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勾践用谋士的计策灭国,功成后范蠡逃亡,学者:他曾发誓善待范蠡

勾践用谋士的计策灭国,功成后范蠡逃亡,学者:他曾发誓善待范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雨说史 访问量:1804 更新时间:2024/1/20 12:55:06

《史记》位居“二十四史”之首,是史学界公认的珍贵史料,其文学价值、史学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大文豪鲁迅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大家都知道,秦朝统一之后开始大面积的毁史,六国的史书都付之一炬,造成了史学断代。太史公他编篡史书虽然谨慎,但是却做不到所有事都准确,就比如“鸟尽弓藏”这个典故完全就属于太史公意淫历史,黑惨了勾践。《史记》中描述勾践用谋士的计策灭国,功成后赐死谋士,但在《国语》中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记载,勾践都曾发誓要善待功臣。

“鸟尽弓藏”典故的由来

春秋时期诸侯国纷纷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越王允常和吴王阖闾数次征战,加重了两国的矛盾,以至于两国陷入不死不休的地步。允常死后勾践继承越王的位置,吴王趁机出兵攻打越国。结果战败,吴王阖闾受伤并且因伤去世。吴王阖闾去世后新任吴王夫差即位,即位之后就开始谋划复仇。当时吴国厉兵秣马,勾践觉得“先下手为强”,所以提前出兵攻打吴国。

但是在夫椒地区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危在旦夕。在关键时刻范蠡建议勾践和吴国议和,并且入吴国当吴王的臣子。这事在当时是比较丢人的,但是为了活命,勾践也就派文种去和谈。最后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求和,越王勾践进去吴国服侍吴王。后世史书为了突出勾践永不放弃的精神,对这段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把勾践描写得非常惨,惨到食吴王粪便的地步。最后他的精神感动了吴王,吴王也就让他回国了。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采纳范蠡、文种两大谋士的建议,自己与百姓同甘共苦,并且派西施去迷惑吴王夫差。经过一系列的富国强兵,越国迅速强大起来,于是趁吴王北上时攻打吴国,一举灭了吴国。

勾践灭了吴之后,功臣范蠡就给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功臣范蠡认为勾践会残害功臣,所以提前跑了,并且劝文种也跑。文种看见范蠡的信后也称病不上朝,但是有人造谣说文种意图作乱,勾践就赐死了文种。

“鸟尽弓藏”典故的真假考证

上面就是“鸟尽弓藏”典故的由来,勾践真的是残害功臣吗?不,恰恰相反,勾践他本人是善待功臣的,他曾发誓要善待功臣(范蠡),也没有下令赐死文种。

“鸟尽弓藏”的典故来自于《史记》,并没有任何史料佐证。《左传》、《国语》都没有记载勾践“鸟尽弓藏”,《国语》的有关记载为:

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谷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王曰:“所不掩子之恶,扬子之美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浃日而令大夫朝之,环会稽三百 里者以为范蠡地,曰:“后世子孙,有敢侵蠡之地者,使无终没于越国,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这段话的意思为:

范蠡:行了,你好好努力,我就先走一步了,以后也不会回来了。

勾践:啥意思啊。

范蠡:我听说人臣需要为国君操劳,国君如果受辱,那么人臣就要为他赴死。之前你在会稽受辱,我没有赴死是因为要为灭吴雪耻。现在事成了,我也就该受到迟到的惩罚。

勾践:我发誓我肯定会原谅你的过失,如果不这样,那么就让我客死越国之外。你回来,我与你共享越国。如果你不回来,那你就要死,而且你的妻子也要倒霉。

范蠡:你随便吧,我也随便。

于是范蠡就乘着小船走了,没人知道他的去向,自此下落不明。勾践为了感恩范蠡,让人用黄铜铸成范蠡的样子,亲自朝拜,并且命令大夫每隔十天都要拜一次范蠡。之后把会稽山方圆三百里的土地划为范蠡的封地,发誓:“后世子孙不得侵犯范蠡的封地,如果侵犯了,那就客死越国之外。”皇天后土、四方神祗,都可以作证。

《国语》是左丘明所著,孔子司马迁都尊左丘明为君子,他被史学界赞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其所著史书拥有极高的可信度,而且很多都是原始资料。司马迁写《史记》都要借鉴《国语》的记载,一个离勾践时代比较近,一个离勾践时代比较远,你觉得哪个更有可信度?无疑《国语》的可信度要高于《史记》。司马迁记载勾践屠戮功臣,左丘明记载勾践善待功臣,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

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要编一个故事黑勾践?目前史学界有人猜想司马迁是为了讽刺刘邦做著。刘邦靠韩信、张良、萧何三位人杰才统一天下,但是建立汉朝之后张良选择隐退、萧何选择自诬,韩信则是被害死。这个事件才符合“鸟尽弓藏”的说法,范蠡就如同张良,文种就如同韩信。司马迁肯定不能直接讽刺刘邦,毕竟诽谤皇帝是要杀头的,所以他就借古讽今,编了一个“鸟尽弓藏”的事来指桑骂槐。司马迁的一时兴起黑惨了勾践,至今都有不少人相信这个谣言。史书根本没提杀文种的事,司马迁的说法也根本没有其他史料佐证。

