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端午节,有着很多传统,系上彩色的绳子,挂上艾草,带上香囊,驱病辟邪,这样的端午节才有满满的仪式感。
在很多地方都有赛龙舟的仪式,那种龙舟竞技的场面还是非常震撼的,当然对于端午节,更多人关于他的记忆,还是更那,软糯香甜的粽子有关系。
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传说都和屈原有关系,屈原跳江之后,人们制作了粽子,抛入江中,防止鱼儿啃食屈原。
赛龙舟据说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尽管故事本身不一定为真,但这种对于屈原的感情,却完全是真实的,每个人都会被这个正直浪漫的诗人所感动,尤其是最后跳江的情节,让后世很多文人,都喜欢拿屈原作为凭吊的对象。
屈原是中国国第一位有名字的诗人,之前肯定也有诗人,但大多数都是没有名字的,屈原是第一个在明确姓名的伟大诗人,他的楚辞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成了和诗经相呼应,一南一北中国两大文学源头。
尽管屈原是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诗人,但是关于屈原准确的名字,至今其实依然有一些争议,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古人的称谓,对我们来说,就更加复杂了。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说屈原放在现在,应该叫做芈原,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呢,其实并不能这么说,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其实叫屈原话是比价合适的。古代有姓和氏的祖区分。
这个过程本来很简单,就拿屈原举例子,屈原是妥妥的王族,当年他们这一支就分了出来,渐渐地就以屈为姓了。
原本是一件,分出来之后,就成了新的氏族,新的氏族从此就有了自己的氏,因为原本的大家庭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就经常用氏来称呼自己,后来也就慢慢固定下来。
楚国的王族,是芈姓,就是芈月的那个芈,芈月是王族,所以可以叫芈月,但是如果称呼楚王的时候,我们一般不会用芈,我们都用熊这个氏。
你看楚王的世袭谱,全都是熊什么,最后的楚怀王就叫熊心,那是因为王族这一支也是从芈姓分化出来的,后来就慢慢地一熊作为氏,来和其他氏族做区分。
那芈月能不能叫熊月呢,也不能,因为女性一般称姓不称氏,男子更重氏,女子更重姓,所以先秦时代,女性一般都称姓,男子称氏。
所以即便是在古代,称呼屈原最合适的方式也是屈原,而不是芈原,后来慢慢的姓和氏就合流了,尤其是到了汉代之后,所有人都开始必须有姓名,于是大量的氏就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慢慢的姓也固定下来。
同姓的人,因为有分封到了别的地方,所以就会产生新的氏,但是从秦汉开始,就不再有新的封地了,所以也就没有了新的氏产生。
国家需要每个人都必须有姓名,这个便于户籍的统一管理,于是大龄的氏开始成为正式的称呼,逐步的就形成了姓氏混同的局面,姓不再有根目录的意义,姓和氏完成成了代代血脉相传的意义。
现在的大部分姓氏,原本都是氏,古代其实姓很少,现在社会姓氏混同,代表的都是一种血缘关系,所以对于屈原来说,在姓氏混同的时代,叫屈原更加合适,叫芈原既不符合古代的认识,也不符合现代的称谓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