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拯救宋朝的寇准,最后怎样了?

拯救宋朝的寇准,最后怎样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奥迪 访问量:4814 更新时间:2024/1/13 17:10:50

宋真宗景德元年闰九月,辽承天后和辽圣宗再度领兵大举入侵宋境,途经保、定二州,直抵澶州,大有进逼北宋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之势。

北宋整个朝廷皆震惊恐惧,副宰相王钦若等人看见敌人跟遇见老虎一样,张皇失措,极力主张迁都南逃。

新任宰相寇准却极力阻止这种逃跑的提议,主张宋真宗北上澶州,指挥部队抵御敌人的入侵。

宋真宗迫于内外的压力,接受了寇准的建议,于当年十一月以御驾亲征的名义,率军离京,向河北进发。

而副宰相王钦若,则被派到大名守城。

宋、辽在澶州大战,未有分出胜负。十二月,两国在澶州城下的黄河岸边签定了和约:两国停兵讲和,辽帝以兄弟之礼事宋主,而宋则要向契丹交纳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史称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非寇准所愿,但毕竟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所以,他为此“颇自矜”(非常自负)。

而真宗对这个结果甚为满意,对劳苦功高的寇准也特别厚爱。

王钦若见此状况,嫉恨难平,不甘心寇准所获得的成功及其声望、地位的提高,于是想方设法对寇准横加诽谤,以离间真宗和寇准的关系。

一天,群臣会朝,当寇准先行退下时,真宗久久地对他以目相送,流露出敬重的感情。

站在一旁的王钦若忽然阴阳怪气地向真宗发问:“陛下敬寇准,因为他有社稷功劳吗?”

真宗答曰:“正是。”

王钦若做出大惑不解的样子又问,澶渊一战,陛下不以为耻,反而把它当成寇准的不世之功,这是为什么呢?

真宗对此话感到惊讶,反问王钦若此言怎讲。

王钦若回答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真宗听了这话,颇受震动,“愀然(脸色一变)为之不悦”。

王钦若见此情境,又进一步火上浇油地挑拨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吧?赌棍在他的钱快要输光时,往往要把剩下的钱全部押上,这就叫做“孤注”,“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王钦若的这些话,正好戳到了真宗北上澶渊时畏敌如虎、屡欲退缩的痛处。

他回想起寇准督迫自己北渡黄河的情景,越想越觉得后怕,对寇准的感情一下子由敬重转为怨恨,从此以后便逐渐开始疏远他。

景德三年,真宗干脆罢去了寇准的宰相职务,把他打发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当知州去了。

尽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屈辱的条约,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开了以后一百多年来辽宋和平相处的新局面。

像寇准这样有才干之人,依然会在政治斗争中被人陷害,以致于晚年孤苦伶仃地在大宋边疆小城去世。

我们现代人遇到的人际方面的问题,其实一点也不比古人少。

寇准的遭遇是历史的遗憾与教训,它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明白,很多问题只要尽了一己之力就够了,剩下的评判就交给其他人和时间吧。

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有价值的事情。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北宋人有多歧视南方人?太祖不许南人为相,寇准不让南方人当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背包旅行呀标签:寇准

    说到地域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国地域黑可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从先秦时期就有人开始地域歧视了。中国地盘大,偌大的领土被分划成一个个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拥有了鲜明的特点。由于文化差别,各地之间难免就会出现认知上的矛盾,进而引发冲突。大打出手倒是还不至于,但是言语诋毁是绝对免

  • 北宋寇准:成也刚直,败也刚直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寇准

    据历史记载,寇准是北宋的第一大宰相,也是个传奇人物。以他凭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善于断事从而被世人称赞。但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遇到过很多的波折,曾经两度成为宰相,也曾两度被贬,几起几落,这些在后世中都是被常常拿来谈论的。也许在电视剧中他经常被演绎的幽默诙谐,但其实真实的他其实命运很是坎坷,

