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

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平华泛教育 访问量:915 更新时间:2024/1/15 20:23:37

秦惠文王登基后,车裂了商鞅,却继续延用商鞅之反。

以私人关系论,商鞅与秦惠文王确实早有旧怨。

然而,观秦惠文王平生之事,秦惠文王也是一个气度恢弘的政治家,绝不会仅仅因为私人旧怨也诛杀有大功的商鞅。

以政治主张论,秦惠文王承认商君之法的价值,并且愿意继续延用商君之法治国。

既然如此,秦惠文王为何还非要以最激烈的方式处决商鞅呢?

商鞅之死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赢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做太子时,与商鞅有旧怨。因此,新王登基,商鞅即“告归”。

然而,当年受到过商鞅惩罚的公子虔等人,“告商君欲反”。

秦惠文王遂“发吏捕商君”,想把商鞅“控制”起来。

商鞅无奈,逃亡出走。

到了关卡之下,天已傍晚,关门闭,商鞅遂想要投宿。然而,店主人表示:“商君法律明确规定,让人投宿而没有验证的,要受到连坐”,拒绝其投宿。

商鞅一声叹息:“为法之弊,一至于此”!

无奈之下,商鞅想要逃去他曾经待过的魏国。

然而,商鞅或许忘记了,“煌煌大魏”倒霉,正是拜他商君所赐,魏人也恨商鞅,哪里愿意接待他呢?

于是,商鞅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动员自己的邑兵北击郑。

结果,秦军追了上去,击败了商鞅的部属,商鞅死于军中。

随即,秦王将商君的尸体拉咸阳,车裂!并发出警告:“莫如商鞅反者”!同时,秦王灭了商君的族!

死了,还要拉回去车裂,还要灭其族!

秦王对商君,为何如此“痛恨”呢?

君臣旧怨

赢驷与商鞅的梁子,确实早就结下了。

当年,商鞅初变法时,阻力重重,秦民都说新法不便,连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也犯法。

“罚贵大,赏贵小”。

商君当初“徙木立信”,就是“赏贵小”,如今,要“罚贵大”,莫过于拿太子开刀了。

于是,商鞅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在上犯之”,法令不行,在于身居高位者不带头守法!

考虑到太子身份特殊,不便施以“墨刑”,遂惩办了太子的两个老师。

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字,公子虔也因屡教不改而被割了鼻子(公子虔原本没有受此刑,但在几年后,“复反约”而受罚。

如此,商鞅与后来新君的梁子,也就结上了。

当然,对于赢驷、商鞅这个级别的政治人物来说,决定其行为的,绝不只是简单的私人恩怨!

君臣之分

对秦惠文王来说,即便他能抛下一切私人怨恨,继续维护商鞅,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了。

公子虔等人在“告商君欲反”时,对于“商君欲反”倒没有特别拿出什么证据,只是强调:大臣太重则国危;左右太亲则身危。如今,秦国的妇女、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这是“商君反而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商君反而为主大王更为臣”,才是君臣之间最现实的问题!

如果你秦惠文王连过去的屈辱都不顾,继续重用商鞅,那么,秦人“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只会越来越严重,君臣之分,之会越来越模糊!

显然,比起陈年旧怨来,这才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战国策》曾说:秦孝公病重时,曾想禅于商君,商君“辞不受”。

《战国策》并非严谨史书,其言可信度存疑,但是,这侧面也反应出商君之“重”。

当初,为了支持变法,秦孝公放手让商鞅主持变法,自己倒居于幕后。已经出现了“知商君之法而莫知秦君之法”。

秦孝公自然不必担心商君之“重”,然而,秦惠文王却不能不担心。

秦惠文王即位时,年仅19岁,而且,其政治集团还受到过打击,其威望、地位都不稳!

