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修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一盒酥”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是杨修善变

杨修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一盒酥”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是杨修善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胡润平 访问量:4695 更新时间:2024/2/13 22:44:18

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杨彪

三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有着“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等忠义故事,也有着魏国一方的猜忌故事,如“杨修之死”。杨修作为曹魏集团的一个谋士,他的聪明才智有时候连曹操都不能够比肩,为何会这样说呢?

我们都知道,杨修是一个爱出风头,不懂得低调的人;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时常猜忌的主公。杨修作为曹操府上的主簿,因为经常出风头,引得曹操忌恨,最后曹操找了个借口把他杀害了。这其中的根本在于什么呢?

出身尊贵,机智过人

杨修作为一个豪族的子弟,他本可以不参与到仕途当中来的。杨秀是当时著名的弘农杨氏子孙,出身尊贵,母亲更是汉代末年袁氏,这是当时的豪门望族,他明明可以不用奋斗的。但是他年轻有抱负,就做官了。起初的时候,他是由于举孝廉入仕途,担任郎中。后来的他在丞相府中担任主簿一职。他作为一个得力助手,将曹操不能够及时处理的各项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并且曹操经常夸赞杨修。

如果没有杨修参与站队曹植,帮助曹植和曹丕争继承人,再没有那么好逞口舌之利,极有可能不会被曹操忌恨的,那么也就不会被杀了。“一盒酥”这件事指的是当时西凉太守马腾贡上了一种类似于“酥饼”的食物,“一合酥”,曹操提笔写了三个字,想让大家猜测自己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是竖着写的,猜测出“一合酥”也不算太难。杨修让大家赶紧分着吃了,其他人大惊失色,丞相是这个意思吗?都没人敢吃,他就吃了一口,曹操说他猜中了自己的意思,还夸赞他的聪明。

杨修聪明是不假,一下子就猜到了曹操的心思,众人都不敢有这种想法,丞相高高在上,怎么会把各地上交的食物给自己尝尝?大家都不敢这样想,更不敢这样吃,只有杨修敢于打破这种无形之中的尊卑秩序,大胆猜测。让众人刮目相看,最后丞相称赞,杨修聪明伶俐。这食物是别处送的,曹操的疑心重,当然不敢上去就吃了,所以说让手下们“试试”,有没有毒一下就知道了。

恃才傲物,不知谦逊

杨修不只是看到了这三个字“一合酥”,更是看出曹操的猜忌心思。曹操作为一方诸侯怎么会容忍手下里有这样的人,自己的心思被手下一猜就中,牢牢掌握?曹操每次称赞杨修的同时想必也埋下了嫉妒、怨恨的种子。这种微妙的细节,想必杨修是不会在意的,甚至是未曾发觉,要知道杨修是个恃才傲物的人物。

曹操谋士如云、下属众多,有才能的人物不会看不出一个“字谜”。他们多半是在装傻充楞,他们知道曹操的心思:主公的心思不容猜测。杨修不懂得装傻充愣,逞口舌之利,更不懂为人要低调。

和他相比,司马懿的结局就是鲜明的对比。司马懿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言行谨慎到不能再低调了。深深地隐藏自己的才能,他最后也躲过了一劫,当时曹操多次怀疑过他的野心。反观杨修,多次当众说出曹操的心思,不能够低调做人、为人谦逊,骄傲自大又有真才实学的他必然会招致杀身之祸。

主公忌恨,为主不忠

这些也只是其中的一些原因,他被杀的真实原因是参与了夺嫡之路,帮助曹植化解曹操的考验,更是帮助他应对曹丕。杨修身为曹操手下的主簿,过早的参与了夺嫡之路,曹操老骥伏枥的志向未能达到,天下没有统一,曹操自然感到杨修的做法不像是一个尽心尽责的部下所为。

杨修为曹植建言献策,化解考验。他的做法给人的感觉是在和曹操争斗,不是在辅助曹植上位。这对于疑心重的曹操来说,他的感受更会认为这是在和自己争斗。曹操虽然爱才惜才,重用人才,难道差了杨修,曹魏就没有人才了吗?显然曹操当时的思绪如这般无二。曹操更加怨恨杨修了,这一次是抱着杀心的。

随风而倒,过于善变。杨修参与曹植的夺嫡之路,曹植的真实水平显然达不到曹操心中的标准,自然选曹植做继承人远不如谨慎小心的曹丕更加稳重。杨修后来猜出了曹操的心思,曹丕是以后的魏王。杨修又是很快和曹植撇清了关系,不去效力曹植。但是又不能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以后曹植得势,恐怕以后还会再回来。曹操怒极,因为杨修背地里称曹彰为“黄须小儿”,曹操给杨修安了个“前后漏泄言教”的罪名,把他给杀死了。

后来曹操给杨修的父亲说,问其为什么瘦了,杨彪的回答就是文章开始的那一句了。杨彪作为父亲,儿子中年被杀,当父亲的却救不了儿子,更不能报仇雪恨,现在更是被仇人讥讽,杨彪万分心酸、无奈。思念儿子情切,这句名言深深地饱含父爱之情。