  • 难以讨喜的寇准,为什么君子与小人都不喜欢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王朝波标签:寇准

    前言:寇准中了进士以后,逐渐被宋太宗重用,后来在宋真宗继位上又算是出了力,与辽作战,最后签订“澶渊之盟”又立了大功,然后又获得了宋真宗的信任与重用,最终升任至宰相的位置,这样一位权臣前途理应是一马平川才对,那为什么最后结局那么悲惨呢?其实寇准的性格有大问题,寇准的性格问题通过几件事便能看出来,而且在

  • 宋真宗纠结半生:御驾征澶渊,寇准错没错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寇准

    宋真宗泰山封禅北宋景德五年即公元1008年十月,宋真宗动员了从开封到山东沿途百官,前往泰山脚下,他准备举行此前仅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和唐高宗才举行过的“泰山封禅大典”。宋真宗的队伍,浩浩荡荡,打头的玉辇上载着一本天书,上面写着“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宋真宗敢学秦

  • 苏轼初见12岁王朝云,写下一首经典古诗,现在很多人用它追女孩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王朝云

    前言爱情是自由自在地,而自由自在的爱情是最真切的。——丁尼生在人们的心目中,爱情让人向往,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美好的爱情。自古就来就有很多的爱情故事,在封建思想的枷锁下,人们依旧勇敢地去追逐爱情,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可以冲破一切。我们熟知的大文学家苏轼,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还给我们留

  • 苏轼初见王朝云,便为她写下千古名篇,一句还成追求女子惯用之句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王朝云

    引言民国大家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也确实当得此番评价。他的才华,即便是在宋朝这样一个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年代,仍是无出其右者,从诗词、散文、画作再到书法等等他都是有宋一朝的集大成者。而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更是苏轼那“迷人的魔力”。这种魔力既是源于他在文字、画

  • 苏轼娶3个老婆,为何独爱小26岁的王朝云?难道男人都爱吃嫩草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王朝云

    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一个女人,就看他是否愿意,为了一朵花,放弃整片花海。苏轼为了一个女人,放弃了花海,尽享人间灵魂相伴的至爱,当这个女人去世,苏轼终生不再婚娶。她就是小苏轼26岁的王朝云。西湖良辰:初遇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为排遣心中愁闷,他与好友常常相约西湖饮酒聊天,与歌舞姬对

  • 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说他:“您的肚子里装的都是不合时宜”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王朝云

    都知道苏东坡是大才子,他有过妻妾无数,比较出名的却是这三任妻室,因与每一位都有着不少爱情故事,并且用诗词来表述相思与情感。可却无奈他的妻子都是比他先逝世。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过世后,他用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表于情。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比他小,是王弗的表妹,也比苏先死,不过最后苏逝世后与她葬在一起,实现

  • 苏东坡明明与王朝云年龄悬殊,生活潦倒,为何却能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王朝云

    王朝云生于1062年,卒于1096年,享年34岁。她自幼家贫,从小流落歌舞班中,凭借自身聪明灵慧,能歌善舞,逐渐成为西湖名歌伎。苏东坡被贬到杭州做通判,苏轼一生接连被贬,所以生活很不顺遂,但是这个人的性格韧性很好,一点没事儿,照样乐呵呵的生活。有一回一帮朋友,估计就是趋炎附势的下属或者老板请苏轼喝酒

  • 苏轼又老又丑,为什么美少女王朝云却对他一直不离不弃?

    历史人物编辑:小白读资治通鉴标签:王朝云

    花非花雾非雾苏轼三十四岁到三十八岁期间,在杭州任通判期间,留下了苏堤横亘、杨柳依依的回忆(注1)。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初,苏轼接到“移知密州”的诰命,就在这动身离开杭州前,“朝云来归”,苏轼收留了王朝云。那时的朝云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却相当聪慧机敏,仰慕苏轼的人品、才华,决定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