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国渠究竟为谁而修,少年嬴政和吕不韦的初次较量,初露帝王峥嵘

郑国渠究竟为谁而修,少年嬴政和吕不韦的初次较量,初露帝王峥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摩擦知识火花 访问量:3164 更新时间:2024/1/23 22:36:07

公元前247年,13岁的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此时,秦国依托关中平原,疆域向北已经占有黄土高原,向南占有四川盆地,向东越国函谷关,占据了洛阳盆地。

十年前,秦国修建了都江堰,让天下最巴适的地方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也成了秦国的粮仓和最重要的战略基地。

而秦国的本部关中,虽然经过老秦人几百年辛勤的开发,但在秦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明显落后了。

特别是长平、邯郸等几场大型战役下来,让秦国特别依赖四川盆地供给的缺点暴露无遗。

仅凭一个四川盆地,又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怎能撑起秦国侵灭天下的战争野心?

所以,秦国要让关中再次富强起来,将心腹之地打造成另一个天府之国、天下粮仓。

这一点,秦国非常清楚。

同样,山东六国也有人明若观火。

秦国和四川盆地地形图

茫茫八百里秦川,奔流不息的渭水将它涵养,秦都咸阳正位于秦川腹地、渭水北岸。

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咸阳因渭水而丰。

咸阳向东向北约200里,正是秦国旧都栎阳。

栎阳坐镇北山南麓渭水北岸,左拥洛水,右抱泾水,地利却和咸阳天差地别。因为气候变化,天干水旱,已经成为荒芜的盐碱滩涂,十年九荒,以至于一百年前商鞅变法的时候,不得不抛弃这里,将都城迁到咸阳。

从此这片旧有的家园成为秦人心头永远的痛,无时无刻不想将它变得富饶强大。

秦国三都图

韩国相国张平站在一幅巨大的羊皮地图前面,用指棒一一展示着关中的山川地形,地图对面的几位韩国大佬聚精会神地边看边听,脸上满是焦灼不安。

韩桓王边听边闭目养神,正像让韩国曾经兴盛的申不害所教导的“术治”那样,没有人能猜透他现在的喜怒哀乐。

虽然表面无恙,但他脑子正飞快地打着注意,他的脸色渐渐欢愉,一个天大的计划在他的脑海渐渐成型。

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猛地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站了起来,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

张平和众人都吓了一跳,但从反应来看,似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因为他们都是韩桓王的近臣,知道他又有了奇思妙想,于是都正襟危坐听他上课。

韩桓王

没过多久,侍者跨上骏马,带着韩王的命令出宫传唤,很快一个身材高大,面容黝黑的人出现在韩桓王面前。

“天下尽知,秦人想将关中地区变成千里粮仓,但实施起来却比登天还难。现在,寡人想听听先生的意见,这里有没有机会变成天下粮仓。”韩恒王彬彬有礼地向那人求教。

“有一个办法可行!”那人走到地图前,像早已了然于胸一样,指着图上的山川大河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特别栎阳紧邻渭河,按说不缺水,但栎阳位于渭河北岸,地势较高又缺少河流,因此异常缺水,以至于方圆几百里的平原一片荒芜,实在是可惜了。但是,如果能沿着北山南麓从泾水引一条河渠到洛水,则水流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顺势而下,可栎阳附近的荒漠变成百万亩良田。”

“只是,这需要依山修建三百多里河渠,工程量委实不小,即使动员全天下力量,即使大禹再生,也是困难重重,能成功的几率小之又小。”

“好!先生果然对天下了如指掌!不愧水工郑国的名号。”韩恒王鼓掌大赞,接着迫不及待地开始向众人兜售自己酝酿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宏大计划。

郑国渠

这个弘大计划就是“疲秦之策”,意思是让秦国疲惫不堪,无力再向东扩。

因为秦人西出函谷关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就是韩国,秦人不断的侵略和蚕食让韩国伤痕累累,但国家弱小却无力阻止。

韩恒王不从自身找原因,不想方设法强大自己,不去想让自己强盛起来代替秦国,却突发奇想地要转移秦国的注意力,希望秦国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打通泾水和洛水这样浩大的工程里,即消耗秦国国力,使得秦国再无精力东顾韩国。

因此,此计一出,众皆默然。

大家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海量的新知识。

韩桓王

然而郑国的心动了,他欣然领命,接受这一史无前例的挑战。

郑国是韩国的水工,以大禹为终生偶像。

他胸怀壮志,年轻时游历天下,足迹遍布名山大川,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将大半个中国的地形地势都刻在了脑中。可以说,当今天下再也没有比他更痴迷治水的奇才。

他的一生终将和治水连接在一起,与水共来,与水共生。

虽然他曾参与过黄河沿岸的一些水患治理及水利工程的修建,但这些工程,怎能和打通济水洛水相比。

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工程,如果修成,是不世之功,是万世基业,最终会使他名垂青史。

