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武灵王欲从云中、九原奇袭秦国,此想法可行吗?

赵武灵王欲从云中、九原奇袭秦国,此想法可行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天圣 访问量:249 更新时间:2024/2/11 2:08:09

历史有时候很吊诡。秦国从秦孝公秦始皇的每一位秦王都是明君,而山东六国的君王却是一代不如一代,江河日下。即使山东六国君王大势如此,但也偶有例外,赵国的赵武灵王就是山东六国中唯一能和秦国君主笑傲江湖的帝王。翦伯赞曾有诗赞之:“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赵武灵王之雄伟,不仅是通过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山东六国中唯一能和秦国进行军事抗衡的强国,也不只是为赵国开疆扩土威震中原,而是其天才般的军事才能和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让人钦佩不已。赵武灵王时期的秦国之势正如日中天,山东诸国无一不谈秦变色。而赵武灵王却敢于计划从云中和九原南下,直接奔袭秦国。《史记·赵世家》写到:“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於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此计划本已经十分大胆险峻,而赵武灵王却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自己还冒充赵国使者亲自入秦考察秦国地形并观察秦王做人做事的风范。此等作为、此等霸气、此等豪情,在中国帝王之中无人能出其右!

此军事计划虽没有在历史中真正实施过,后来又随着沙丘政变同赵武灵王一起埋进了黄沙,永远丧失了展现的机会。但此计不可谓不奇,不可谓不险,不可谓不新,其本身的价值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土所湮没。今天此文就是针对赵武灵王这一军事构想进行分析,尝试探究一下在当年那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激情燃烧的岁月,赵武灵王此军事计划到底有多少可行性。

我们先分析一下赵军从云中和九原奔袭秦国所具备的可操作性:

(一)赵国对秦国采取袭击战的必要性:赵国虽然通过胡服骑射后在军事力量上可以与秦国进行抗衡,但是就综合国力来说远不如秦国。如果赵国对秦国不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袭击战给予其重创以打乱其发展步伐,赵国很难在正常情况下全面超越秦国。即使军事力量有所增长,但整体趋势是处于下风且时刻受到威胁。弱国想击败强国,让强国暂时休克,能腾出一定的时间发展自己,唯袭击战一条路可走。日本偷袭珍珠港如此,魏延建议诸葛亮兵出子午谷也是如此。

(二)秦国的军事战略重心一直在东边和南边,北边乃是相对薄弱之处。贾谊说:“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此乃说明秦国地理形势易守难攻。八百里秦川,南倚终南,北临渭水。东据潼关之险、西持散关之固、南拥武关之雄、北借萧关之伟,秦国能统一天下和这优良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因而贾谊说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但是再好的关隘也需要兵力来守,而秦国又并非也不能四处平均分兵,故总有兵力部署薄弱的一面。秦国即要东出,也要防止山东六国来犯,所以重点布防的是东边函谷关和与楚国接壤的武关,大秦精锐皆多布防与此。西边和北边乃与游牧民族接壤,秦国并没有布防多少兵力,因而西边和北边乃是秦国兵力薄弱之处。或许有读者朋友会质疑,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且战斗力很强,为何秦国会在西面和北面布防兵力不多?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秦国从建国以来一直以打游牧民族升级为己任,特别是在穆公时期,把游牧民族打得实在的疼,抢了不少地盘和装备,更别说秦军变法后对游牧民族的震慑力。所以在先秦时期,秦国对有游牧民族是强势,不同于秦末汉初时的情况。另一方面,先秦时期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力量也远不如汉初时期的匈奴,历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史》中写到:“我国自春秋以前,实未尝与骑寇遇,即战国时,所遇者亦小部落;先秦之世,未尝以北族为患,由此也。”

(三)赵国已经具备特色军事力量和占据了可奔袭的地理位置。前面说过,赵国通过胡服骑射后军事力量大幅度提高。赵军和秦军虽都属于当时最精锐的军队,但我个人认为赵军有一点或许胜过秦军,那就是骑兵。顾名思义“胡服骑射”,那么赵军必然以骑兵为主也必定善于使用骑兵机动作战,这就具备了奔袭作战中“奔”的条件。《史记·赵世家》写到:“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这是说赵武灵王征调了游牧民族楼烦王的军队供自己使用,那么赵军中必然有楼烦军,这也大大提高了“奔”的素质。另外,赵王灵王西掠胡地,已经夺得云中(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和九原(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地区,而这些的地区正好和秦国北部疆土接壤,从此赵国攻秦可以不走寻常路,再也不用只有打通函谷关一条道走到黑了。

