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结局是被许多人不看好的,众人非常不理解最后的招安结局。梁山一百零八将在征方腊之后,就只剩下27个人活着回来,然后朝廷也没有善待活下来的宋江和卢俊义,众人的结局可以说是非常惨。而有一个人初见宋江的时候,就已经预见了最后这样的结局,识破了他腹黑的真面目。没错,他就是如云龙公孙胜。
公孙胜是个修道之人,自幼喜爱刀枪棍棒,拜二仙山紫虚观罗真人为师,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颇有仙风道骨的风范,钟爱于闲云野鹤的生活。公孙胜曾与晁盖共同谋划抢夺生辰纲,之后共上梁山落草。公孙胜是个修道之人,对杀富济贫,行侠仗义的事情本并不感兴趣,在梁山之上和众人也没有共同语言,只能和偶尔读书人吴用聊聊天。
自从宋江上山之后,吴用就成了宋江的粉丝,梁山上的风气就变味了。宋江并不赞同和朝廷的对抗,时刻想着招安,好让自己融入宋朝的官僚层级,光宗耀祖。这样的想法,公孙胜早就看透了,他知道朝廷不可能随便接受一帮强盗的招安,否则天下人都去效仿,那还得了。换句话说,梁山实力越强,到最后的结局就越惨,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公孙胜看懂了这一切,不想在梁山上久留,于是找借口说自己要回乡看看老母亲,行孝道。无论哪个时代,孝道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哪怕是在土匪窝里,因而公孙胜被允许回家省亲。谁知道,公孙胜一去不复返了,这让梁山众人都很担心他是不是不回来了。
梁山攻打高唐州的时候,被混世魔王樊瑞的法术给困住了,无法攻克。这个时候宋江派戴宗和李逵两个人去蓟州去寻公孙胜。公孙胜见到戴宗和李逵两个人前来,瞬间就看透了宋江的用意。我们都知道李逵在梁山的定位就是打手,戴宗被派过来做说客合情合理,带一个保镖也正常,可是带一个头脑简单的李逵就有些特别的意味了,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宋江的铁杆粉丝。
因此公孙胜看明白了,假如自己坚持拒绝梁山的请求,那么就很有可能发生意外,比如鲁莽的李逵动手杀死自己的母亲,因为众人都知道李逵是个心智不健全的人,最后也只会是道个歉而已。所以李逵来此的作用就是一种威慑,公孙胜在此看清楚了宋江的心机。(这件事在朱仝的身上发生过的,并非我的臆想哦。)
公孙胜迫于压力,最终还是跟随戴宗来到了高唐州,摆下八阵图击败了混世魔王樊瑞,破了高廉的妖术,重新又加入了梁山队伍。公孙胜还是认为当朝奸臣当道,朝局混乱,贤路闭塞,接受招安之后的结局一定很惨。另一方面他也看透了宋江的本性,说服他放弃可见的荣华富贵是不现实的。正如公孙胜所料,最终整个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走上了招安的队伍。
梁山接受招安之后,平定淮西,班师回朝驻扎在东京城外的陈桥驿。这时候,公孙胜想起师父留给自己的话“欲汴而还”,于是再次向宋江辞行说回去照顾母亲。这话大概率也是借口,这些道人最喜欢咬文嚼字故弄玄虚了,明明就是预见了悲惨的未来才辞别梁山队伍的。公孙胜这次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他返回了蓟州二仙山,潜心修道,后来得以善终。
公孙胜两次向宋江辞行真的是为了孝顺母亲吗?
肯定不是。如果他真的那么有孝心,把自己的老母亲看得那么重,怎么会一直云游四方,不管不顾自己的老母亲呢?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公孙胜怎么可能不明白呢。所以他肯定早就安排好了母亲的起居,无需自己操心。回乡探亲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一个想要脱离即将灭亡的团队的借口。
看破一切,但又不点破,公孙胜毫无疑问是个高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