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府中宦官和外戚的斗争,让皇权出现了衰落,这最终导致中国从大一统走向了分裂的状态,军阀混战的乱世让中国百姓饱受苦难。而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契机,随着刘备在益州汉中等地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三国割据的时代。
而三国分立的终结则是从邓艾灭蜀开始的,那时司马昭刚刚平定了国内的诸葛诞叛乱,并害死了高贵乡公曹髦,这让他有了篡立之心。因此他必须要依靠武功来为自己建立更高的威望,于是派出钟会邓艾等人大举伐蜀。
在伐蜀的过程中,姜维与钟会在剑阁地区僵持不下,而邓艾则从阴平小路入侵,并在绵阳击败了守将诸葛瞻父子,直逼成都城下。而此时的姜维明显已经获悉了成都受困的信息,但是其却没有派兵前往增援,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这又是为什么呢?
姜维对于成都情况的误判
在钟会统领大军伐蜀的时候,姜维放弃了魏延担任汉中太守时的防守策略,其并没有"御敌于外",而是让他们迅速通过汉中的外围,然后寄希望于通过固守城池来磨灭魏军的意志,再趁他们撤退的时候进行追击,来扩大战果。
但是战事的发展和姜维的预期却十分不同,蜀军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固守城池,汉中重地很快就被钟会夺下,此时姜维的大军还在赶来的路上。既然汉中已失,那么姜维就只能退守入蜀的门户剑阁,保护四川的腹地。
由于钟会的大军有十余万人,因此姜维面对的军事压力是十分巨大的,这让其很难做出分兵的抉择。即使他得知诸葛瞻驻守的绵阳已经失陷,而邓艾的部队已经逼近成都,他也很难下定决心回援。因为一旦因此导致剑阁失守,那么益州将面临的是钟会的大军而非邓艾这样的小股部队,那样想要守住成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另一方面,姜维对于成都内部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当时的说法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刘禅将率领蜀中群臣固守成都,等待姜维的回援。第二则是刘禅将弃城南奔东吴,寻求盟友的协助。最后一种则是刘禅将退归云南建宁,以此扩展战略纵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刘禅做出怎样的选择,姜维都是有着足够的应变时间的。而此时的钟会在剑阁已经和姜维僵持多日,并且有了退兵的打算。这样只要坚持到钟会撤军,姜维有足够的信心处理掉邓艾的威胁,哪怕其已经攻占了成都,依靠邓艾的兵力也是没有办法坚守的,因此姜维有道理认为成都的情况并不紧迫。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钟会大军的威胁是其不愿分兵救援成都的最重要原因。
姜维希望对文官集团施压
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其多次北伐的行为已经让季汉内部的财政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而且其收效并不明显。因此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季汉的文官集团便开始反对大规模的出征,希望能够稳定国内的财政和政局。
不过姜维作为诸葛亮遗志的继承者,其一直主张继续北伐,尤其在费祎去世之后,姜维在朝中的权势变得难以制衡,其便发动了更加频繁的北伐,但是一直没有取得实际性的战果,这让姜维与文人官僚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了。
在姜维北伐的过程中,其对于朝政的影响力出现了松动,而宦官黄皓等人由于深受刘禅的信任而掌握了实权。他们对于姜维也颇有微词,这让姜维担心自己受到后主的处罚而长期驻军在外。
而邓艾取道阴平兵临成都城下,可以让成都城中的文官们体会到战争的威胁,姜维可能希望在他们遭遇危机之后,再进行救援。这样不但可以有恩于文官集团,还可以让他们明白军事力量的重要性,让他们不再对自己的行为有过多的干涉。
因此他才没有在绵竹失守之后就火速回援,而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是令姜维没有想到的是,刘禅没有发起太多的抵抗就选择了投降,他的如意算盘也就此落空。
姜维对于季汉的忠诚
在成都失陷之后,姜维很快就接到了刘禅的文书,并选择向钟会投降。不过这并不是说明姜维不是季汉的重臣,从其之后的举动中,我们不难看出姜维对于恢复蜀地的积极努力。
在姜维投降钟会之后,便和钟会建立了极为亲密的关系。可能是在他的影响下,之前为司马氏夺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钟会却突然生出了反抗司马昭的心思,他和姜维商定袭取关中,从而夺取天下。
虽然这可能与钟会对于曹魏的忠诚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姜维的努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华阳国志》中记载,姜维虽然和钟会亲善,但是他只不过是希望借助钟会的兵力来光复季汉,之后又刺杀钟会的打算,并设法向后主传递了这一信息:
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虽然这段史料的可靠程度不及正史,但是其依然可以证明姜维在投降之后,依然没有放弃复兴汉室的希望,这足以看出其对于季汉的忠诚,那么之前其放弃回援的原因,也就只能是对于成都局势的错判和一丝私心了。
在三国时期,季汉以益州偏狭之地,与其余两个政权争雄多年,依靠的就是内部的团结和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不过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季汉的内部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以姜维等北伐派和文官团体的矛盾最为激烈。
而这样的局势在邓艾攻占绵阳之后就深刻影响了季汉的走势,姜维可能是希望让文官感受战争的残酷,也可能是基于对于战局风险的认知,做出了暂缓回援的决定。而文官们对于姜维也并不信任,因此劝刘禅放弃抵抗,这让邓艾以偏军之力灭蜀,打破了姜维的计划,导致三分局势的破灭。
虽然姜维在政治生涯中不比诸葛亮那般大公无私,其和文官之间的争斗也成为了后世的谈资。但是从他在投降之后依然不放弃复国的行动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忠心,这总是无可辩驳的。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姜维传》
【2】《华阳国志》