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弃商从政吕不韦

弃商从政吕不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刘明毅 访问量:1824 更新时间:2024/1/23 7:21:08

俗话说“跳槽穷半年,改行穷三年”,毕竟隔行如隔山。但是历史上不乏有些改行者,往往还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从战国时代吕不韦弃商从政,到后汉班超投笔从戎;还有武则天她爸武士彟也是好好的木材商人不做,搞一波政治投机,人还成了大唐开国功臣。更有文武双全的人才,比如章邯,临危受命,可以将几十万囚徒整编成军队,五战五胜,要不是碰到项羽,这人可以给秦朝续命的。可这人职务一直是少府,秦国皇室大管家。真可谓武能骑马平天下,文能提笔治天下。

今天就想谈谈吕不韦,弃商从政,混到秦国丞相。关于这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的生父,现在史学界还没个定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发现吕不韦这个人的成功真的很不简单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关于吕不韦少年时候的经历,史书没说,原因也很简单,人家那时候就一普通人家娃,默默无闻,以至于后面人发达了,太史公想写也没一手资料。史书从记载他开始就说他是个大商人,很有钱。阳翟大概其现在河南省禹州市,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颍川郡的首府。从秦到两汉,颍川郡这个地我个人称它为“颍川物流圈”。当然吕不韦所处那个年代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

在战国这个乱世能把生意做大,就说明吕不韦这人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对一些身处乱世的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活下去。可人吕不韦不仅能活下来,日子可能还过的小康生活一样。吕不韦的父亲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商人,《战国策》有一段话记载吕不韦决定弃商之前和他父亲有过一段对话。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

有一次,吕不韦就去赵国首都邯郸做生意,发现了秦国在赵国的人质异人,这个异人在他眼里就是“奇货”。他回家后就问他父亲:种田能有几倍的利润?答曰:十倍;又问:做生意能有几倍的利润?答曰:百倍;最后问:如果我立一个皇帝,能有几倍利润?答曰:无数倍。

我们可以看出吕不韦和他父亲的之间的对话,都是站在商人逐利的角度进行的,所以我们能大概率猜测吕不韦他父亲也应该是个商人。吕不韦的少年经历很有可能就是跟着他父亲一起走南闯北做生意,他本人也应该是比较聪明的那种,耳濡目染之下他的性格中也带有商人逐利那种味道。在随他父亲一起经商的过程中,见识了各国风土人情、民风习俗,这也是他日后能取的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为什么吕不韦想走上政途?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吕不韦生意已经做到家累千金,但毕竟他所处的时代还是一个乱世,吕不韦日子肯定每天过得也是战战兢兢的,兵荒马乱弄不好哪天就家破人亡也不是不可能。

我们现在网络上有一大堆的主播、网红等等吧,把现在一大帮子青少年价值观都给带歪了。当时的社会也有“红人”,当时的人把这类人称为“游士”,这些“游士”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每天的工作就是游说各诸侯国,推销他们的那一套治国理念,我们举个典型的例子,苏秦

小时候,苏秦家里很穷,就靠他哥哥嫂子养活。每天哥哥嫂子务农织布,他就啥也不干整天看书。“锥刺股”的主人公就是他。后面苏秦提出“合纵”之策,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凭借一张嘴,同时兼职六国丞相。

亘古不变的道理,你有钱还得看有权人的脸色,但你有权必定有钱,当时的社会大把像苏秦这样的人,以至于有了我们后世所谓的“百家争鸣”。吕不韦正是从这些前辈身上得到一个真理:商人富但不贵,有权才能既富且贵。这是吕不韦决定弃商从政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吕不韦想法虽然很好,但具体实施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他得想法就是立一个国君,而被他选中的就个人就是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赢异人。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赢异人,他爷爷就是为秦国奠定一统天下之基的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爸也就是当时的秦国太子安国君,即位三天就挂了;他儿子就是秦始皇嬴政,这个儿子得打引号。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你想他被打发到赵国当人质,在秦国得有多不受待见。到了赵国,你一个人质在异国他乡还指望别人能有好脸色对你。当时异人在赵国不仅仅也不受待见,日子过得还紧巴巴的,总之怎一个惨字了得。而吕不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找上门来,对异人说了这样一番话:

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史记吕不韦列传》

子楚就是异人,为什么史记里面会把他写成子楚我后面会提到,暂且先用异人这个名字吧。他就对异人说啊: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心想,这人有病吧,就回了一句:你先光大自己的门庭,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下面一句话吕不韦就说得很有水平了,你不知道啊我的门庭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啊。