标签: 范蠡

更多文章

  • 范蠡,配角抢了主角风头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范蠡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古剑,古剑的光芒闪烁着古代人的智慧。这把古剑组成成分复杂,由多种金属合成;而且各类金属的完美融合,铸造工艺十分罕见。这就是惊艳世人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年岁月依然寒光凛冽。越王勾践留给后人的,除了这把宝剑,还有卧薪尝胆的典故。越王勾践剑闪烁着历史的光芒。简洁,越世家历史“清白”

  • 如果伍子胥没有遇到孙武他还能否成功报仇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孙武

    本来如果伍子胥没有遇到孙武,他还能报仇吗?历史人物的生活,绝对没有应有的精彩。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仇恨而奋起,伍子胥作为他们的代表,绝对有话语权。伍子胥本是官二代。遗憾的是,古代官二代的安全保障系数没有现在高。他的父亲吴奢是楚国太子简的老师。在古代,君臣师徒是绝对的近亲。所以在历史上,只要是太子被杀,

  • 孙武居然知道苏秦,难不成是穿越?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孙武

    一说起兵圣,我们都知道是孙武。在春秋末年,孙武辅佐阖闾大破楚国。并且留下了孙子兵法这一旷世之作,成为了兵家的始祖。而苏秦呢,我们都知道苏秦是战国中期鼎鼎大名的纵横家。并在战国中期为了帮助燕昭王破齐,最终被齐湣王车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挖掘出了两座汉墓。而这座汉墓中呢,就有鼎鼎大名的孙子兵法。

  • 孙膑、孙武、孙子,一文详解,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孙武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圣人频繁出现。圣人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而春秋战国的百家先贤们当得起,他们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数代人,即使千年过去,他们的精神文化依旧能熠熠生辉。百家争鸣,《汉书》记载数得上名字的有189家,其著作有4324篇。后来的《隋书》、《四库全书》等

  • “兵圣”孙武的指挥能力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孙武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孙武,被后世尊称为“兵圣”。既然有这个称呼,那么他的作战指挥能力如何?我们结合历史来看看。孙武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国君主都不惜重金招揽人才。不少人都是各个国家到处游走,哪里给机会就在哪里留下,完全没有今天的“为国效力”“热爱祖国”的概念。孙武也不

  • 孙武练兵的故事,细细品!

    历史人物编辑:空留离愁纤尘莫染标签:孙武

    公元前512年,吴王闾阖后宫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名衣着华丽的女子手持长枪,各引90名女子,每个人都手持长枪利剑,号令严明,进退整齐。难不成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女兵吗?答案当然不是。这场演练是孙武首次练兵。孙武的军事造诣极高,曾带兵三万直破楚国二十万精锐。《尉缭子》这样评价孙武:有提十万之众而

  • 兵家孙武怎么创作《孙子兵法》的?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孙武

    我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45年,齐国一个祖辈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添了一个男孩。男孩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同在朝中为官,听说家中喜添男丁,就在孩子出生的当天晚上,高兴地一齐赶回家中。全家上下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孙书决定给孙儿

  • 若孙武,韩信,李靖,徐达,岳飞,卫青各自领兵决战,谁会获胜?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孙武

    这种比较,肯定是徐达会获胜了。这些都是世之名将,但是并不是处在同一个年代。孙武是春秋时期人物,韩信是秦末汉初,卫青是西汉中期,李靖是隋末唐初,岳飞是南宋初年,徐达是元末明初。作为一个名将,肯定会研究前人的成败得失,把他们的思想、行为、经典战例都会拿出来不断的研究,如此一来,作为最晚出现的徐达就能够研

  • 山东出土古书,终结孙武千年争议,孙武指挥能力一般

    历史人物编辑:潘娥标签:孙武

    孙子兵法肯定是尽人皆知的一本书,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人,对这本书都是不陌生的。作为古代兵家的代表作,即使是现如今,孙子兵法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国人进行研究,即使是外国人,对孙子兵法仍然有所研究。这足以说明孙子兵法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更是从侧面反应了孙子兵法的价值。作为中国的兵家之圣与兵学之祖

  • 吴王阖闾得到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使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孙武

    原吴王阖庐得到伍子胥、孙吴的辅佐,使吴国“西灭楚,北强齐、晋”。直到吴王寿孟二年,楚国大夫申公怨楚大将转往晋国,派晋国吴国教吴国用兵乘车,他的儿子是吴性人,所以吴开始与中国交流。”申公无臣派使者去吴国帮助吴国训练军队。从此,吴国开始与中原交往。申公和吴臣向吴国示好的根本目的是联吴制楚,减轻晋国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