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秭归县城,有座专们为纪念屈原先生而建的祠堂,屈原祠。
但是屈原故里其实不在这里。在湖北秭归一个的小镇上。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从唐朝开始,沱上就有了屈原祠。
后来,长江上两次大兴土木,先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屈先生便一次接一次的给工程让位迁移。而今的屈原祠滨临长江,与三峡大坝相连,与坛子岭公园对望。
景区广场,人迹零星。广场上一幢古式楼阙上的一幅标语告诉我们这里刚有过一件盛事——刚刚获得了国家三级博物馆的评定。
在这里有另外一位女人的石碑与屈原的石碑并立。两块石碑,镌刻着两个不朽英名。"楚大夫屈原故里"、"汉昭君王嫱故里"两块碑均刻于清光绪十二年的。
“屈原故里”的老牌坊是原样搬迁来的。但真正的“故里”却在另一个地方——从秭归城沿香溪溯流而上10公里,即是三闾乡,再过七里峡,即屈原诞生地乐平里。
宗祠,为宗族祠堂。在中国南方,一般较大的家族都会建起祠堂,是家族里聚会、议事的场所。这个地方不都是屈原的地盘吗?王氏宗祠?
图为峡江古民居,一律由颜色纯青、厚度只有1厘米的“线砖”砌成;两侧风火山墙,造型变化多端;屋面以硬山顶式,盖以小青瓦,但瓦头则用白灰堆塑成四叶花瓣,卷草花纹滴水为土坯烧制,山花上堆塑以游龙为主的如意云纹,大有腾云驾雾倒海翻江之势。
厅堂里,按旧时的布置摆放着旧家具。孔子画像居于堂中,还悬挂着几幅中国图,透露出淡淡的书香味。猜想,这可能是按屈原时代的家庭布置方式设置的吧,也再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端午之时的端午馆,恰逢其时。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上菖蒲、白艾,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各种形式来纪念屈原。
临江而立的江渎庙,江渎庙,是祭祀长江的神庙,是人们为祈求江神保佑船民平安而进行祷告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纪念和缅怀伟大诗人屈原的场所。内部装修精美,有雀缩檐、廊轩、卷草吊挂楣子以及格扇门、栏杆、雕花等装饰构件,并绘有“暗八仙”、“金瓜柱”、喜字图案、万字图案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