基于以上三点,赵国确实需要偷袭秦国,同时也具备了从云中、九原奔袭秦国的条件。但为何赵武灵王在考察完秦国后没有尽快实施此计划,一方面可能是准备还不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赵武灵王发现了此计划实施的困难性。

我们接着分析一下赵军从云中和九原奔袭秦国的不可操作性。赵武灵王想从云中和九原奔袭秦国,既然叫“奔”,那就是军队行动必须快如闪电;既然叫“袭”,那就是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途中行军不畅或者走漏消息,则立马功败垂成,胡服骑射改革的成果就这样付之东流。就好比诸葛亮对魏延说:“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而当时从云中、九原直接奔袭秦国的路好走吗?适合大规模骑兵兵团进行运动作战吗?后来秦始皇的一项伟大成果给予了赵武灵王回答,这就是秦直道。秦直道是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南起秦国首都咸阳,北至九原,总长七百多公里。如果赵武灵王从九原发兵,要想尽快兵抵咸阳,进军的路线应该和秦直道相仿。因为秦直道既然称为“直”,已经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意思。但是我们要知道秦直道是人工成果,在没有修秦直道之前这两点之间本身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形?《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大家请注意“堑山堙谷”这个词语,大白话就是挖山填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就说明了九原与咸阳之间的地形乃是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此等地形怎能让赵武灵王的骑兵军团做到“奔袭”,更别说施展开手脚作战。吕思勉在《先秦史》中对赵武灵王的想法进行了评点:“主父欲攻秦,所用者不过胡貉之众。汉时之匈奴,远强于是时之胡貉,亦未能大破关中也。”吕思勉指出汉时匈奴的力量远超赵国军事力量和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虽匈奴多次破关,但从未成功占领过关中地区。吕思勉所言非虚,大家可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虽气势汹汹,多次发难,但最终都未能攻破长安。因而赵武灵王这一军事构想实际是不可行的。

从北面奔袭不可行,既然西面也是其薄弱之处,从西面奔袭可行吗?这就要赵国首先做到和秦国的西面领土接壤。《史记·赵世家》写到:“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请大家注意“榆中”这个地名。榆中县在今天甘肃省中部,也就是说赵国已经把疆土开拓到了秦国的西边,只可惜不接壤。为何?因为中间还隔着义渠国。义渠国活跃在今天甘肃一代,乃是西戎中最强的国家。而芈八子和秦昭王采用怀柔政策灭掉义渠国是在公元前272年,并在义渠国的基础上设立了北地郡。但是赵武灵王却在公元前295年就饿死在了沙丘宫。也就是说,终赵武灵王一生,义渠国都始终存在,一直横在西部赵国与秦国的领土中间。赵国欲从西线奔袭秦国就必须先灭到义渠,这肯定已经失去了“奔袭”的意义。而且义渠早就是秦国盯上的盘中餐,岂能让赵国动筷子。所以西面也是秦国较为薄弱之处,可惜赵国够不着。

虽然从云中、九原奔袭秦国的计划不太可行,但是此计却充分展现了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和用兵的过人之处。如果赵武灵王能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处理得当,多主政赵国几年,或许又会有新的谋秦方略出炉。更说不定以他的性格和作风,在准备充分后还是会想尽办法从云中、九原奔袭秦国。只可惜这场战争大片,永远不会上映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赵武

更多文章

  •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为什么沦落到被活活饿死地步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赵武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位一代雄主被活活饿死,一个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一个就是战国初第一雄主赵武灵王。但赵武灵王的下场如此之惨,完全是咎由自取。可以说,正式由于赵国在鼎盛时期这场“政变”使得赵国丧失了唯一一次统一天下机会。赵武灵王,名赵雍,20岁登基,以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闻名。再有两个有名的事件就是