杨修没能隐藏自己的才智,或者是说他不懂得低调。他的死,主要是由他自己决定的。在封建王朝,手下要尽心尽力为主公分忧,而不是怎样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后丢掉的不只是不忠心的名声,更是自己的宝贵生命。

标签: 杨修

更多文章

  • 柴桑大姐直播回忆姚策,一句话让人想起三拒绝。网友:杨修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渤海草堂标签:杨修

    柴桑大姐直播回忆姚策,一句话让人想起三拒绝。网友:杨修之死善人必有良处。连日来,经常听柴桑大姐的直播,感觉她们许家人真是太善良了,凡事都不好意思,无形中就助长了某些人的邪恶。刚才,看了柴桑大姐的一个直播视频,主要是回忆姚策的内容。视频中,柴桑大姐说,策策生前曾和“我妈”说过三件事,第一是“我妈”斗不

  • 杨修之死,绝不是因为小聪明,是杨修犯了大忌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杨修

    曹操有25个儿子(至今仍有记载,不算早逝的),20多个女儿,都有40多个孩子。当然,这还不算他在外面的“一夜情”。曹操老了,老是偏头痛。他觉得没有多少日子了。他必须考虑培养接班人!选择接班人一直是重中之重。稍有不慎,自相残杀,父子反目。曹操的儿子不仅怀念这个国家,甚至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例如,唐

  • 曹操杀杨修后,问其父杨彪:为何瘦了?杨彪回了一句,成千古名句

    历史人物编辑:付海祥标签:杨修

    一、曹操、杨修和鸡肋曹操为何杀杨修?《三国演义》和正史都指向两个字“鸡肋”。也就是说,曹操跟刘备在汉中之战打成了僵持,他实在有点顶不住。恰好曹营的军令官,请示今天的“口令”。曹操一眼瞅见餐桌上有鸡肋,于是说出了“鸡肋”。杨修得知此口令后,就玩了一把文字游戏,言称“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恰如咱曹老

  •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是因为小心眼,嫉妒杨修的才华吗?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杨修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是因为小心眼,嫉妒杨修的才华吗?当然不是,其实呢,曹操原本是很喜欢杨修的,不然的话,也不会让他当仓曹属主簿,也就是第一秘书,当然,杨修真的很有才,除了演义中说的聪明,过目不忘等优点之外,重要的是: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说白了,政治上也很有才华,说话办事很的曹操欣赏

  • 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杨修家的那些事儿

    历史人物编辑:等闲读史标签:杨修

    杨修大家都不陌生吧?对,就是那个让曹操自愧“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被 曹操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处死的那个聪明人。 并不是这么回事。的确,《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和历史上的杨修,都是聪明过人,而且喜欢卖弄聪明的。但,并不是这么回事。 《三国演义》里杨修几次跟曹操猜字谜,“一合酥”啦,门上写“活

  • 原本曹操喜欢杨修,讨厌司马懿,为何反而被杀的是杨修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杨修

    曹操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枭雄,之所以能够做到枭雄的位置上,更多的都是凭借着他爱惜人才,杀伐果断,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几乎从来多不会拖泥带水,而在三国时期,杨修是月旦评的一位文人,也是深得曹操的喜欢,甚至在魏国,曹操对杨修的信任是很重的,同样曹操在魏国也有讨厌的一个人,那就是司马懿,但是我们纵观历

  • 司马懿有虎狼之心,杨修与司马懿作对,曹操为何杀杨修却放过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娱美人娱记凌云标签:杨修

    曹操算得上是一个看人很准的人,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非常善于指挥这些人,让他们能为自己打仗,否则也不会有曹魏的基业。但是曹操手下还是出现过背叛曹魏的人,这个人就是司马懿,他曾经在明帝托孤后反叛,将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曹操曾经让司马懿辅佐曹丕,难道他没有早预料到司马懿的虎狼之心吗?其实曹操不是

  • 曹操为何要杀杨修,是因为杨修太聪明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书中文史屋标签:杨修

    @真知新坐标在三国乱世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才华过人的人,其中很多人年少成名,孙权、曹冲和诸葛恪在小时候就受到了各界的赞誉,除他们之外,还有很多年轻人有着光明的前途。三国乱世人才辈出在曹魏方面,司马懿和杨修成为了两个最被人看好的年轻人。而今天咱们就重点聊聊曹操为何要杀杨修。杨修(公元175年—219年)

  • 为何曹操死前杀死杨修,放过司马懿?其实他最怕杨修这点!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杨修

    许多朋友都喜欢看《三国演义》,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的名著,更多的是对其中某些人物的喜欢与崇拜,像是关羽的大义凛然,赵云的侠肝义胆,还有张飞的正直勇猛。可能许多人对西游记简直是“熟透了”,对三国却研究的没那么透彻,但当你问:三国中你最喜欢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由此可见,三国的影响力和西游记等相比

  • 《三国演义》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闲读史标签:杨修

    《三国演义》里,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像网络上的很多小领导一样,爱卖弄小聪明,就拼命打压同样卖弄小聪明的下属。在历史上,当然不是这么儿戏。杨修出身于东汉名门弘农杨氏,以举孝廉入仕,辗转职位,后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是曹操的属下。这个人确实有点儿文才,不过“绝妙好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