异人当时就被震惊到了,就把吕不韦请进自己家里。吕不韦就开始掏干货了:现在的秦王(指昭襄王)已经老了,安国君是太子,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肯定要从安国君众多的儿子中选一个过继立为世子;现在你兄弟二十多个人,你又在赵国为人质,你的那些兄弟现在可都在秦国,怎么选都选不到你啊。

说到这里,吕不韦不说了。异人的心态被他拿捏死了,你想在异人这个位置,怎么不可能觊觎世子之位,等安国君登基,就是太子啊。果然异人就急了:那你教我怎么办?吕不韦就说:我虽然不是特别有钱,但是我愿意拿出我的资产为你去秦国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世子。异人听完当即磕头表示感谢并表态:如果这事办成,我当上秦国国君,我和你共享秦国。

吕不韦的这番话对当时的异人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缕曙光,改变命运的机会啊。我相信异人当时说出这话肯定是诚意满满,"诚于心而表于行"。作为一个在秦国不受待见的皇孙,竟然有机会当上国君,吕不韦这一出对他毫无疑问是雪中送炭。从这里我们也不难分析出吕不韦这个人的一些性格,首先立储这个事要掺和不好,死的可不是他一个人,说明他对当时秦国皇室还是有过一番研究,有很大的把握,觉得这比买卖合算,才敢掺和进来。不然如果这个事没办好,破财还是小事,等其他人当上秦王会给吕不韦好果子吃吗?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可以说吕不韦的前期市场调查还是做得很不错,把秦国皇室内部的一些关系分析得很透彻,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他不是秦国皇室的人,就一商人,平头小百姓,。咱就打个比方,现在咱国家领导人家里那点事就不让你去了解,就说说你们县县委书记,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反正我是两眼抓瞎。

计划就这样,吕不韦开始实施,吕不韦先给了异人一笔钱,拿去改善下生活吧,看你日子过得哪里有个皇孙的样子;然后又拿出一笔钱买了一大堆硬货,往秦国去了。这也好理解,毕竟是去有求于人家,两手空空总不好。

现在咱是吧,求人办个事带点礼物啥的没什么,但是当时的秦国大环境可是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荀子曾游历秦国,对秦国的社会环境有这么一段描述: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荀子》

首先,秦国老百姓朴实,大大的良民,KTV啥的娱乐设施一律没有;老百姓非常畏惧官吏而很驯服。到了官府,各种官吏做事严肃认真,做人态度谦恭,生活上节俭,做事态度不粗疏草率。进入它的国都,观察那里的土大夫,生活就是家里办公室两点一线,没有私下的各种应酬;不互相勾结、拉党结派,廉洁奉公。观察它的朝廷,退朝前,所有事情都必须处理完毕,安闲的好像没有事情办理一样。

这个环境的缔造者就是商鞅,在这种环境下你想行贿?等你这意思向当官的一表达,估计脑袋就要被砍。秦国当时的风气和其他国家全然不一样,秦国国策就是“耕战”,除了种田就是打仗,其他做生意、搞娱乐提都别提,会被秦国政府制裁到死。在打个比方,现在你出门办点事,你家里人会和你说啥?无非就是注意安全,早点回来。当时在秦国不流行这样,你要出个门,你家里人会对你这样说:失法离令,若死,我死。(《商君书》)出门千万别犯法,不然你死我也得死。秦国实行十家连坐法,一人犯罪,十家同罪。以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秦国的社会是个不健康的社会。但是放当时的乱世,以我们后世上帝视角的眼光,秦国的这些制度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国内的稳定和国力的提升,乱世当用重典。等到秦国统一后,时代在变化,秦国还是这一套肯定不行了,所以秦国后面才会民变四起,这被压抑压迫得太惨了,苛政猛于虎也。

现在吕不韦就用车拉着一堆硬货到了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的秦国国都城。从进入秦国国境线,一路上困难重重是毫无疑问的,暗箱操作肯定不少,总之吕不韦是如何做到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其实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经典古籍特别是秦朝以前的,基本上都不是原本。秦统一六国后,收天下书聚集咸阳,后面被项羽一把火全烧了,我们现在的四书五经就是后人根据记忆抄录,当然不可能全记住,然后就是人为的加入自己的观点,逐渐就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的经典古籍,扯远了。

面对雄伟的咸阳城,吕不韦的政治野心也就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就应该是如何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世子了,吕不韦又是怎么做到的?

