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以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开篇,这实际上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韩赵魏三家之所以能一跃成为诸侯,表面上看是战胜了智氏,实际上根子在晋文公的“矫枉过正”上。
韩赵魏三家分晋图
这一切还都从晋文公设置三军六卿的军政体制说起。
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前,晋文公重耳有感于晋国公室互相倾轧、大乱七十年的往事,于是建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由跟随自己流亡19的心腹重臣担任,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晋国六卿由此出现。
晋文公设置三军六卿
可惜未逾百年,晋国国君大权旁落,六卿强而公室弱。经过数轮PK淘汰赛,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最后胜出,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
国君不可能都是英明神武的。为了确保江山永固,宋朝之前的君主治理国家一般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和宗室分享权力。强宗室弱朝臣,这样的好处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凝聚力强,治理国家同心协力。坏处是容易被宗亲尤其是亲兄弟取而代之。
对于开国之君而言,肉烂在锅里,怎么着也是自己的儿孙继位,不必太担心。对于后继之君而言,则是轻则傀儡,重则死亡的萧墙祸事。
二是和信得过的大臣分享权力。强朝臣弱宗室,此举可以有效减少宗室的威胁,但也容易滋生权臣。雄才大略的君主,打压宗室,任用心腹执掌权力,一统天下。
平庸的君主却未必能驾驭这种局面。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朝臣未必忠诚于君主。某些大臣一旦大权在握,便架空、废立君主,甚至弑君,乃至改朝换代。这个时候,宗室弱小,无力制约权臣。
这两种选择,各有利弊,难说谁更好,都有明显的优势和弊病。后世多在这两种选择中摇摆。
曹魏采取的是第二种。曹丕可能是借鉴了西汉七国之乱、东汉外戚专政的历史教训,因而大肆打压宗室和外戚。终曹魏一朝,基本没有强势的宗亲和像样的外戚。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220年12月11日—226年6月29日在位)
待到司马懿诛杀曹爽之后,整个曹魏宗族无以抗衡。司马家没费什么力气,就摆平了曹氏宗族,开创了晋朝。
司马家的晋朝采取的是第一种。司马炎称帝后,为了防止出现宗室微弱、权臣篡位的局面,开始大封王侯,以拱卫政权。只要你是我司马家的子弟,近亲封王,远亲封侯。
诚然,西晋一朝确实没有外姓权臣,但司马家的混蛋王爷拥兵据城,俨然独立王国,整个国家潜伏着战争危机。司马炎死后不久,八王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引来了五胡乱华,华夏文明差点被湮灭。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建立完善的国家治理制度。
选贤任能,设置任期,朝廷重要岗位定期换人,杜绝强人权臣把持朝政的可能。于公,能减少长期执政的失误;于私,能保障江山稳固国祚绵延。
为什么古代君主没有想到这一点?或者说,没能做到呢?聪明的你,应该知道答案……
以上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