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无礼,其不没乎?”
——楚成王这样无礼,他将不得好死。
这阴毒诅咒的出自《宋世家》,是叔瞻所说,咒骂了楚成王。
那么,叔瞻又是谁呢?
根据《郑世家》记录“文公弟叔瞻”,即叔瞻是郑文公之弟。
叔瞻为什么会咒骂楚成王?再往前看——“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
这段记录在宋襄公十三年到十四年之间,泓水之战是宋襄公生命中的最后一役。
宋襄公原本打算攻打郑国,楚庄王出兵救援,宋楚两军在泓水对阵。宋军提前撤退到泓水,摆开阵势迎战长途奔袭的楚军。
由于宋襄公死板教条,奉行“蠢猪式的仁义”,导致了被楚军打败。
楚成王成功解救郑国,郑文公为表示感谢,举行盛宴热情款待。楚成王吃饱喝足,对出席宴会的郑文公两个姬妾起了色心,离开郑国时顺手“打包”一起带走了。
叔瞻咒骂寓褒贬
叔瞻咒骂楚庄王就是因为“取郑二姬”。
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史记·宋世家》
如果此事记录在《郑世家》,又或者《楚世家》都无需过多思考,毕竟这属于他们的“家”事。
但是,司马迁却安排在了《宋世家》,且是宋襄公死前最后一役。每每读此感觉莫名其妙,而今似乎有点读懂了。
在《郑世家》中,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文公弟叔瞻”曾劝郑文公既然不能盛情款待,那么干脆杀掉以除后患。后来事实证明叔瞻不仅具有卓越的识人能力,而且具有超前的政治眼光。
关于楚成王“取郑二姬”。此中“取”并非“娶”的通假字;而“二姬”也并非郑国公主,或是郑文公的二位姬妾。尽管楚有恩于郑,但楚成王掳掠郑文公姬妾,却严重伤害郑国的尊严。
因此,叔瞻咒骂楚庄王不得好死。
而司马迁记录在此叔瞻最后一句才是重点:讲究礼节男女无别,从这里就知道楚成王绝对不能成就霸业了。
在《孟子》中,宋襄公与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并称为春秋五霸。
既然军力强悍的楚成王不配为春秋霸主,那么“仁义”的宋襄公就更不配了。司马迁的褒贬无需明说,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宋襄公
南下拓展千里疆土
楚成王熊恽为楚文王之子。楚文王在位十三年便归西了,“子熊艰立,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是为成王”。
在《楚世家》,楚文王之后王位传承介绍虽短,但其中有故事。楚文王死后,熊恽之兄杜敖继位。杜敖在位第五年打算除掉熊恽,熊恽早早获知消息逃亡了随国,又勾结随国返回杀害了杜敖,取而代之成了楚王。
楚成王弑兄夺位,所以上任之初,对内“布德施惠”,对外“结旧好于诸侯”。楚成王还派人向周天子进贡,得到了周天子的恩赏——“赐胙”,祭祀后将祭肉赏赐给诸侯大臣。
周天子赏赐祭肉的同时,还说了一句话:“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这句话与召康公对姜太公所说基本相当,“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即周王室授权楚成王动兵讨伐。
楚国在周成王时受封建国,“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田,姓芈氏,居丹阳”。按照公侯伯子男爵位的排序,“子男田”应是爵位最低等级,相应的封地也是最小的。从下图来看“丹阳”所处位置在楚国最北顶端。
由此可见,楚成王南侵范围多大。
“于是楚地千里”,司马迁认为正是有了周王室授权,楚成王大肆扩占土地,为跃升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楚交锋“亮剑”大国
“十六年,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十六年即齐桓公三十年,齐桓公夫妻闹矛盾将蔡姬撵回娘家。岂料,蔡穆侯不但没有责备妹子,反而将妹子再次出嫁。
但是,齐桓公并未与蔡姬断绝夫妻关系,司马迁记叙为“归蔡姬,弗绝”。对蔡穆侯二嫁,齐桓公非常恼火,于是纠集了一众诸侯讨伐蔡国。蔡国无力招架齐国讨伐——“蔡溃”。
打完了蔡国,齐桓公又顺手收拾一下楚国,一直打到了陉山(今河南偃师一带)。
无论是讨伐诸侯——诸如郯、鲁、蔡,还是征战戎狄——救燕援卫,春秋“首霸”齐桓公都体现出非凡的军事实力,相当的号召力。面对势头正劲、无人敢挡的齐国,“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
此时,楚国若与齐国争锋,必然讨不到什么好果子吃。但是,楚成王仍然集结兵力布防抵御,敢于“亮剑”齐国说明楚国军事实力不容小觑。
当然,最后楚成王务实地选择了谈判妥协。而外交上的说服力,需要以军事上威慑力做后盾。
屈完代表楚国与齐国谈判,“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楚国答应按时向周王室进贡。
而齐桓公南征无非迫使楚国服软,建立自己的权威,既然目的已经达成,就没有必要开启战端,于是胜利凯旋了。
经此一役,可以说楚国已从“陵(欺凌)江、汉间小国”晋升为与齐国对抗的强国了。
齐桓公
南下北上开疆拓土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楚文王第二年,楚国越过邓国攻打申国。当时邓国人根本瞧不起楚国,“楚王易取”——楚王很容易对付。“十二年,伐邓,灭之”,十年之后邓国根本无力招架楚国大军,邓国灭亡了。
“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楚文王六年攻打蔡国,俘虏了蔡哀侯并带回了楚国。蔡国应该是缴纳了足够的赎金,“已而释之”。
