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大家都不陌生吧?对,就是那个让曹操自愧“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被 曹操以“造言乱我军心”的罪名处死的那个聪明人。
并不是这么回事。的确,《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和历史上的杨修,都是聪明过人,而且喜欢卖弄聪明的。但,并不是这么回事。
《三国演义》里杨修几次跟曹操猜字谜,“一合酥”啦,门上写“活”字啦,“黄绢幼妇”啦。杨修总是压曹操一头。这样一来,曹操杀杨修,就很容易让人误会,是由于嫉妒:一个聪明人,遇到了另一个更聪明的人,不服气又胜不过,就动用强权来压迫甚至迫害。
可是,曹操不是以“爱才”而著名吗?“赤脚迎许攸”的故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都展示出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求贤若渴。怎么到了杨修这里,就因为几个字谜,就嫉妒的非杀不可了?
于是又有一种解释:在曹丕与曹植争储的斗争中,杨修站队曹植。曹操后来确定曹丕为继承人,就要帮曹丕剪除竞争者的羽翼。聪明外露的杨修,就这样被借口杀掉了。
但是在《后汉书》里,并没有杨修站队曹植的记载。他的被杀,和他的家族一样,是时代的悲剧。
杨修,在《后汉书》中写作“杨脩”,出身汉魏名门弘农杨氏。他父亲名叫杨彪,是袁术的妹夫(也许是姐夫?),在汉朝廷中担任大鸿胪、太常、尚书令等官职。
曹操很忌惮这些氏族出身的高官,又因为袁术“僣乱”,奏报杨彪“大逆”,将之下狱——上奏的对象是汉献帝。汉献帝的傀儡身份不需要解释。所以杨彪下狱这件事,是曹操自己打报告、自己批准的。
这时候,另一位历史名人出场了。他就是以“七岁让梨”而著称的孔融,当时也是汉朝官员。他听说杨彪被捕,都来不及穿上朝服,便衣去找曹操,拒理力争,并且以辞职相威胁,逼迫曹操释放了杨彪。
杨彪被释后,官场浮沉。他看出“汉祚将终”,就以“脚挛不复行”为理由,请了长病假,是明哲保身,也是“非暴力不抵抗”。
杨彪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他的聪明儿子杨修可不干。杨修“好学,有俊才”,担任着“丞相曹操主簿”之职。
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杨修却爱卖弄聪明,听到曹操以“鸡肋”为号令,马上分析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推断“公归计决矣”,预判了曹操的决定。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件,而是“多有此类”。
作为一名下属,而且是远非心腹的下属,这样屡次推断领导的决策,又不假掩饰四处宣扬,已经犯了大忌。而杨修所为,还不止于此。
杨修上班不在岗位上好好呆着,跑出去了。离岗之前,他就先推测曹操会有什么事来找自己,提前安排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如果曹丞相有指示,你就这样这样”,并且一一预料如神。曹操本性多疑,听说这个之后,当然更加忌惮。
再加上杨修与袁术的舅甥关系,曹操找了个借口杀掉了杨修。
杨彪既不能阻止儿子卖弄小聪明,又不能挽救儿子的生命,只有独自悲伤,日渐消瘦。一天曹操见到杨彪,问他:“你怎么这么瘦?”杨彪回答:“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金日磾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他本是匈奴王子,归降后做了汉武帝的近臣。他的儿子从小跟着汉武帝长大,一次居然和宫女调笑。金日磾“恶其淫乱”,杀掉了这个亲生儿子。汉武帝虽然可惜,却也因此更加敬重金日磾,临终把他作为托孤大臣之一。
杨彪说这句话,意思是自愧不如金日磾管教严厉,但对儿子之死,又像老牛疼爱小牛犊一样,饱含父子之情。
看看,这话说得,水平高不高?既不敢批评、影射曹操杀杨修的错误,又解释了自己对儿子早逝的悲伤与疼爱,也不得罪曹操,也不强颜欢笑,保证了自己的明哲保身。
——只有这样的委婉,才能苟活在那样的乱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