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都是蜀汉灭亡时候才进入世人眼中的大将,而之所以作壁上观,并非不想救国,而是一系列客观因素造成的。
(一)霍戈
霍戈和罗宪都是“将二代”,特别是霍戈,其父霍俊是刘备手下的名将,不但能征善战,更是长于固守城池,他的成名之战就是以800士兵守住了葭萌关一年多,扛着了刘璋大军1万多人的攻击。
霍俊死后,霍戈得到了刘备极大的关照,带他入府给刘禅当太子舍人,从小加强与刘禅的关系,同时刘备每次出征必带霍戈同行,亲身培养霍戈的军事才能。当邓艾、钟会大军与姜维对峙的时候,霍戈就上表刘禅希望领南中之军回成都协防,却被刘禅拒绝了。所以,如果有霍戈在成都,刘禅派遣他前往绵竹阻挡邓艾,蜀汉绝对不可能落到覆灭的境地。
(二)罗宪
另外一位名将罗宪更是能力出众,罗宪是刘备手下名将广汉太守罗蒙之子,少时从军,成名很早,他也被刘备选入府内担任太子舍人。罗宪成人后,在朝中看不惯黄皓专权,被黄皓贬到遥远的巴东当太守,而当时的巴东都督是大将军阎宇,此人非常看重罗宪,将整个巴东的军队全部交于罗宪指挥。
蜀汉投降后,罗宪无奈降魏,当时的东吴蠢蠢欲动,在邓艾、钟会因为内讧相继被杀后,想乘机西进夺取四川。罗宪率领极少的蜀汉降兵在巴东足足抵挡了东吴大军两年多。如果有罗宪在成都,由他领军镇守绵竹,更不可能让邓艾轻松的突破绵竹防线直扑成都。
(三)成败
虽然两人最后都降了魏国,但是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对于蜀国的忠君爱国之情,并非是想坐看蜀汉灭亡,而是一个霍戈相帮,刘禅不让;罗宪想帮,却被留守。刘禅投降曹魏后,霍弋并没有立即投降,而是在确定刘禅在洛阳受到礼遇之时,才率领六郡太守投降。他还上表说:
“臣闻人生於三,事之如一,惟难所在,则致其命。今臣国败主附,守死无所,是以委质,不敢有贰。”
如果刘禅投降曹魏,受到虐待,甚至被杀了,霍弋多半就不会投降了,而是和曹魏血战到底,为刘禅报仇雪恨。他的这份忠心受到司马昭的高度赞赏,受命继续管理南中。
而罗宪呢,在得知刘禅已投降后,率领所统辖的军队临都亭三天,表示对蜀汉灭亡的哀悼。在刘禅投降,钟会之乱后,东吴准备趁火打劫,派出步协攻打永安城。罗宪当时仅有2000军队,面临数倍的入侵者,他鼓舞士气,将入侵者击败。东吴派出陆逊之子陆抗,围攻罗宪。罗宪孤立无援,坚守了六个多月。
最后,由于荆州刺史胡烈攻打吴属荆州的重镇西陵,陆抗腹背受敌,这才从永安城退兵。罗宪为已经灭亡的蜀汉,为即将投奔的曹魏,保全了领土,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