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无数枭雄揭竿而起,至此天下纷争不断,经过战火的洗礼,诸多曾经辉煌的势力随之消亡,留下的也可以被称作胜利者,比如曹操和刘备等人。但仅靠他们是撑不起整个三国时期的,那些配角一样有着精彩的表现,比如说张绣。
这个名字说陌生不陌生,说熟悉也不算熟悉,可能有的人知道他有一个“北地枪王”的外号,这个外号出自评书里的杜撰,不过历史上的张绣确实不是一个等闲之辈,甚至差不点改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张绣这个人,看看他和曹操之间的纠葛。
张绣从何而来?
演义中,张绣几乎是从天而降,关于他的出现和消失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在史料的记载中,张绣的人生轨迹还是很清晰的,这一点就比关羽和张飞强多了。张绣是当时的西凉人士,归根结底他也是董卓的旧部之一。
董卓的事迹大家都清楚,因为宦官和外戚士族的不断针对,董卓得以混到了东汉的权政中心。当然,他可不是一个人来的,和他一起的还有听命于他的西凉边军。其实和曹操、袁术、袁绍等人相比,董卓的兵马才算的上是东汉的正规部队,而正邪和对错的区别,在那个年代又怎么能说的清楚。在董卓被吕布张辽等并州军阀击杀之后,西凉军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反而还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三国志》——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
当时董卓手下猛将如云,除了徐荣、李傕和郭汜等人外,还有一个叫张济的人,他就是张绣的叔叔,被曹操绿的那个。在演义中他没什么戏份,但在历史上他可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张济也参与其中,后来也成为了控制司隶的西凉军阀之一。李傕和郭汜内战的时候,劝架的除了献帝,还有张济,而后来汉献帝东归洛阳,张济在随行的队伍之中。不过后来他也反悔了,转头又加入到了李傕和郭汜组成的追兵当中。
后来张济的军中缺粮了,于是他准备继续采用老办法来进行补给,那就是掠夺,而这回的目标则是荆州的刘表。刘表大家都熟悉,小老头一个,没什么战略眼光,但历史上的刘表还是有点手段的,面对张济的入侵,刘表反而将其击杀。也怪张济运气不是很好,攻城的时候被乱箭射杀,在张济死后,他的侄子张绣接替了他位子,成为了这支军队的领导者。
刘表的北部幡镇
刘表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在荆州的时候他一直没有放弃对外扩张的行为,但荆州的地理位置确实不是很好,说是四面受敌也不足为过。而刘备自然也能看得清曹操带来的威胁,正在他发愁的时候,这支流浪的西凉军来了。在张济死后,刘表并没有继续为难张绣,而是将宛城分给张绣,并答应给他们提供粮草,而前提自然就是成为他的北幡,并应对曹操带来的威胁。
《三国志》——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加入刘表没多久,张绣和曹操就在战场上相遇了,经过谋士贾诩的提议,张绣决定向曹操投降,而曹操也很乐意接纳张绣,毕竟这是一股不小的势力,有西凉军在手,面对袁绍的时候底气也足了不少,于是第一次冲突就这样被和平的化解了。但曹操因为他自己的嗜好却搞砸了这一切,张济的遗孀长相十分秀丽,曹操发现后就将其纳了妾,这一举动可气坏了张绣。
综上所述,宛城兵变爆发了,这算的上是曹操最倒霉的时候之一。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提前得知了张绣的愤怒,准备找机会铲除他,但消息提前泄露,张绣率先出击,打了曹操个措手不及。这一战中,曹操最看重的长子曹昂战死,要不是曹昂死了,曹丕也没有机会继承魏王的位置,同时曹操的爱将典韦和侄子曹安民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重创了曹操之后,张绣返回了宛城,并重新和刘表联合。到了第二年,曹操来报仇了,但因为袁绍的威胁,又被迫从宛城撤兵。张绣和刘表见此情景,不顾贾诩反对出兵追击曹操,但中了埋伏,得贾诩再次提点之后,张绣再次出兵追击,果然取得了胜利。这一战虽然没有让曹操伤了根基,但也让他自卑了好一阵,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
《傅子》——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
但在这之后,张绣做出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举动,他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在这之前张绣屡次和曹操交战,甚至曹操的大儿子也死在了张绣的手中,就算张绣敢投降,曹操就能放过他吗?实事是曹操真的放过了张绣,而张绣还和曹操结成了亲家,并随曹操参与了官渡之战。
为什么曹操放过了张绣?
归结所有的原因,还是张绣选对了时候,当然这主要是贾诩的功劳。当时袁绍准备像对付董卓一样对付曹操,响应袁绍的人几乎给曹操包围了,这种情况对于曹操来说很是不妙。但张绣投降的举动无疑给了曹操莫大的安慰感,这个时候,笼络张绣完全要比为儿子报仇重要的多,所以曹操甚至还和张绣结为了亲家,而后对张绣封赏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人。
同时张绣也用自己的势力保证了曹操不能轻易杀了他,前几次的冲突已经表明,张绣军队的战斗力足可以独挡一面,而曹操也想能拥有这样的一支西凉军。毕竟西凉军在当时可是战斗力的代表,后来刘备久攻成都不下,但马超这个西凉军的代表人物来了之后,刘璋直接就开城投降了,可见西凉军带给了其他军阀多大的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三国志》、《傅子》、《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