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这座千年古城迎来了它的黄昏:由21岁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的八万大军,在包围这座城市多时后,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战争来得是那样突然,但不论是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还是远在欧洲的教皇都不相信奥斯曼帝国能够攻克这座雄踞欧亚大陆上千年的古老城市的城防。
所以,当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君士坦丁十一世还有心情和教皇围绕着东正教、罗马天主教谁掌握话语权的问题进行争论,来换取教皇支援的力度。
但是,剧本的发展显然超出了这些上层大人物的意料——拥有最新式火炮武器的奥斯曼帝国轻而易举就攻破了东罗马帝国最后的防线。
随着7000守卫和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阵亡,君士坦丁堡彻底沦陷,拥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也正式宣告灭亡。
帝国的覆灭并不值得惋惜,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经过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在历史长河中存续了千年之久的古老帝国的遗留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例如东罗马人留下的美术、军事、司法等方面的遗产都深深影响着现代西方文明。
近些时日,在读过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拜占庭史学教授迈克尔·德克(Michael J. Decker)的《拜占庭兵法》后,我对这个古老帝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教授的著作中,我还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军事哲学,其中很多理论与两千五百年前的孙子兵法不谋而合。
2、
东罗马帝国坐拥东西贸易的交通要道,凭借着国际贸易,帝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给我们华夏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给东罗马帝国带来了商机)。
但机遇也往往意味着挑战,东罗马帝国的存在,成为了周边野心家更进一步不可避免的阻碍,上千年来,东罗马帝国从来不缺少挑战者,身处四战之地的东罗马帝国在这一次次危机当中,不断学习、调整,这才使得帝国能够存续上千年。
不同于古罗马帝国热衷于开疆扩土,拜占廷帝国总体来说更偏向于防守,他们将军事看作一门艺术,在他们看来运用技巧和智谋战胜对手,远比依靠野蛮的武力更加值得赞颂。
诺曼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拜占廷帝国的对手并不是弱者,能够在这么多对手中,保存自身,“生存”下来,这本身就证明了拜占廷帝国军事理论的优越之处。
3、
“汝欲和平,必先备战”,这句话是东罗马军事学家维盖提乌斯在5世纪写在自己著作《论军事》第三卷中的话,从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东罗马帝国对待军事的态度了。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曾经提出要给每家每户发放弓箭,让全体国民都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这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便可迅速拉出一批拥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来应对危机。
除了注重平民的训练外,东罗马帝国还十分注重对军官指挥技术的培训,他们会详细统计每一场战争的信息,然后通过分析、拆解战例,来总结经验,提升本国的军事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罗马帝国漫长的历史中,还出了不少军官世家,他们凭借一代代人积攒下来的经验,为东罗马帝国培育了大批将官。
当然,阶级的固化,也意味着腐败。
在帝国的后期,这些特权阶级掌握了帝国大量的资源,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才能,这也导致平民阶层的将才难以有出路,高层的将领又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
随着这种人才断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帝国在前线战场上的表现越来越让人失望,帝国的常备军伤亡比例越来越大,到了帝国中后期,东罗马帝国已经开始严重依赖外国雇佣兵了。
对于一个寿命长达千年的帝国而言,当它社会阶层走向固化、海陆商路被阻断、国力不断被消耗,又缺乏有效能够力挽狂澜的手段后,东罗马帝国也不可避免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