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重耳出奔列国十九年,在秦国的帮助下,入主晋成为晋文公。有个叫勃糊的人来求见,这人是晋献公时的宣官,曾三次杀文公未遂。现在他却大胆来求见晋文公,希望得到文公的容纳。
文公历数他的罪行:“你受骊姬之使,躲在树后用箭射我;又曾带兵把我围在蒲城,斩断我的袍袖;我和狄君在渭浜打猎时,你又偷偷来刺杀我。你未得逞,这都是上天的保佑。现在你却来求我,我不杀你报昔日之恨,已够宽厚的了,还想让我收留你吗?真是妄想。”
勃襲说:“我以为您是位宽仁大度的君主,才来求您。要知道这样,我就不来了。您应该知道:事君没有贰心才叫作臣。当初,献、惠二君,都以您为晋之害,命我去杀您,我能不执行命令吗?不然何以谓之忠呢?从前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三年后太甲悔过而成了明君;管仲射桓公中带钩,而桓公却拜管仲为相。显然,这都是克尽臣道各为其主的表现。”
文公听了,想了一会儿,自言自语道:“是呀,我连一个宦官都不能容纳吗?”于是把他收下了。不久,又来了个叫头须的人,他曾是文公的仆人,文公出奔列国时,他跟随文公保管物品。当文公到卫国拒受接待,而被困在五鹿之野时,他却把仅剩的一点盘费偷走了,君臣们险些饿死。现在他来求见,希望文公看在主仆的情谊上,把他留下。有人对文公说,头须不义,把他杀了算了。
文公慨叹地说:“他能回来见我,这说明他已有了悔过之心,我作为君主,能仇视一个没知识的下人吗?”就这样原谅了他。(根据《国语·晋语》编写)
百万评:晋文公重耳,在当公子时,为避国难,出奔列国十九年。这期间,经历了许多恩恩怨怨的故事。复国后,对有愿者则报之,对有怨者则释之,宽仁大度,深得臣民之心。以致在怀惠之乱时,得罪了重耳的一些人,都能赤诚相见,纷纷归来。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才使晋国兴旺起来。这是一个做人、治国有深远意义的行动,值得后人学习。
古谚说;“君子不念旧恶。”又说:“冤仇宜解不宜结。”晋文公充分认识了这个道理。然而报恩容易,释怨却是难以做到的,它在人的思想感情上、心理上很难平衡。生活里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冤怨相报,恶性循环,以至遗留到下几代人的头上。人与人,国与国,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