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雎为秦国立下了这么多功劳,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范雎是个小人呢?

范雎为秦国立下了这么多功劳,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范雎是个小人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丙坤 访问量:1162 更新时间:2024/2/14 14:22:47

范雎张仪一样,都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惠文王时期,张仪积极采取连横事宜,以此破坏六国合纵,为秦国免去了大祸。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建议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并提出“远交近攻”政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然而和张仪相比,后人对范雎的评价却并不高,甚至一度觉得他是一个小人。那么范雎真的是小人吗?

范雎睚眦必报的性格

范雎入秦之前,在魏国当差。齐襄王看中范雎的口才,便给他送了礼物。须贾知道这件事以后,怀疑范雎通敌,于是就告诉了当时魏国宰相魏齐。魏齐听说了以后将范雎打了个半死,范雎装死才躲过了一劫。这就是范雎入秦前的故事。

后来范雎来到秦国,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便利用秦国强大的国力,胁迫魏国交出当日迫害他的凶手。最后魏齐在惊恐交加之下,绝望自尽。这就是范雎睚眦必报的故事。

也许有人觉得范雎此举只是报仇,理所应当。确实,如果仅仅依靠这件事就贬低范雎,未免过于武断。然而事情还远不止这些。

在范雎入秦之时,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那就是穰侯遇到了范雎的车马。穰侯此人,最是痛恨游说之人。因此,当范雎一行人被穰侯看见后,就亲自查看车马内是否有游说之人,也就是范雎。虽说范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劫,但是其内心肯定对穰侯产生了不满。果不其然,范雎在取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建议秦昭襄王驱逐四贵。

因此,说范雎睚眦必报并不是冤枉他。

范雎陷害白起,使其最后无辜惨死

大部分人觉得范雎是个小人,并不仅仅因为他睚眦必报,而是因为他间接的害死了白起。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他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英雄,却被范雎间接害死了。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他为了扩大战果,请示秦王继续出兵赵国。这个提议其实十分不错,当时的赵国军心溃散,大量青壮年被杀,可以说是一只待宰的羔羊。

然而范雎不愿意了。本来他是秦国丞相,爵至列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白起一旦真的攻破了赵国,那就是不世之功,凭借着秦国的军功爵制,白起有很大的概率地位在其之上。这是范雎万万不能忍受的。于是,他果断劝谏秦王,以秦军亦疲的理由,穰白起退兵。秦王一听,觉得有理,就采纳了范雎的建议。

几个月后,秦王被赵国欺骗,决定再次攻赵,然而这一次,白起却一直称病不肯前往。秦昭襄王在屡次被拒以后,便将白起赐死了。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范雎。也许有人会觉得,是白起自己性格执拗,才造成杀生之祸,其实不然。长平之战之后,范雎难道不知道此时是灭赵的最佳时机吗?他劝谏秦王的行为,说得好听那是自私自利,说得难听,那就是不忠。

而白起之所以不肯前往,是因为知道自己前往也无济于事。总而言之,在范雎建议秦王长平以后撤兵的那一刻起,他的计谋就生效了。无论后来白起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他在秦王眼里的地位都会直线下降。这才是范雎的无耻之处。

结束语

范雎的功劳很高,但他都是为了自己。在范雎眼中,只要对自己有利,那就会去做。因此,范雎确实是个小人。

标签: 范雎

更多文章

  • 青云直上的一代权相范雎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范雎

    秦国在执行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池,前264年至前259年,向韩国出兵,先后攻占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缑氏、蔺、野王等大小城邑几十座。就这样,范雎一天比一天得到秦王信任。有一次,范雎在向秦王上书的时候说:“我听说,现在在齐国,国

  • 秦昭襄王尊宠范雎,称他作叔父,范雎最后为何要主动辞职?

    历史人物编辑:闲来唠史V标签:范雎

    在正史上,秦国丞相范雎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在对秦国贡献的这个方面,他到底算是个忠臣,还是个奸臣;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两点不太好说。在个人品行的这个方面,他虽然是“一饭之恩必偿”,但也是“睚眦之仇必报”。别人在他贫困时送出一碗饭的恩情,他都不忘在心里,必定要偿还;别人瞪了他一眼的仇怨,

  • 汉代端午纪念过好多人,为何最后只纪念屈原?

    历史人物编辑:财子历史标签:屈原

    时至今日,只要提起端午,大家都会想到屈原,端午与屈原算是划上了等号。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端午的起源是众说纷纭,到底是怎么出现,纪念谁的,历来都有不同说法。“端午”这个名称,也是在汉代定下来的。先秦时期,人们注意到,到了农历五月,天气已经很炎热,各种虫蛇病毒都开始大肆活跃,人们极容易生病,故而逐渐兴起

  • 屈原并非楚国土著,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国的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屈原

    在我们的观念中,爱国诗人屈原是战国楚国王族,地地道道的楚国人。实际上,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屈原其实并非地地道道的楚国人,而是一个我们鲜为人知的古国的后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在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个比楚国还要强古老和强大的古国——庸国。据历史学家考证庸国在夏商时期,已经是一个

  • 渔父大哥,咱能别逼屈原大夫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屈原

    《渔父》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这篇文章主要是展示了屈原两种想法的激烈斗争,最终内心不愿向黑暗屈服的想法占了上风,屈原为了追求内心的节操不被污染而毅然投江的故事。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个故事的话,我还是忍不住要问:难道屈原真的不是被渔父逼死的吗?!为了形象地展示一下我的感觉,我做了这个图表示一下

  • 屈原姓氏是什么,其实他不姓屈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屈原

    姓氏起源于早期氏族公社时期,在母系氏族时期,女为主,姓是“女”旁,寓意姓子由女从生,可以看出姓在母系氏族时期为主要符号,而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 口口声声说怀念屈原你还记得这些经典吗

    历史人物编辑:动漫小王国标签: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涉江)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

  • 打好高中语文基础62:屈原《离演技》

    历史人物编辑:潮哥去哪吃标签:屈原

    每一道题,都是壹得老师亲自甄选。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 涕:鼻涕B.固前圣之所厚 厚:与“薄”相对C.宁溘伤以流亡兮 溘:突然D.忍尤而攘诟 攘:抵抗2.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B.步余马于兰皋兮C.不吾知其亦已兮D.高余

  • 端午节真的是百姓为屈原而设?这是我们信了近2000年的谣言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屈原

    端午节有众多叫法,其中最特别的一种便是五毒节。端午节是我国延续了近2000年的隆重节日,在这一天百姓都要饮雄黄酒、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在人们的印象里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公元前278年,白起统率秦军攻破了楚国王都郢。悲愤之情难以平抑的楚国大夫屈原,随后选择投身汩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死后,无比悲

  •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屈原

    屈原之投江死,而非归隐山林,其实不是一道历史题,而是一道关于抑郁症患者遭遇重大事故后的危机心理干预的命题。所以:屈原的结局,是内因(抑郁症)和外因(危机心理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个内因和外因的相关,还得从头说起——屈原本姓芈名原,因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便被叫做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