这是男人真正的事业,让他心动不已,让他几欲痴狂。

郑国

公元前246年,随着朝贺秦国新君嬴政继位的使团,郑国来到了秦国。

他带着自己的一揽子治水方案去拜访吕不韦,他的专业素质一下子打动了吕不韦。

秦国的政事向来讲究速度,办事不隔夜,当晚吕不韦就带他拜访了嬴政。

嬴政很快颁下王命,命郑国主持修建灌溉渠。

郑国站在北山俯瞰茫茫无际的渭河平原,不仅犹豫不定。

因为,这条渠虽然消耗了秦国的人力物力,可是一旦修筑成功,也为秦国打下千秋基业,造福子孙万代

现在,他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好是坏了。

郑国

转眼之间,水渠动工已将近三年。

期间,秦国动用十万民夫都被用在了修渠上,还耗尽数不清的财物,令秦国财政负担沉重。

其工程浩大,在秦国史无先例。

这几年,为了全力修渠,秦国更是减少了东出的次数,东方六国得到了难得的和平。

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最终也引起了秦人的疑心,有人质疑郑国的动机。

而吕不韦潜伏在韩国的间谍也悄悄地带回了水工郑国的真实目的: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实则是为了耗竭秦国的财力。

真相大白于天下,吕不韦震怒不已,下令逮捕郑国。

公元前243年,关中旱灾,粮食欠产,又逢瘟疫流行,民心浮动。

吕不韦急了,颁下命令,只要缴纳一千石粟,就可授予爵位一级。

天灾人祸,政府开始公开卖官卖爵了。

不止如此,作为一国之君的嬴政也沐浴更衣,戒斋三日,亲临渭河祭祀渭水。

吕不韦恼怒郑国,要用他的人头献祭。

吕不韦

吕不韦高声对郑国说:“郑国修渠,调集人力十几万,耗费钱粮不计其数,连大秦的军饷也被调用。表面上说是为了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如今你的阴谋已经败露,你还有何辩解?”

面对死亡,郑国没有畏惧,坦然将自己的一切道出:“相国所言不差,这条水渠要修好几年,耗无数人力财力,东方诸国也会因此有好几年的和平安宁,我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对秦国不利。然而水渠一旦修成,则800里秦川将尽得泾河灌溉之利,关中缺水的大患将永远根除。如果说这条渠为韩国延命了数年,则为秦国建了万世之功。说到最后,这到底是有利于谁呢?”

听了郑国的话,算盘巴拉一遍,吕不韦心中已经一片敞亮。

但是,作为商人来看,现在他无利可图。

而且,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商人,是说一不二的政治家,既然安排了今天的祭祀,那郑国今天就不得不死。

同时,这也是对韩国,对东方六国的一次严厉警告。

吕不韦嘿嘿冷笑,高举右手,下达处死郑国的命令。

吕不韦和郑国

“仲父,此人不能杀。”忽然身后传来熟悉又陌生的声音,音量不大,但却斩钉截铁。

吕不韦回头看向声音来处,正是嬴政发出。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这是嬴政第一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难怪吕不韦听着这声音如此熟悉,感觉却又非常陌生。

原本沉默不语的嬴政忽然发话,言辞寥寥,但如洪钟般震荡在所有人的耳中:“这水渠一定要修!”

吕不韦心头大震,看向嬴政的眼神充满迷茫,不知道眼前那十六岁的少年,稚气未脱,却为什么突然有了让群臣变形敬服的威严。

这让吕不韦的心情最为矛盾,既高兴又担心。

因为他的命运和嬴政绑在一起,没有嬴政就没有他,若秦国宗室有人代替了嬴政,肯定让吕不韦靠边站,甚至拿他开刀。

但是他又不希望嬴政过于强大,威胁自己的权利。

少年嬴政

“好吧!”看着嬴政眼中的坚定,吕不韦没有坚持己见,回身对郑国说:“遵从大王的命令,郑国你接着修渠吧。”

郑国傻傻地呆立当场,脑中一片空白。

本以为必死无疑,没想到就这样轻轻松松地从鬼门关出来了。

“不止修,更要修好,修好了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它——郑国渠”嬴政再次发话了。

轰然一声,郑国跪在当地,身不由己地对着眼前的少年跪拜下来。

当准备赴死时,没有下跪祈命。

然而,当听到嬴政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自己的事业时,他内心所有的一切轰然倒塌。

此刻的他心里只有畏惧和崇拜,他什么也说不出,虔诚地跪伏在地,早已身不由己,早已泪流满面。

吕不韦内心的震动更厉害,忍不住回头看向嬴政。这一回头,竟然把吕不韦给吓了一跳,眼前的嬴政高高在上,这个刚满十六岁的少年身上,俨然已有了君临天下的帝王风范。

郑国一改初衷,全力修渠,又过七年终于完工。

从此,滚滚泾河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关中的良田,曾经的盐碱滩被浇灌成一片良田,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从此,八百里秦川一片沃野,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郑国渠