标签: 吕不韦

更多文章

  • 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这无疑是流言,《吕不韦列传》处处都是漏洞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吕不韦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嬴政生於邯郸,见载于《秦始皇本纪》,又《秦本纪》载“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按昭襄王在位56年,孝文王1年,庄襄王3年,秦始皇37年,以时间倒推嬴政当生于昭襄王四十七年而非四十八年。同一部书两个说法,故《索隐》有庄襄在位四年之说,旨在为太史公调和龃龉。昭襄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

  • 吕不韦帮助异人,真是因为奇货可居吗?

    历史人物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吕不韦

    在异人归国的故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他就是吕不韦。话说,吕不韦在街上看到一位翩翩佳公子,于是了解了他的近况,回家去跟父亲聊天。吕不韦的父亲说,异人奇货可居,投资他就能有无穷无尽的收益。于是,吕不韦散尽家财,开始全力助异人逃离赵国。谁说古人不会写爽文?奇货可居这个故事,堪称爽文的鼻祖啊。穿越回古代

  • 成功商人吕不韦,如何摇身一变,登上政治舞台

    历史人物编辑:唯物历史观标签:吕不韦

    所谓的做生意的人都十分奸诈。任何能够做大生意并成为大企业的管理者的人都充满活力和聪明才智。一些大商人也可以说是人类中有十分出色才能的人。大商人的必备的品质,绝对有的是一个长远的内心规划,是在内心对未来的大胆预测。这种才能使他们能够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商机并投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将要到来的某个时刻得到利

  • 鬼谷子:在交谈中学会“钓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鬼谷子

    如果我问你,谈话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会说,谈话的目的是沟通感情;也有人会说,谈话是为了加强交流;还有人会说,谈话是为了解决问题。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的谈话,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获取情报,没有例外。通过谈话,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内心所想和他需要的东西,然后再根据手中的掌握的情报做

  • 鬼谷子:真正会说话的人,说服他人都靠这俩字,向来都是百试百灵

    历史人物编辑:孙文良说历史标签:鬼谷子

    鬼谷子:真正会说话的人,说服他人都靠这俩字,向来都是百试百灵文/号外历史之雄飞图/网络说服他人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服他人甚至是一门学问,其中需要付出很多口舌和心思,必要时还得使用一些手段。古代有位传奇的人物,在说服他人上面有很深的体会,其弟子苏秦、张议等人,就是凭借他的学说,才能够在战国时期

  • 《鬼谷子》:和光同尘,方圆并用的含义有多奇妙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鬼谷子

    导语:《鬼谷子》:和光同尘,方圆并用的含义有多奇妙鬼谷子又被人们称为鬼谷先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他也是纵横家的鼻祖,对于他的一生可谓是众说纷纭,并没有什么正史野史对其有相关详细的记载,所有东西都是后世撰写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会显得十分神秘,而他所留下的东西也被人们称为纵横学说或者

  • 鬼谷子究竟是何人?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陈浩标签:鬼谷子

    在相关典籍中,多称鬼谷子为先生。先生一词,先秦文献中早已大量出现,如《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再如《孟子·离娄上》:“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综合看来,先秦文献中的先生二字已具有丰富含义,可以指父兄,也可以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当然也可以指老师。后来先

  • 鬼谷子:人到40,有些事情要明白……

    历史人物编辑:邵仁贵标签:鬼谷子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无数的文化先贤,他们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绚烂光彩。他们留下来的智慧是近乎无穷无尽的,虽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但是那些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却永远不可能被磨灭。他们代表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符号,是真正应该被传

  • 鬼谷子:凭花也能预测未来

    历史人物编辑:老泰迪讲历史标签: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他是春秋时魏国(今河南淇县)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中年归隐云梦山,著书立说,培养出一批叱咤风云的旷世奇才,拨动了历史的琴弦,出色的军事家孙膑和庞涓,著名的说客苏秦和张仪皆是他的自得门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由于这些鬼门派优秀弟子的火上浇油,发

  • 鬼谷子:庸才一事无成,良才水到渠成,高才坐享其成

    历史人物编辑:我习惯了你呀标签:鬼谷子

    鬼谷子的谋术妙到毫巅,纵横捭阖道术合一,刚柔相济至理通天。尤其是他对人心的揣摩登峰造极,用他的三才之术分析世人,可将人才分为三等:一是下等人,庸才一事无成;二是中等人,良才水到渠成;三是上等人,高才坐享其成。今天分享给大家:一、下等人,庸才一事无成。一事无成的人往往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没有理想;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