭人之道直接收获一大批人心。
公孙胜身在局,早早地看出了端倪,因此在提前离开梁山,理由是自己志不在此,欲跟随师傅罗真人继续修习道法。
《水浒传》不是一部宣扬权谋诈变的小说,因而没有将笔墨着重放到晁盖和宋江的争斗上,这样的写作方式不适应在民间流传。
百姓们憎恨的对象是贪官污吏,而梁山是他们心目当中的英雄,是英雄,就必须将矛头对准这些人,而不是自己的兄弟。
施耐庵先生为了给宋江一个合理的安排,接下来就必须安排晁天王去死。这不是他要安排,而是规律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
后来史文恭出现,一支冷箭结束了晁天王的性命。晁天王在临死前留下遗言,安排宋江坐梁山上的第一把交椅。
事实果真如此吗?想一想清朝雍正年间九子夺嫡的事件。
公孙胜再次离开
宋江坐上第一把交椅后,梁山的英雄好汉发展到了108位,他们手下的将士们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初级化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此刻的梁山。
108好汉被分成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公孙胜因为奇谋迭出,又有功业加身,因而被封天闲星,在梁山排名第四。
按理说他应该开心,但是他的内心非常忧虑,建立之初跟随晁天王的兄弟,没有显赫的排名,没有优越的封赏。
这个时候的梁山不再是当初的铁板一块,而是分裂成众多的小团体,唯有宋江可以像润滑剂般协调各方关系。
这样的团队无疑蕴含着危险的因素,一旦遭遇狂风暴雨的袭击,很快就会分裂,直到最后完全消失。
他不忍亲眼看到这样的场景,留下一句珍重,永远地离开了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