“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楚文王不断南侵以壮大实力,江汉一带小国无不遭受楚国欺凌。
“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文王十一年,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长,而楚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楚文王在位期间,楚国虽然强大,但仅仅是欺负一下周边的小诸侯国。而齐桓公在楚成王十六年讨伐楚国,目的是敲打一下强壮的楚国。
楚文王在位十三年便一命呜呼了。又过了五年,楚成王推翻了杜敖的统治,完成父辈向南扩张的使命,继而挥师北上染指中原。
“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两年之后,楚成王又开始向北征讨。“许君肉袒谢,乃释之”,许国被打败,许国国君裸露上身谢罪,不久获得释放。
“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
楚成王打黄国灭英国,为何与攻打许国处理方式不同?估计原因有二:一是为掠取战略资源——铜铁,二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齐国管仲已死。
实力强悍接连虐宋
“三十三年,宋襄公欲为盟会”,楚成王三十三年,齐桓公已经去世四年,宋襄公妄图继承齐桓公“衣钵”,搞一次诸侯会盟。关键是宋襄公不自量力,竟然“召楚”。
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召”见诸侯,而宋襄公向楚成王求助邀请各个诸侯国,岂料一个“召”字触怒了楚成王。“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楚成王盛怒,宋襄公有什么资格“召”我?我正好前去袭击羞辱他。
于是楚成王去参加盟会,“至盂,遂执辱宋公”,在宋国的地盘,楚成王将宋襄公捆绑了起来,狠狠地羞辱一通然后又放了。在《宋世家》中,楚成王以宋襄公为人质攻打了宋国。
不久,郑国跟楚国缔结盟约。宋襄公对此相当恼火,带兵攻打了郑国。楚成王出兵救援郑国,在泓水打败了宋军。此役,宋襄公大腿中了箭伤,随后发作病死。
泓水之战后,郑国举办盛宴答谢楚国。楚成王有些狂傲了,自认诸侯再无出其右者,可以被称为诸侯霸主了,所以宴会结束将郑文公两个漂亮的姬妾强行据为己有。
其实,楚成王怎么也不会料到,一个流亡的公子会击碎他的美梦。
重耳在泓水之战后经过宋国,宋襄公因败给楚国而押宝重耳继位,希望将来得到晋国援助,“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
晋文公
城濮之战败给晋国
泓水之战让楚国可以在中原高昂头颅,但这并不代表楚国已成为霸主。
“三十五年,晋公子重耳过楚”,此年,晋国重耳在去秦国之前,经过楚国。“成王以诸侯客礼飨”,对落难的流亡公子,楚成王却以诸侯的待遇高规格款待。
“三十九年,鲁釐公来请兵以伐齐”,又过了四年,鲁釐公请求楚国派兵攻打齐国。楚成王派巫臣带兵,占领阳谷安置了齐桓公之子姜雍。齐桓公的七个儿子陆续投奔楚国,楚成王以大夫的待遇予以安排工作。
“夏,伐宋,宋告急于晋”,打完了齐国,楚成王又想虐宋国。宋国危急之下向晋文公求援。“晋救宋,成王罢归”,晋国出兵,楚成王撤军。
简短几个字透露出残酷现实:晋国已强势崛起,大有超越楚国之势。楚成王正是意识到这点,所以才主动避免正面交锋。
“将军子玉请战”,将军子玉却没有楚成王深思熟虑,主动请缨要求一战。楚成王向子玉解释原因,但是“子玉固请”。“乃与之少师而去”,于是楚成王给了少量军队前去应战。
估计楚成王内心也想试探晋国,毕竟这是第一次遇到强劲的敌手。“而去”,楚成王真正离开了吗?如果子玉取胜,楚成王或许会去而复返。
“晋果败子玉于城濮”,城濮之战楚军溃败,这为晋文公称霸提供了机会,原本依附于楚国的诸侯国转投晋国。更可悲的是“成王怒,诛子玉”,让晋文公担忧的楚将子玉又被除掉了。
楚成王
被儿子逼迫自尽
正如叔瞻咒骂一样,楚成王果然不得好死。
四十六年冬十月,“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商臣是楚成王早年册立的太子,后来楚成王改变主意,想罢免了商臣而册立公子职为太子。
“商臣闻而未审也”,商臣有所耳闻,但是不够明确。于是向师傅潘崇询问应该怎么办?潘崇给商臣出了主意。
商臣宴请楚成王宠姬江芈,但在酒桌上不要给江芈足够的尊重。江芈被无礼之举激怒,所以怒骂商臣道,“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商臣通过父王宠妃验证了楚成王果真有如此想法,于是先发制人发动了宫廷兵变。
“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楚成王要求吃顿熊掌“上路”,却未能得到应允。煮熊掌花费时间较长,楚成王此要求并非嘴馋而是希望拖延时间等待外援。商臣不会给父亲任何回旋的余地,所以直接回绝了。
“丁未,成王自绞杀”,楚成王被逼无奈上吊自杀了。
“商臣代立,是为穆王。”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归西,之后接班的是楚穆王之子熊侣,即楚庄王。
楚成王虽与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中原,戎马一生,终归没能够挤进春秋五霸之列。但是,不可否认楚成王为楚国进一步强大奠定了基础。楚成王虽然未遂称霸心愿,但是孙子楚庄王却帮他实现了。
楚庄王
其实,相对于宋襄公,楚成王更有资格称之为霸。至少,司马迁是如此认为,《宋世家》中援引郑文公之弟叔瞻所说的话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