这种情况下,比起陈年旧怨来,如何稳固自己的君位才是最为急迫的任务。

如前所说,你“大度”不念旧恶,继续重用商君,不但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还会使君臣之分越来越模糊。

秦惠文王能做的,就是找到能够支持自己强化君权的力量,并依靠他们。

基本盘

秦惠文王要稳固自己的地位,首先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基本盘。

新君的基本盘,自然是自己作太子时的政治盟友,也就是以自己的老师为核心的政治团体。

这个政治团体,多为公族,虽然在商鞅变法中遭受到打击,但毕竟在秦根深蒂固,实力雄厚,是有能力替新君“立”起来的。

早在孝公时期,这个政治团体与商鞅的关系,就几乎是“政敌”的关系。

公子虔等人,正是受过商鞅刑罚,并对商鞅怀恨在心的主要人物!

如果新君不能旗帜鲜明的站在商鞅的对立面,那么,连“基本盘”都笼络不住,新君如何坐稳位置呢?

何况,铲除商君,不但能为“基本盘”所喜,在能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者!

上下之怨

因为:商鞅,已为上下所怨。

后来,另一位法家大神韩非子在分析商鞅之死时认为:大臣苦法而民不乐治。

大臣苦法自不必说,商鞅变法,对旧贵族的利益触动是很大的。

民不乐治,则与商鞅变法的缺陷有关。

商鞅变法,确实使大秦“国富兵强”,然而,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可能与商鞅未来得及进行修水利等“惠民”行动有关),反而要接受严苛的法度约束,因此,国虽强而民未乐。

商鞅变法,教民耕战,使大秦成为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但身处其中的人民,并不满意。

所以,商鞅虽然使秦国富强,但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都对商鞅有怨。

后来,“商君死,秦人莫哀”,秦人并不悲伤。

这种情况下,收拾掉一个“不受欢迎”的商鞅,自然是新君收取人心,确立威望,巩固统治的最佳方案。

兔死狗烹:必然!

其实,即便抛开以上所有论述都不谈,商鞅之死,也是必然!

秦昭王时,“明白人”蔡泽劝范睢急流勇退时表示:商鞅使大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这是最“明白”的回答:即便没有任何理由,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商鞅,也到了“谢幕”的时候。

蔡泽,后来做了秦国丞相。在他口中,商鞅与白起吴起、大夫文种一样,功业已成而不离高位,兔死狗烹是必然的。

能谋国,不能谋己身

其实,曾有“高人”提醒过商鞅。

秦孝公去世前,曾有一位叫赵良的人和商鞅分析过他的危险。

赵良认为:商鞅做了秦相,不为百姓考虑,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施刑于太子的师傅,以严刑峻法镇压百姓,积怨蓄祸!而且,你变法,剥夺旧贵族的封地,自己却受封十五个城的封土;你商鞅每次出门排场大,为人所嫉恨!

赵良建议:商鞅应该将封土归还,兴修水利,养老存孤,如此,“可以少安”。如果不这么做,等新君即位,你就要完蛋了!

然而,商鞅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新君即位后,直到新君“莅政有顷”,商鞅才告老。

到感知到危险后,先是逃去魏国,又是仓促举兵,完全是没有准备,手足无措。

最后,“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根本无处可逃。

而且,最后仓促起兵,闹出一个造反的罪名,不被车裂灭族才怪呢!

只能说,商君能谋国,不能谋己身,其得到最惨烈的解决,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商鞅之死的过程看,商鞅确实全心在国事上,没有顾虑到自己。

所谓“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大约就是如此吧。

商鞅虽结局惨烈,但他的变法,使大秦强盛,算是不负此生吧。

秦惠文王出于综合考虑,以最残忍的方式解决掉了商鞅,然而,他灭商君之族,不废商君之法,也不愧为明君。

当初,商鞅变法,通过拿太子开刀,来打开局面;此后,惠文王即位,又通过拿商鞅开刀,来巩固权位···

然而,明君贤臣的“互相伤害”,绝不只是大权在握者的“快意恩仇”而已。

相反,秦王也罢,商鞅也好,在错综复杂局势中,并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到底“变”了什么,使秦国由一个落后小国,变成七雄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商鞅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投降,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对其他六国的统一,随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王朝秦朝,历史进去了崭新的纪元。秦国能完成霸业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而秦国强大的源头还有从公元前359年的一场改革说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为富国强民为目的进行

