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晋国曲沃代翼之后,小宗取代大宗。等到晋国一代霸主晋献公继位,晋献公从小亲眼目睹了父辈曲沃代翼的过程,这也让晋献公清楚地认识到,他这一族是以旁支的身份经过数代的杀戮后才取得了晋室的统治权的,所以晋献公对晋室公族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于是晋献公开始有意的扶持外族有能力的卿士,而打压公族。
晋献公一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使得晋国的国土疆域大大增加,他的一些有能力的卿士便由此得以帮助晋献公管理部分封地,譬如晋献公在征讨霍、魏、耿三国之后,把耿地赐给了帮其驾驭战车的赵夙,把魏地赐给了担任护右的毕万,而赵夙和毕万也成了后来赵氏、魏氏的始祖,这便是后来晋国六卿发展起来的基础。
到了晋文公继位,当时晋国有势力的氏族多达十一个,他们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他们各个氏族之间既有协作又有竞争,晋文公为了让他们能够统一作战,互相配合,又可以互相牵制,便设立了三军六卿的制度。
所谓三军六卿,便是在作战时设立三军,分别为中军、上军、下军。每个军又分别设立军将和军佐,分别相当于军长和副军长,分别由上面十一个氏族的家族首领中选出,按照地位高低分别担任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
晋文公凭借三军六卿的作战配合,在城濮之战大胜楚国,春秋称霸。而六卿最早只是在晋国军事领域担任职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只负责对国君进言献策,晋国的大权仍在国君手中。
等到了赵盾担任卿大夫时,形势有了转变,六卿开始由六卿专政,晋国国君的权威也开始逐渐衰落。到后来晋国士卿内斗,只剩下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那六卿之位便固定下来;再到后来范氏、中行氏攻打赵氏被其他氏族联合攻打,范氏、中行氏败亡;最后韩魏两家倒戈,联合赵氏消灭了权势最大的智氏,最后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灭亡。
下面就简单细数下这些氏族:
1. 狐氏,本是晋国附近的狐狄,晋献公讨伐时首领狐突归顺晋献公,其女儿狐姬生重耳,也就是晋文公,可以说是晋文公的娘家人。在赵盾当政时,赵盾处死狐鞫居,狐射姑逃亡北狄和潞国,最后死在潞国。
2. 先氏,本是晋国的贵族,到了先轸时因辅佐晋文公有功,先氏一族崛起,等到先氏传到第五代先榖时,先榖勾结犬戎作乱,被晋景公族灭其家。
3. 郤氏,为晋国公室后裔,到了郤豹时,因打败翟柤国有功,封郤豹于郤邑,建立郤氏家族,后到三郤时,六卿郤氏占据三席,内外骄横,最终被晋厉公和胥童联手杀害,郤氏遭屠杀。
4. 胥氏,胥臣本身晋将,因劝晋文公接纳秦穆公之女怀嬴,担任下军佐,被分封于臼。当传到胥童时,为晋厉公宠臣,后晋厉公被栾书、中行偃所囚,胥童被杀。
5. 栾氏,本身晋国公族,栾枝因为在城濮之战立下战功,遂受封于栾邑,创建栾氏。后栾书弑杀晋厉公,最后被范氏以此为借口攻灭。
6. 范氏,士蒍便是晋献公身边著名卿士,等到了孙子士会时,受封范地,建立范氏。等到传于士吉射时,被赵鞅攻灭。
7. 中行氏、智氏,本身晋国公族,因荀息是晋献公氏的重臣,被封于荀国。荀息生子荀逝敖,荀逝敖生子荀林父、荀首,分别建立中行氏,智氏。
8. 韩氏,韩万为晋国曲沃武公的驾车,武公便将韩原封给了韩万作为采邑,因而以韩为氏,后建立韩国。
9. 魏氏,毕万担任晋献公护右,被封在魏地,后建立魏国。
10. 赵氏,赵夙担任晋献公的驾车,被封在耿地,后建立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