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国鼎立,群雄并起的时代,在这里不断上演着一段段英雄传奇。
面对这个混乱割据的局面,魏蜀吴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或许当时谁都没有想到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
而提起蜀汉的最后的战将,都会提到姜维和阎宇,而实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是罗宪。
仇恨的开始,罗宪与“吴国”的“缘分”
罗宪年纪轻轻就非常有才华,凭借自己过人的能力很快出了名。
在当时蜀国环境很差的情况下,他拜在了大儒谯周的门下。
文韬武略的罗宪在当时当过太子舍人,两次出使吴国,这样的人才理应受到器重。
可是他的心性与蜀国的现状并不匹配。蜀国的气数在一点点耗尽,罗宪有着一身才华,抱着满腔热情,十分渴望能够建功立业,闯出自己的天地,可惜没有良好的环境可以提供。
那么蜀国是怎么衰落的呢?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面对实力强大的曹操,孙权和刘备渐渐被逼上绝路,只好选择结盟。
这就有了后来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大部分来自北方,不擅长水战。
吴国的水战又声名在外,还有蜀国的帮助,依托着长江之利,大败曹操。
此后,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孙刘的危机解除后,矛盾日益凸显。
蜀国占领着重要的地理位置—荆州。
这对孙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所以在关羽与曹激战时孙权直取荆州并趁机杀了关羽。
蜀国恨吴国入骨,无奈刘备在夷陵之战后逝世,又面对曹操的威胁,诸葛亮只能与吴国重建联盟。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竟是罗宪报了此仇。
随着诸葛的去世,蜀汉失去主心骨,逐渐安于一隅,没有了争斗的心思,更遑论“恢复汉室”的壮志呢。
蜀汉与两国差距越来越大,罗宪对于这样的现状非常不满,武将骨子里的血性被他展现的淋漓尽致,政见上,他主张北伐,却与自己的老师意愿相悖。
在内外环境都不允许的情况下,罗宪审时度势,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始终不曾表现。
可是这份隐忍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董宪的离世,朝堂上人心涣散,刘禅重用黄皓,一时间身为宦官的黄皓权倾朝野。
罗宪为人刚正不阿,自然忍受不了黄皓的专权,那时姜维和阎宇都常年在外,朝中又都是黄皓的耳目,很快罗宪就被发配到了巴东前线。
当时的罗宪无力去抵抗,所幸他在那里遇到了阎宇,阎宇看中了他的才华和能力,认为罗宪可以很好的担任抵御吴国入侵使命,罗宪最终也没有让他失望。
罗宪得到兵权后,镇守前线长达五年。
这时,魏国军队的刀锋指向了蜀汉,在阎宇回程后,罗宪成为了一把手。
虽然罗宪防范着吴国,但是邓艾的军队却已经兵临城下,说起邓艾,暂且不谈国家之间的恩怨,他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实干家。
在魏国军费出现重大负担时,邓艾推行军屯的政策,不仅解决了财政上的问题,还奠定了最后完成统一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他提出了如何处理西部民族问题的建议。
邓艾是个良将,他拥有指挥的才能,会从战局中分析局势。
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兼具的人才,为什么有人会认为罗宪可以打败他呢?
三败吴军
在蜀国兵败和罗宪老师劝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永安城后,城中的百姓和一些官员就乱了方寸,想要弃城而去。这时虽然对自己老师的行为感到很是疑惑,但是却依旧十分冷静。
面对这样的局面,罗宪迅速制定了策略,他将最先逃出城的人杀掉,震慑其他抱有弃城心思的人,第二步稳定人心和形势。
他言:“蜀国兵败,也会保护平民百姓。”罗宪的保证纵然让城中的人安心不少,但是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还是没有完全相信。
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罗宪展现了不弱于邓艾的领导才能和将领风范。紧接着,吴国看着蜀国气数将近,就欲趁虚而入分一杯羹。
吴国的将领就不断的向城池靠近,明着是想要援救蜀国,暗里却要占据永安城。
罗宪一眼就看透了吴国的心思,愤怒的指责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又指吴国是小人行径。
并表明自己是绝对不会投降的,罗宪胸中的气节在这时尽数展现。
吴国自然不愿意就这么放弃眼前的肥肉,随即,罗宪率着几千军队大杀吴军。这是吴军没有想到的,他们低估了罗宪的才干和蜀国士兵对吴国的怨气。
这一战的胜利大大增加了城中百姓的信心,罗宪的威望也得到了提升。
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魏国的军队突然在蜀地爆发了内乱,一众将臣被杀害。蜀国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魏军出事,蜀地百座城池就赤裸裸的暴露在吴国眼中。
对于唾手可得的肥肉,吴国怎么可能不心动?
永安城遭到了吴军的两波袭击,第一次出战的是步协,在罗宪迎战后将其击败。
这次吴国不会像上回一样轻易退缩。
为了拿下这场战役,吴国又派出了有名的将军陆杭和四万军队。而城中只有两千军队。以两千对四万,实力差距异常明显。
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罗宪秉承着自己的信念,不投降,忠于自己的国家。即便陆杭用尽了办法,还是没能攻下这座城池。
罗宪带领着军队,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坚持了六月之久。
他就像支柱,牢牢守着蜀国最后的尊严。
之后,永安城内突然出现了瘟疫,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罗宪依然决定坚守永安城。他说:“独自逃命,这不是君子应该干的!”没有粮食的时候,就去抓老鼠填饱肚子。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恰巧,西陵受袭,吴军撤退,这场围剿以失败告终。
然而罗宪不能阻止蜀国的灭亡,罗宪选择了魏国作为归宿。
蜀国战将罗宪年少出名,文武双全,虽遇不公,却三败吴国,捍卫永安城。
他的气节令人敬佩。《晋书》中言:可以和陶璜、吾彦等逸杰并驾齐驱。
可惜历史不能倒回,罗宪也不能对战邓艾,但他不愧是蜀汉名将的最后光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