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汉歌》红遍大江南北,《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单八将更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经典的人物群像,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描绘人物最多的小说之一。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一直广为流传,其中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都深入人心。一百单八将之间的兄弟情谊一度叫人格外羡慕,可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梁山兄弟之间的感情也失去了最初的那种纯粹,逐渐演变为不可收场,最终的结局都各有不同。
宋江聚义厅上排座次,公孙胜看明白后,贫道去也,梁山从此无真情。
故事之初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所讲述的各路英雄由于一致的目标而齐聚梁山,起义反抗的故事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水浒传》以诸多出色的人物形象而一再出圈,其中的一百单八将更是被大众喜爱。水壶一百单八将中又有上位天罡星三十六星,下位地煞星七十二星,武松、宋江、林冲、李逵等等等等。
这样一百零八个外貌不同、性格迥异又各有所长的人就这样聚集在一起,演绎了一处精彩绝伦的英雄大戏,这一百零八人,虽然最终结局都不同,只有少数人活了下来,但是却格外深入人心。
在刚开始的时候,一百单八将的生活简单又快乐,就是兄弟携手走江湖,快意恩仇的江湖之话,兄弟之间把酒言欢,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但并不妨碍他们这快意潇洒的生活。
那是的大家还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汉,把酒言欢,肝胆相照,好不快活。可是这样的生活并没能够长久下去。这样一群本该快意潇洒走人生的江湖儿女,最终还是一步步走向灭亡,没能避免悲剧的命运。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发生转折的呢?
宋江上梁山
这一百单八将的悲惨命运,与被逼上梁山的宋江有着巨大的关联。原本的梁山之主——晁盖,是一位非常讲义气的大哥,在他的心中所占分量最重的,就是这一群相依为命的好兄弟。
有这样一位重情重义的领头人在,当时的梁山之上,自然都是兄友弟恭,每个人都将兄弟情谊放在首位。宋江原本在朝廷做官,因为杀了阎婆惜,被发配江州,在这期间与李逵等人相识。后来又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被救上梁山。
宋江上梁山之前,帮助过不少人,包括当时的梁山之主晁盖,这就造成了宋江虽然初到梁山,但是却有着极高的威望。宋江当时的威望高到什么程度呢,晁盖是是当时梁山的一把手,那么宋江就已经可以说是坐上了二把手的位置,地位直逼晁盖。
宋江
甚至李逵还这样说过:“晁盖便是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是做了小皇帝。”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宋江与晁盖虽然在最初关系看起来非常好,但是还是慢慢产生了嫌隙,二人很快就爆发了一场矛盾。
宋江由于救父心切,坚决要下山,可是晁盖的态度却暧昧不清,一再推脱,面对坚持要下山救人的宋江,第一次翻了脸,表示你要是路上出了事,可没人来救你,你自己要去就去,出事我不负责也不帮忙。
这话说得,已经明摆着是要阻止宋江下山了,此时的晁盖已经不再是宋江的兄弟或者朋友,他所拿出的是一个当家主的身份,一个长官的身份,他已经是在命令宋江了。当时梁山的性质与军队有点像,都是默认的,必须服从命令。
但是宋江不,就要下山,违抗命令下山,不仅如此,回到梁山之后瞒着晁盖研究无意得到的《玄女天书》,并且拉拢了吴用。后来宋江数次领兵作战,威信一高再高,而晁盖为了挽回自己的威望下山作战,却在途中遭遇袭击,被一支冷箭结束了他的一生。
于是,自然而然,宋江被众人簇拥为新的梁山之主。
水浒一百零八将
初现倪端,就此离去
宋江虽然坐上了梁山一把手的交椅,但是追究其根源,他上梁山,与其他人不同,他是被逼上梁山的。宋江与梁山其他人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当时的封建制度等级观念,早就在宋江心中牢牢扎根,不管梁山众人如何拥簇他,他所向往的,依旧是能够站在朝堂之上。
人在江湖,心在朝堂,他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满身江湖气息广交好友的江湖儿郎,可是实际上呢?他处事圆滑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各位懂得如何笼络人心。
但是也不能就此将他定义为一个完全的坏人,他一直希望得到朝廷的器重,对朝廷格外衷心。宋江上位后,将原本的“聚义堂”改为了“忠义堂”。只是,这个“忠”,究竟忠的是谁,是梁山的弟兄?还是忠于朝廷?亦或是,忠于他自己?
在宋江的控制之下,梁山之上,逐渐与封建制度重合,或许在宋江看来,这样对于梁山来说才是长久之计,可是也正是因为这样,梁山上昔日的义气江湖气淡了,利益也越来越重了。
公孙胜
宋江依据凭借着他的城府和七窍玲珑心,与梁山众人称兄道弟。最先发现倪端的,当属天闲星——公孙胜。公孙胜发现宋江的异常之后,并未向众人揭发,或者是去找宋江对峙,他很清楚自己不是宋江的对手,只能选择等待,等待一个彻底离开的机会。
于是,在宋江在忠义堂的座位安排完后,公孙胜就离开了梁山。
晁盖在位时,聚义堂的座次安排是按照每个人功劳的大小来排主次的,对于江湖儿女来说,自然是靠真本事说话的。但是宋江不这样做,他的做法简单粗暴,原来跟着晁盖坐左边,现在跟着他的人坐右边,这样做了也就罢了,还说什么按日后出力多少再做定夺。
伪善这个词,简直就是为宋江量身定做的。看起来公平公正,不包含一点私心,实际上呢,划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线,明明是要拉拢势力帮助自己,却又要说这样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来维持自己的人设。
忠义堂之上,就变成了左边晁盖,右边宋江,简直是泾渭分明。公孙胜看的明明白白,意识到趁早抽身,才能保全自身,作为一个已经出家了的道士,俗世之物与他而言不过都是负担,他已经亲眼看着原本的兄弟情谊慢慢变质,该离开了。
公孙胜就这样向众人请辞了,“贫道去也。”此梁山,已非彼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