  • 为什么秦朝大一统的功臣是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商鞅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结束了我国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乱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的丰功伟绩足以让他千古留名。可有网友却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顺势而为,对秦大一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前人商鞅。为什么会有这种言论滋生呢,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商鞅变法就能发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商鞅变法缓和了

  • 商鞅变法从徏木立信开始,为秦始皇开创帝业,自己的下场却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商鞅

    #头条群星8月榜#公元前359年初春,秦国在栎阳城(现西安)的南门外,坚起一根木棍,发布公告称,谁要是能从南门把木棍扛到北门赏十金。南门到北门不远,木棍重量也很小,这对小孩来说都是十分轻松的小事。人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木棍依然立在那里,成为百姓和秦国朝廷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信任”

  • 商鞅变法建立的这个制度非常先进,监督作用很大,可惜后世没继承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商鞅

    说起商鞅变法,学习历史的朋友知道非常重要,一定会学习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秦国也不会崛起,更不可能统一六国。秦朝建立之后很多制度都是直接沿用商鞅变法的。之后的封建社会很多制度也都是从商鞅变法里直接借鉴的。可以说商鞅变法的内容影响后世两千多年。里面大多数内容都被后世直接借鉴

  • 被五马分尸后,商鞅其实还活着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商鞅

    图存就要求变。每当社会发展进入死角,就需要变革,或是革命、或是改革。革命,被外部力量推到重建;改革,自己砸毁再建。与革命相比,改革更具主动性,但自毁长城从来不易,以己之茅攻己之盾是亘古难题。改革是对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要动摇自己的统治基础,需要断臂重生的勇气与雷霆万钧的铁血手腕。上下五千年,改革最此

  • 秦惠文王为何非杀商鞅不可?诬陷商鞅的公子虔和公孙贾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商鞅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变法,但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而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载入史册的唯一的一次成功的变法,被历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称之为历代变法之“魔术”、之“奇迹”。商鞅变法,其范围之广,内容之深,规模之大,方法之严,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

  • 为什么商鞅变法以后,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商鞅

    商鞅是战国最牛的政治家,改革家,把一个贫穷的落后的跟游牧民族差不多的秦国,愣是发展成跃居诸侯国之首的强国,秦国之所以能并吞八方,灭六国,他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磨灭的,就像张仪,白起这类的人才其实是站在商鞅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商鞅一个这么有功劳的人,为什么必须死呢?道理很简单,还是为了稳定,因为在秦孝公的

  • 秦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功绩巨大,其中一根本因素才是成功的关键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商鞅

    贾谊《过秦论》中写道:“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说的是:秦始皇积累了先前六代帝王遗留下来的功业,才能最终用武力来统一六国。此话说得很有道理,但也不全对,要知道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是晋,历经十几代明君的治理,是中原霸主时期最长,国力最盛的国家,但最终还是被分裂为三个国家,互相攻伐,最终被

  • 如果商鞅在其他国家进行变法能成功吗,看完发现商鞅选秦国真对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商鞅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进行变法,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秦国因为这次变法国立极大地增强,之后不断的兼并其他国家,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秦国能够做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因为商鞅变法。假如没有商鞅变法的话,秦国的后果不敢想象。不过,如果商鞅当时进入其他国家进行变法的话,结局能成功吗?我们先看一下

  • 秦国因商鞅变法成为强国,为何商鞅还会被处死?这一点你没想到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爱历史标签:商鞅

    提到商鞅,他最出名的事迹便是商鞅变法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广招人才。商鞅从魏国去了秦国,提出了重农桑、奖军功等一系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获得秦孝公赏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因此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也为后来的一统天下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