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孟子比张仪更有学识,口才更好,他却不受重用

为什么孟子比张仪更有学识,口才更好,他却不受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槐方言配音 访问量:2797 更新时间:2024/1/3 19:48:54

“我不像君子”,这是孟子魏襄王的评价,老夫子对魏惠王的批评更是“狠”,《孟子见梁惠王》也成了文字,大致意思是魏惠王问孟子:君子有什么意见,有利于我国在魏国的兴旺?他给君主一个严肃的教训:

诸君皆贪利。我的知识和兴趣完全矛盾。我们只知道追求崇高的正义和仁爱。普通人和平民只知道追求更多的利益,所以名利会污染所有人的灵魂。

人为名利而疏远亲人,凡有损一己私利的,必亮出利刃。狠毒残忍,国家岂不是越陷越深?君主最好的结局就是名存实亡,更严重的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孟子以一贯的严厉语气批评魏惠王,但不能用一根绳子拴住孟子,只得尴尬地点头答应“苦劝”,感谢这位名士的坦率。这是属于孟子的儒家精神。

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他不像孔子那样儒雅文静,反而像个斗士,言辞严厉。他极力贬低卑鄙的小人,他的修养和内涵注定了主子的思维敏捷,口水战中对方的绝对逻辑让对方在明知被反驳的情况下失去了自尊,但他想不出更强大的反击来“对抗他”。

可见,孟子的口才不逊于张仪,学识更为渊博纯洁。

而张仪之流,光是逗弄一下舌头,就可以无休止地享受富贵荣华。死后获得高位,而活着却只有“乐道清贫”。难道说当时的社会只顾名利,不顾人情?

历史的火焰把一切功过都烧成灰烬,真理的“金子”只有在残渣被吹走后才能显露出来。其实,追求物质享受是人性的根源。孔孟先贤对人性的评价比较中肯,但他们执意要救世。

自我负责,“明知不可为”,可谓自大!

这是儒家与纵横家的本质区别。儒家以智慧为天下,不惜牺牲口舌刀剑,但归根结底,纵横家只考虑自己。所以,孟子几乎是同龄人,虽然在口才和学识上比张仪强,但孟子在他所处的时代不如张仪成功却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不止两个千年后,孟子是圣人,张仪又是什么?

标签: 张仪

更多文章

  • 他的师父是鬼谷子,师弟是张仪,他身居高位,却也经历过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有一位纵横家,他的名字叫苏秦。曾经凭借一人之力,游说六国一起抗秦,这样的能人真的是不多见。他是河南洛阳人,家里人都以种地为生,他年少时在齐国求学,后来结识张仪,两人一起学习奋斗。因为是外出求学,他们两个身上都穷的厉害,每天的生活也很是艰苦。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没钱而放弃努力学习,常常都是走着

  • 张仪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怪味胡豆史标签:张仪

    张仪是病死的。1.秦惠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张仪的独断专行让秦国少了许多战事。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也有了一条以军功论功行赏的制度,这让军方的人很是恼火,秦武王是从军中走出来的,对他没有好感,因此在登基后的数日内,他被贬到了魏国,任命了自己的导师甘茂。张仪到了魏国之后,被封为宰相,然而不到两年,他就病逝

  • 楚怀王为何放走张仪?论楚王擒纵张仪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张仪

    公元前311年,张仪为秦国再次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将其扣留在楚国,因两年前张仪曾欺骗楚怀王毁坏齐国和楚国的盟约,怀王准备杀他泄愤,但过了没多久又将张仪释放了。史学家们大都以史书记载为要,认为楚怀王是受张仪三寸之舌的蛊惑,加上大臣妃子的说情,甚至有人觉得楚怀王太过昏庸幼稚。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却是将历

  • 战国四大纵横家:除了张仪,你还知道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张仪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秦国、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在七雄争霸的过程中,各国不仅需要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样的武将来攻城略地,也需要一流的纵横家来创造有利地的外部环境。那么,如同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战国四大纵横家又是哪四个人呢?一、张仪首先,张仪是魏国人

  • 名师出高徒,堪比张仪苏秦之才,纵横春秋

    历史人物编辑:野风信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张仪苏秦之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捭阖诸侯间,动辄改变天下大势,一时间风光无限。作为纵横家能言善辩是必备的技能之一。可是大家不知春秋时,子贡也是一个口齿伶俐之人,他一出口极具破坏力,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扰乱天下局势。子贡是孔子最喜爱和最亲近的学生之一,名叫端木

  • 西施的最终结局可能并不是泛舟太湖,而是和范蠡一起被淹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范蠡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西施了。她天生丽质,在国难当头,她忍辱负重,听从越王勾践的计策,以身救国。进入吴国后宫,成为了吴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让吴王沉湎女色,不理朝政,并最终越国称霸,吴国灭亡。传说中,当吴国覆灭后,西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然后与自己的爱人越国的大夫范蠡一起泛舟五湖

  • 范蠡真的与西施私奔了?苏州挖出3片竹简,内容颠覆这段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范蠡

    西施作为春秋著名的美女,为越王勾践完成了离间吴国君臣的重任,使得勾践得以成功灭掉了吴国,而西施也和培养自己的范蠡私奔,过上了寻常人的生活。这是我们历史里,对西施完成任务之后结局的美好祝愿,但是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州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个足以颠覆这段历史的“证据”。在03年的时候,一个建筑工地

  • 道商范蠡,人的一生,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历史人物编辑:顾维乾标签:范蠡

    范蠡是中国的商业圣人,也是道商的始祖,他被司马迁誉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据说它“以三次迁徙而闻名”。关于范蠡的事迹,《史记》、《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籍资料和道教神仙传以及历代文人的诗词赋都有记载和传唱。范蠡(约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生于楚国(河

  • 为何古人偏好将范蠡与西施凑成一对爱情的价值观取向

    历史人物编辑:十一史话标签:范蠡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因其浪漫柔情成为了历朝作者所喜欢创作的文学母题,他们之间有着真实的历史结局,但也随着时代更替和后人不断加工创造演绎出了不同的版本,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历史故事向来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三国演义》《汉宫秋》《桃花扇》《长生殿》等等,这些作品大都依托历史事实,经过作者

  • 越王勾践复国后,为何王后雅鱼会自尽?范蠡10字道破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元小二说历史标签:范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大分裂时期,在这样的乱世中,年少无为的越王勾践继承王位。从这一点来说,勾践还不知道前方的路途是怎样的坎坷。年轻无为的勾践对吴王夫差不屑一顾,冒然的发动了战争,结果导致越国覆灭。这时候的勾践还是比较幸运的,为何说勾践被灭国了还幸运呢?就是勾践身边有两位顶级谋士,这两人就是范蠡和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