  • 秦始皇和赵武灵王分明都是嬴姓赵氏,为什么嬴政却不叫赵政呢?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赵武

    在先秦时期,嬴姓是上古的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之一。之所以把这8个姓全部列出来,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 这8个姓都有女字的偏旁在里边,这是因为姓是母系社会继承下来的产品,氏是复习社会继承下来的产品。在母系社会,小孩子都不知道父亲是谁,只能跟母姓。当过度到

  • 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因自己“作死”竟然落到掏鸟窝、捉老鼠

    历史人物编辑:无怨无悔的小人生标签:赵武

    说起太上皇,纵观上下五千年历史并不多见,人们想到的有当皇帝为了不超过他爷爷康熙在位时间的乾隆,还有被金国吓的退位的宋徵宗,以及被李世民逼下台的李渊。咱们今天要讲的不是这几位,而是战国时期的赵国的赵武灵王。严格来讲,他不是太上皇,战国时期还没有皇帝,他在退位后称主父。赵雍,即赵武灵王,年少成名,十五岁

  • 权力的游戏:赵武灵王父子间的相爱相杀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赵武

    一代雄主赵肃侯去世后,年仅十四岁的赵武灵王赵雍继位。此时魏、楚、秦、燕、齐五国带着军队来到赵国,虽说是为了奔丧,但连十几岁的赵雍也知道他们没安好心,最终赵武灵王成功化解了继位后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展露头角。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完全称得上是一代雄主。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广胡服骑射,使赵国拥有了一支战斗力十分强

  • 赵武灵王是我国第一位“服装设计大师”!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赵武

    提起赵武灵王,大家都熟,他的著名事迹是“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领自己的军队跟胡人死磕,结果吃了败仗。赵武灵王痛定思痛,很奇怪,很纳闷,自己的士兵个个膀大腰圆,怎么就失败了呢?有一天,他脑瓜一机灵,突然想起围棋中的一句话“敌之要领,我之要领也。”啥意思,别人打仗的套路方法可以为我所用,

  • 一代霸主赵武灵王竟被亲儿子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六度问科技标签:赵武

    吴娃躺在病床上,拉着赵武灵王的手,哀求道:“大王,臣妾死后,您一定要善待我们的儿子。”果不其然,王后吴娃病死后,赵武灵王立马废黜太子赵章,改立吴娃的儿子赵柯。不料没过几年,这个亲儿子却把赵武灵王活活饿死。赵武灵王继位后,迎娶韩国公主为妻,婚后公主虽然刁蛮任性,但两人也算相敬如宾,还生下儿子赵章。不料

  • 历史事件重复上演?饿死在沙丘的赵武灵王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赵武

    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因国内政权发生变乱,以至于饿死在了寝宫里,战国时期的赵国的赵武灵王犯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错误,同样饿死于沙丘行宫。本篇我们就讲讲赵武灵王的故事。一、少年继位的危机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他继位之初只有15

  •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何最后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赵武

    在战国末期,除了秦国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优秀君王之外,与这父子二人差不多同时代的赵国也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君王,他就是在历史上搞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这位赵武灵王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特殊、最另类的一位君王。说赵武灵王特殊、另类可是有据可查的,一方面他在政治、军事上颇有作为,另一方面他在继承人问题上又是最糊涂的

  • 赵氏全族被灭,只剩一个孤儿赵武,后来是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好旺角V标签:赵武

    公元前620年,晋襄公之子晋灵公继位为晋国国君,晋灵公长大成人后,生活荒淫奢侈,铺张浪费,随意诛杀手下之人。对于晋灵公的行为,赵家先祖赵盾看不下去了,于是多次进谏规劝灵公改邪归正,重视国家之事,但晋灵公非但不听,反而记恨起了赵盾,想要将赵盾欲杀之而后快。一天早晨,晋灵公派手下鉏麑前去刺杀赵盾,当鉏麑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究竟是怎样的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赵武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确只是单纯的军事改革。要了解一项改革,那么必须先知道这场改革的原因。赵武灵王改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说,不是为了长久的争霸,而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燃眉之急。至于胡服骑射改革成功之后,赵国大杀四方,灭掉中山国,这些可以说都是改革本身带来的一些利好,而并不是改革的出发点。在胡服骑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