而郑国渠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水利工程。

郑国的名字最终和这条渠一起名垂青史。

标签: 吕不韦

更多文章

  •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房产新料标签:吕不韦

    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信中,问了吕不韦两个问题。“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两个问题,每一个都充满杀机,吕不韦是聪明人,他当然明白秦始皇是什么意思,更明白这两个问题背后代表的含义。吕不韦对秦国有没有功劳?坦白来说,他可居不世之功。当初,他靠着眼光独到,看

  • 吕不韦,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如何蜕变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吕不韦

    在战国时期那样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可能有些人连自保都十分的困难,更别说在乱世中生存下去,但是却有这么一个人不仅仅在那样一个乱世中活了下来,更是大肆经商积累了大笔的财富,甚至还做出了一件让世人都为之惊叹的事情,那就是培养出来了一位强大国家的帝王——秦庄襄王。吕不韦这个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他类似于我

  • 秦始皇为什么非杀吕不韦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吕不韦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一直以来,秦始皇嬴政给我们的形象都是气吞山河、睥睨众生、言出法随、莫敢不从。那是一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狠人。可你真的读懂了历史上的秦始皇之后,就会发现他是哪门子的狠人啊!相反一直都很憋屈。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千秋伟业,可谁又知道统一天下那是迫不

  • 吕不韦有真才实干吗?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吕不韦

    前292年吕不韦出生在了魏国濮阳,不是今天的河南濮阳,而是今天的安阳市滑县人,是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还是秦国的丞相,但却有人怀疑吕不韦没有真才实学。吕不韦没有真才实学是不可能的,他不但聪明,而且从小就十分聪明,吕不韦十三岁的时候,赵国发生了旱灾,那里的人们每天食不果腹,吕不韦就在这场天灾中发现了商

  • 丞相吕不韦对秦国的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吕不韦

    吕不韦原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的一个商人,战国时代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培养了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也给了他强大的政治野心。在对整个社会作过权衡利弊的精密分析后,吕不韦选择了秦国作为其弃商从政的突破口。他设法结识了为质于赵的秦王孙异人,并为其西行人秦,说服华阳夫人,终于使原本毫不起眼的异人成为秦国未来的储君。从

  • 吕不韦看过嬴政的书信为何要自尽,吕不韦: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吕不韦

    吕不韦可谓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跨界”的第一人,他成功从一个商人跨界成为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本是战国时期一名游走于各地的商贩,他通过后续的积累和经营逐渐成为了一个家财万贯的大富商。《史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邯郸做买卖,遇到了被当作人质的秦国王室成

  • 秦始皇的母亲是芈月吗?她与吕不韦、嫪毐是啥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吕不韦

    秦始皇的母亲是芈月吗?他的母亲与缪毒生下2个非婚生子女,不害怕报仇吗?春秋战国时代,芈月即芈八子,芈八子是楚文王的闺女,为楚文王的妾生。 芈八子也称宣太后,流传芈八子天资极深,远见卓识,在秦国拿捏朝廷、开天辟地近40年。 中国历史上,太后这一称呼始出现在她这儿。太后独断专行亦自她而始,实则千载太后第

  • 秦始皇身世之谜,他到底是嬴异人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史海媚影标签:吕不韦

    刚刚结束的历史剧《大秦赋》有这样的桥段。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子楚病重,华阳太后为了让自己的芈姓家族掌握秦国大权,逼迫嬴子楚,让嬴子楚传位于次子成蛟。华阳太后为了达到目的,动摇了遗属的位置,命令四处宣布遗属,这不是嬴子楚的儿子,而是生母赵姬和吕不韦的孩子,企图混淆遗属的王室血统,使秦朝宗室失去支持。这

  • “五年吕不韦戈”:相邦吕不韦为何疯狂造兵器?制度成就大国工匠

    历史人物编辑:彭鉴之标签:吕不韦

    吕不韦一生堪称传奇,他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眼光以及智慧的政治头脑,不仅为秦国送上了千古一帝,自己也一跃成为最大权臣,不光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很多文物尤其是兵器上,也屡屡出现他的名字——相邦吕不韦,这是为何?相邦、相国、丞相,这三个名称很多人都听说过,基本上都是一人之下的显赫官职,那么其中到底

  • 大秦丞相李斯,作为吕不韦的门客,他是如何替代吕不韦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森森爱宠物标签:吕不韦

    秦始皇时期最有名的两个丞相一个是吕不韦一个是李斯,至于丞相冯去疾在这两人面前就好像打酱油的一般完全没有存在感。吕不韦当丞相是经过了多年的运作,帮秦异人夺的了秦王之位才有了他的荣华地位。李斯不过是吕不韦门下的一个修书的食客,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替代吕不韦成为大秦丞相的呢?李斯李斯开始只是个看仓库的小官,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